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少年的你》中兩個相互扶持的少年,最終還是迎來了美好的結局。
鏡頭中的主角,有暴力,有悲歡離合,但也有朦朧的感情,不甘的態度。
從某種程度來說,陳小念和小北是幸運的。他們至少是一個獨立的人,在面對生活不公和虐待時,依舊有自救的能力。
今天想探討的,是另一種「暴力」——「控制式暴力」。它來自內部,來自身邊最親的人——父母;他們用一種近乎窒息的手段,將孩子的人生控制、綁架、按自己的意願強行改造。某種程度上,這樣的暴力,更可怕。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群體。
作者吳曉樂,台北教育作家,從高中開始擔任家教,見證過無數高考教育下的病態家庭。她說:這也是我多年來的感悟,有些人就是不適合走入婚姻,或者為人父母。
和內地相比,台北就業環境更嚴峻,高考壓力絲毫不低,家長控制欲日漸膨脹,恨不得把家搬到學校監視孩子一舉一動。悲劇的是,這些孩子非但沒有變優秀,在看不到希望的成長路上,反而越走越偏,甚至誤入歧途、絕望自殺。
控制型父母有多可怕
蔡漢偉17歲,最恨的人是他的父母。
「我花了很長時間認清一個現實,我這個人和我的父母,只能擇一存在。」
12歲那年,蔡漢偉和同學課間打鬧,不小心撞到了頭,回家後吐了。醫生說,這是腦震盪。漢偉媽火急火燎跑到學校,叫上了七八個孩子的父母,一頓大罵:「你們這些失職的家長,教出一批不知輕重的孩子,最後受害的反而是我兒子,全部要賠償!」「還有你,也有錯,錯的最嚴重就是你。學生打鬧時你沒在場就算了,連病了都不及時通知家長,做老師的,你不難為情嗎?"
所有家長和班主任都低下頭來,漢偉媽轉過身對兒子說了一句話,「不管你長得多大,媽媽都會保護你的。」這句話也有另一層含義:「不管你長得多大,媽媽都會控制你的。」這話蔡漢偉聽的發抖,他覺得母親像一隻怪獸。
在整個讀小學的過程中,母親頻繁出現在班級里,給同學帶小餅乾,請全班吃早餐,還會跑來學校講故事,很多學生都知道她。以前大家都喜歡帶餅乾的阿姨,但隨著年歲增長,心智漸熟,心生厭煩。同學開始遠離蔡漢偉,而母親這次大鬧天宮,算是徹底將蔡漢偉推出了同學圈。
國際上流行一個詞叫「直升機」父母,說的是那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他們就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上空,時時刻刻監控孩子的一舉一動。
蔡漢偉的媽媽就是典型的「直升機型」父母,她緊張孩子的一切,擔心他有沒有餓了凍了,所以她恨不得把家搬到學校里,恨不得24小時孩子都在她的視線範圍內。
小的時候,蔡漢偉當然很享受這種照顧,他為有這樣的媽媽驕傲。但當到了青春期,獨立人格慢慢發育出來時,就會開始厭惡。厭惡不代表會去反抗,被庇佑長大的孩子,沒這個勇氣和能力。這也是控制型育兒最可怕的地方,心血全撲上去,非但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反倒造就出毫無獨立生存能力的寄生蟲。
控制型教育出的,是寄生蟲
若娃是作者見過最漂亮的學生,楊太對她的學習要求就是,不考倒數第一成為笑話就好。
家教第一課,楊太習以為常地坐在旁邊,說所有家教在的時候都是這樣的。後來在我勸說許久後,楊太終於出去,但不允許關門,她要保證可以聽到屋內的聲音,怕有什麼風吹草動。
為了方便學生及時提問,我都會和學生留下聯繫方式,但若娃說,「我很少用手機。」網絡如此發達的世界,不怎麼用手機,多少有點不同尋常。多次詢問後,若娃才偷偷說,「因為媽媽會偷看手機,之前和一個女生聊天,媽媽偷看到了我的手機,打電話給那女生。那女生嚇哭了,再也沒和我來往。」
看似對女兒學習要求很低的楊太,其實也是典型的「直升機」父母,她要知道孩子的一舉一動,卻不知道孩子已經感受到了這種監視。
當孩子覺得被監視是正常的,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人格。若娃每天最常做的事情就是發獃,等媽媽回來,看韓劇。她的成績差,但自從媽媽找了很多醫生「證明」自己有多動症後,她覺得解脫了,她甚至覺得自己必須要吃藥,必須要有多動症。她不喜歡讀書,但也對生活沒什麼希冀。
但正如作者所說,「若娃最後去了哪家學校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她爸爸是證券公司的高級經理人,不會讓惟一的孩子受苦。」這樣的人生好像也沒什麼毛病,但劇透得如此露骨,可能就是最絕望的人生。沒有人對她有希望,沒有人覺得她可以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她就像一條寄生蟲,寄生在家裡,被抹殺了獨立人格,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一眼就能望到生命的盡頭。對孩子來說,這不是愛,這是毀滅,赤裸裸的毀滅。
控制是會遺傳的
明玉希望女兒茉莉能考上北一女中,初中就給茉莉定了每一科都要九十分多的標準。
茉莉有次數學沒及格,明玉拎起電視旁的藤棍,一頓抽打。
茉莉知道,北一女中是媽媽的夢想,高中想考時發揮失常,外公只給了兩條路——要麼念別的學校,要麼嫁人。因為賭氣,明玉選擇嫁人,才有了茉莉。
沒辜負母親的期望,茉莉考上了北一女中,還讀了碩士,導師覺得她有潛力,想推薦她到美國讀博士。但母親不同意,她已經物色了一戶好人家,小伙子是台大醫科生。茉莉放棄了去美國的機會,嫁給了永信,生了女兒小葉。但小葉沒有遺傳父母讀書的天分,就愛一個人安靜地畫畫,不和人接觸,明玉覺得小葉有病。小葉意外聽到了外婆的話,後來作弊考了前三。
茉莉從老師那裡得知後,才發現,女兒和自己當初一樣,正在複製自己的路,為了滿足家長的虛榮心而犧牲自己的想法。明玉的控制型教育和思想,影響了茉莉,茉莉又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孩子,這種影響都是無聲無息的,就連當事人自己都不會知道。
你曾被控制型教育傷害過,你不反抗,不掙扎,你就會將這些傷害投射在孩子身上。就算你不傷害孩子,當傷害折射到孩子身上,你沒辦法保護她,就變成了抹殺獨立人格的同謀。
讀書天賦不會遺傳,但控制欲是人類天性,一脈易相承。
為什麼父母對孩子大都有控制欲?
為什麼父母們都想控制自己的孩子按著自己的想法走?故事中紀太太有句話恰好回答了這個問題,「父母的成敗是和孩子綁在一起的。」大多數父母認為,自己的成敗和孩子綁在一起,孩子的成敗決定了父母的幸福。可大家沒想過,這個世界沒有誰和誰的成敗是聯繫在一起的,每個人的成敗只跟自己有關。
你總覺得孩子成績好,你就有面子,那你的孩子只是滿足你虛榮心的工具。同樣,你希望他能按照社會期待的標準來走,卻忽略了基因多樣性的生物理論。
就像作者寫的:一樣的教育方法,可能打造出一個世俗眼中的成功模範,也可能將一個小孩的天賦摧殘殆盡。只是後者的情形沒人關心,我們不喜歡失敗的例子,只想傾聽教育神話。
現實是,你不喜歡聽,不代表悲劇就不會發生在你的身邊。你希望他能在你的庇佑下長大,卻抹殺了他獨自應對風險的能力。說得再殘忍點,你不是希望孩子能好,你只是圖個心安,圖一個成功的安慰。
放下是惟一的解決方案
這本書被改編成同名電視劇,上線時引起全球轟動,豆瓣評分8.4,堪稱台灣版《黑鏡》,足見影響力。
吳曉樂寫道,「我們常說,父母對小孩的愛是與生俱來的,我不這樣認為,至少在茉莉的例子上,我清楚地看見一個母親,一步一步地學習愛自己的女兒。」
對這句話,我深以為然,愛孩子不是個無私奉獻的活,只需付出不求回報便可。或者高傲地閉門造車:「小孩是我的,我知道怎麼做對他最好。」
愛孩子更是個技術的活,沒有誰天生就是個好父母。你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更新,甚至不斷地進步,跟上孩子的步伐、跟上時代的變遷。當然,你最需要學習的是:在恰當的時候,停下腳步,放下雙手,讓孩子慢慢往前走,不需要你們,只他一個人。
就像紀伯倫說的:你的孩子都不是你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你們可以給他們以愛,卻不可以給他們以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作者:小狼女)
編後語:
選擇刊登這篇文章,是被「都是為你好」這句話觸動。這是為人父母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卻也是孩子內心深處最不認同的一句話。在我們身邊,到處都是用這樣的思維控制孩子的父母,他們不覺得有什麼問題,甚至為自己的「全然」付出而感動了自己。不僅如此,他們的思維閉環中,孩子取得的每一點成績都是與他的教誨有關,孩子無法按照他們的要求做到的那些事情,都是孩子「不聽話」造成的。總而言之,控制型父母是全能且完美的,他們都是對的,錯的那個永遠是孩子,他已經如此用心良苦了,孩子還是頑固不靈,對不起他們的永遠是孩子。而今,控制型父母不是單打獨鬥,他們以為孩子學習好為名,組成各種小團體,他們彼此取經,彼此分享經驗,相互支持相互鼓勵,彼此感動著,在傷害孩子的路上結伴同行,聽不進任何「讒言」,甚至把那些發表「讒言」者當做是吃不到葡萄的「羨慕、嫉妒、恨」之輩。失控對他們而言是無法想像,也不能去想,去面對的,誰要是跟他們談及這個話題,他們會視作這是對他們的「詛咒」。而當孩子完全放棄反抗,也放棄自己的時候,控制型父母的絕望也是天塌地陷式的,因為之前他們已經用盡全力。
(圖文來源網絡,若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