賭王家族秘史與傳奇之神秘女人

2019-12-31     黑龍江廣播電視報


前排從左至右:何福(何鴻燊爺爺)、何東、何甘棠。這三個人繁衍出了何氏家族最重要的三個支系。


賭王家今年真是喜事連連。前些天最大的新聞當然是賭王把圓明園流失海外的文物、價值上億的馬首銅像捐贈給國家文物局,回歸圓明園,震驚海內外。時逢盛事,何家罕見地整個家族出動,二房三房四房全部出席,當然代表賭王的仍然是氣度不凡的二房大家姐何超瓊……

而第二件喜事呢?就是被陳山聰情傷,六年沒有談戀愛的二房長女何超雲終於又有新戀情了……

賭王坐擁四房太太,17個兒女,個個都是香江岸邊的弄潮兒,說實在的,這個家族的生命力實在太旺盛了,實際上,往上再溯一百年,何家也是一個充滿了戲劇性和故事性的大家族之一。

賭王馬上就98歲生日了,我們不妨沿著賭王的根一路向上追溯,看他的爺爺何福,看他那位大名鼎鼎的叔伯爺爺何東。也順便借著這些人物,大概領略一下香港百年開埠史中的點滴璀璨。

孕育出整個家族的神秘女人:施娣

在幾乎所有賭王家族尋根溯源的文章中,基本都會提到一個女人,有的叫她施娣,有的就直接稱她施氏。在這些文章中,關於施娣的敘述其實非常少,大都把她當做了背景板或引言,她的故事用兩行字就講得清:施氏是廣東人,在香港嫁給了外國丈夫何仕文,然後生下了一女四子,長子就是後來的香港首富何東。

可是,如果細細梳理一下施娣的人生,你就會發現濃縮在這兩個字中的女人有著何等堅韌而卑微的一生。其實這是一個極為了不起的女人,她在時代的夾縫中頑強生存,一生都在品嘗苦楚和低賤,卻煥發出最強韌的意志力。

施娣其實不是廣東人,而是上海崇明島人。她家原來從事養蠶業,日子一直過得不賴,但到了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崇明島桑樹枯萎,施家欠下債務。父親早逝,施娣又沒有兄弟,只剩下施家三母女孤苦無依。那個年代,無父無兄的女子就像水中浮萍,於是施娣被叔伯賣到上海,又從上海輾轉賣到香港。

台灣作家施叔青寫過一部小說叫《香港三部曲》,裡面描寫了一個叫「黃德雲」的女子,從內地被賣到香港做妓女,後來生下了有出息的兒子,母憑子貴,原型就是參考施娣。施娣被賣到香港,有沒有當過妓女,已無從考證,何家後人更不會主動說出來。但我們可以設身處地地想一想,一個年輕女孩被賣到香港,語言不通,沒有收入,沒有本領,沒有親人,沒有朋友,她能怎麼辦。歷史上對這一類女人有一個專用的稱謂叫「疍婦」,她們大都在海邊生活,終日呆在船上,很少踏入陸地,過著貧苦的生活。

施娣


施娣的故事先按下不表,因為接下來我們必須要來談一談何東的爸爸——那個「外國人」何仕文。猶太裔荷蘭人何仕文(1839-1892)也有著不如意的人生,父親是肉販子,在他10歲的時候去世,母親改嫁。在荷蘭,猶太裔的社會地位非常低下,何仕文一直鬱鬱寡歡,於是他下定決心到遙遠的東方淘金。

十九世紀的香港到處都有外國人,他們希望在東方大陸上賺到錢,然後回到家鄉去過體面的日子。這就造成了一個現實問題:這些在香港的外國人為了排遣寂寞,往往會臨時找個華人女性做伴侶。在華人中,富人家的女兒是不可能和洋人同居的,於是這幫「魯濱遜」們就只好找「疍婦」。那個時期,洋人和「疍婦」的結合十分普遍,這種現象被稱為「涉外婚姻」。

於是,來自荷蘭的何仕文,和來自上海的施娣,就在倉促間完成了這一樁「涉外婚姻」。

說是婚姻,其實一點兒都沒有法律效力。這些婦人和洋人同居之後,社會地位更加低賤,被華人鄙夷,稱為「母豬與狗」「只接西客」。而且她們一旦生下混血兒,洋人也會棄之不顧,不再與她們同住,幾乎是放任不管,因為在當時西方人的價值觀念中,和華人結婚、生下混血後代也是令人不齒的行為。

在接連為何仕文生下一女四子之後,施娣的生活狀況並沒有改善,她通常要「每個月底拖著大兒子何東和二兒子何福,站到何仕文辦公室門外,央求領取家用。」更不幸的是,1869年何仕文的公司破產了,何仕文啥也沒留下,一個人跑去了英國,留下孤苦無依的施娣母子6人。

拖著5個「油瓶」的施娣,又輾轉嫁給了華商郭松(也有叫郭興賢)做妾,然後再為他生下了四個孩子,郭茂超(早喪),何甘棠(李小龍的姥爺),女兒郭柏奔和郭柏娟。這四個孩子生父姓郭,而後來他們全都姓了何,這是何東發跡之後提的條件,要想享受何家的榮華富貴,就必須姓何。由此也可以看得出何東這個人非常重視家統淵源,信奉宗族思想。當然,對母親的辛酸人生,何東以及他的後人全都力圖淡化。

施娣,這個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女人,一生嫁了兩個丈夫,生了九個孩子,並且全部養育成人,送他們去讀了書,做了工。在那個女人沒有任何權利的時代,不可謂不偉大。

晚年享受了富貴的施娣也有一個令人嗟嘆的結局。她不幸得了鼠疫,那時香港當局對於得了鼠疫的人要進行驅逐和隔離,首富之家也不例外。何東沒有辦法,只好包了一艘船,載著老母親在附近的海面上飄蕩,施娣在船上眼睜睜地等死。

施娣去世之後,何東為她風光大葬,施娣在畫像中穿著官服,氣度非凡。她在墓碑上被稱作「皇清誥封二品夫人顯妣施氏太夫人」,這是這個女人終其一生都不可能奢望到的地位和尊重,是她人生最後的華麗註腳。

在幽微的時代境遇下,如此卑微又平凡的東西方一男一女的倉促結合,孕育了何氏血脈,一個超級大家族徐徐展開了命運的畫卷。

昭遠墳場


史上最牛中介:何東

從前文中我們可以得知,何東的出身其實非常卑微,他的「歐亞混血兒」的血統更是為他帶來了很多屈辱。當時,歐亞混血既不受西方人待見,也被華人排擠,大部分華人會叫他們「雜種」「打洋番」,他們只能在混血兒的圈子裡抱團取暖,甚至通婚的範圍也十分狹窄,這也是為什麼何氏家族總是找混血另一半的原因。

但是混血兒有個天然的優勢,那就是他們都是「雙語人才」——既能和洋人打交道,又能和華人打交道。這就催生出那個年代特有的一個工種——買辦。所謂買辦,就是中介,也就是充當中間人、翻譯、牽線搭橋的角色。隨著香港開埠,洋人大量湧入,急需要「買辦」來幫他們了解中國國情,打通中國市場,尋找中國勞工和商機。而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隨著東西方的深入滲透和互相了解,這個職業也隨之消亡了。

何東,就是「買辦」中的高手,他英文流利,同時又深諳華人世界的人情世故。他17歲考入海關,3年後辭職。1882年進入怡和洋行任船務文員。短短一兩年間,就由文員晉升為助理買辦,一年後又成為首席買辦。做「助理買辦」時,他的主要工作是照料怡和旗下往來中國及新加坡的乘客,說白了就是為他們填寫表格。別看工作簡單,可報酬高得驚人,一張表收費5毛,一趟行程下來就有1000元的收入,而那時一個「助理買辦」的月工資只有15元。

所以何東是個相當精明的人,他的起點如此之低,卻一步步成為了最牛公司里的「首席買辦」。

而且從何東之後,怡和洋行歷任首席買辦都是何東的人,先是他的弟弟何福、何棣生,然後是何福之子何世亮、何棣生之子何世傑、最後一任買辦是他女婿的弟弟羅文顯。

何東在一個英國人的公司里,實際掌握了如此核心的權力,並且綿延數十年不假於外人之手,幾乎把最肥的差事變成了自家的囊中物,真的是不簡單。何東病逝的時候,怡和洋行下了半旗致哀,足以說明他的能力和地位。

這裡再說一件何東「無比精明」的故事。當何東積累了一定財富,也開始投資地產、興辦公司的時候,他意識到法律問題是重中之重,那時候香港人還普遍沒有商業法律意識,惟獨何東首先想到了這一點。聘請外國律師又貴又不放心,何東想到了一個萬全之策,那就是把自己的大女兒嫁給了香港第一位華人律師,同時也是老朋友羅長肇的兒子羅文錦。這樣,不僅何、羅兩家聯姻,自己還獲得了一個免費的、有能力的大律師,真可謂是精打細算、一箭雙鵰啊!

最後補充一個小細節。何東雖然家財萬貫、富可敵國,可他是個地地道道的鐵公雞,非常摳,大概是小時候跟著媽媽苦日子過怕了。富起來的何東簡直是當代貔貅,只進不出。這麼說吧,他家的孩子每吃一塊餅乾、一顆糖,都要從帳房先生那裡記帳。但有一個例外,何東看到弟弟何榮的第三個女兒何季君很瘦弱,便囑咐每天可以多給她一杯酸奶。何季君養成了一輩子喝酸奶的習慣,最終活到了98歲。

混血的臉,中國的心

何東有個特點,一輩子只穿長袍馬褂,幾乎從來不穿洋人的西裝。骨子裡是個無比傳統的中國人,有著很強的華人歸屬感和認同感。大概是這輩子受夠洋人的白眼了。何家後代曾經到怡和洋行總部尋找當年的檔案文書,在那些塵封已久的檔案中,我們仍可以看出在那個年代,洋人對中國人、混血兒的偏見和鄙夷。比如何東已經大富大貴了,也被封為了「爵士」,可是外國人仍舊耿耿於懷他為什麼叫「Robert」——他憑什麼有一個西方名字?雖然他從來沒有也不屑於用這個名字。還比如,公司董事局曾經討論過不希望何東加入。在這樣的背景下,你就可以想像何東作為第一個搬到山頂居住的非歐裔,開創了怎樣的歷史。

所以何東內心極為排斥西洋人,心中嚮往著中國的傳統文化,他信奉風水,熱衷於佛學,重視宗族血脈,雖然頂著一張西方人的臉,骨子裡卻是個地地道道的傳統中國人。何東對於歐亞混血兒這個族群有著天然的責任感,他興辦了很多學校,只供混血兒在其中讀書,後來又建了昭遠墳場,也是為了安葬混血兒。

何家的故事今天先說到這裡,下期將會繼續說說何東的兩個老婆,她們本是表姐妹,如何做到相親相愛?李小龍和何家的事情,也能串起大半個香港娛樂圈…… (伊莎貝拉)

(圖文來源網絡,若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zNXXm8BMH2_cNUgsdl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