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省城街頭突然多了不少「藍朋友」——哈囉單車,市民們親切地稱它為「小藍車」。從三月末開始,街頭巷尾的「小藍車」陸續跑了起來,成了特殊時期人們上班的交通工具和戶外健身的好選擇。
支付寶掃一掃,免押金直接跑
本周二(4月有14日)下午,哈爾濱四方台大道,一水兒的「小藍車」在陽光的映襯下特別漂亮。不少人直奔小藍車,手機掃碼,一腳踹地「嗖」一下躥了出去……
市民劉女士對本報記者說:「『小藍車』特別方便,不像之前的單車需要押金,這種車直接打開支付寶掃一掃,免押金就能騎。」據哈爾濱公共運輸部門工作人員介紹,哈囉單車與支付寶螞蟻金服深度合作。擁有支付寶芝麻信用達標免押金服務。只要你開通了芝麻信用,且信用良好是不需要支付押金的,直接免押騎行。
本報記者發現,作為全國領先的單車品牌,哈囉單車在哈爾濱的投放力度很大,尤其是在核心地段如學校、商超及大型小區門口,都能看到「小藍車」的身影,大大方便了市民出行。由於「小藍車」處在投放初期,車輛出現損毀的情況也很少。
「小藍車」方便了出行,還成了不少人的健身工具,更有一些姑娘騎上「小藍車」,做起了偶像劇的夢。市民小美對本報記者說:「周六周天我和男朋友一人一輛『小藍車』,頓時有一種拍愛情劇的感覺。平時下班後找一輛『小藍車』騎車回家,一路上我覺得我就是這個世界的女主角,又颯又美!」
疫情期間,乘坐公共運輸工具時人們都「膽兒突」的,倒是騎「小藍車」的人不少。劉女士說:「不管是坐公交地鐵還是打車,大家都要戴著口罩,捂得嚴嚴實實,到家後滿臉淌汗。騎自行車到人少的地方,我還能摘下口罩透透氣兒,而且我心裡總覺得騎自行車比坐公汽安全,一路還能呼吸一道新鮮空氣。」
哈囉單車的工作人員介紹,他們的共享單車在倉庫每天至少消毒三次,車輛投放時至少消毒一次。對於中央大街等城市熱點區域,他們會根據車輛被使用的情況,酌情增加消毒頻次。車身消毒時,他們會針對如車把、坐墊、車鎖等部分進行反覆噴洒消毒,確保消毒工作細緻到位。公司對工作人員的要求也很嚴格,每天測量體溫並做記錄,在工作時按照相關規定戴口罩、手套,對運輸車輛進行消毒等。
自行車不能「出圈兒」,電動車須停在指定點兒
據介紹,「小藍車」目前在哈爾濱投放了兩種單車,第一種是共享單車,第二種是助力車。前者只是自行車,而後者是電動車,騎行更加省力。其中,共享單車在全市範圍投放,而助力車根據地圖觀察來看,是只投放在江南的市區西部與南部(繞城高速內),沒有投放至東部和北部(二環三合路鐵路線至三環路左右圍合區域)。
值得注意的是,小藍車不能駛出服務區,任何車輛駛出服務區都需要收取5元到50元調度費用;電動助力車需要停靠在停車P點上,否則收取調度費用;電動助力車需要使用手機還車,使用期間不能關閉小程序。
那些「消失」的共享單車
2017年,「小白單車」進入哈爾濱,也是哈爾濱的第一家共享單車品牌。緊接著橙風單車、ofo小黃車等相繼上道。當年,本報記者採訪某單車品牌運營主管時,他就說過:「在東北,一年中有一多半時間處於冬半年,共享單車的使用率大大下降,維修率大大提升。換句話說,我們如果進入東北,有半年的時間是不掙錢的,甚至會賠錢。以哈爾濱舉例,冬天路面結冰,如果有用戶騎車摔傷,我們共享單車企業是要負責的。」
本報記者了解到,哈爾濱最多時曾有6家不同品牌的共享單車,按每一個單車品牌需要繳納押金200元,想要在哈爾濱騎任意品牌單車需要繳納1200元左右的押金。正當冰城人高興地認為我們終於有了共享單車時,這些單車品牌卻因為一些原因銷聲匿跡,某些企業還陷入「押金風波」中,押金到現在仍不能退還。
小藍車初來乍到,這一次能「騎」多久?
「小藍車」初來乍到,有人歡喜有人憂。家長許女士說:「我家就在學校附近的公務員小區,孩子每天都騎自行車上下學。我和我愛人上班遠,也沒時間送孩子,『小藍車』給我們當家長的節省了不少時間。」「喜大普奔」之餘,同樣是學生家長的崔先生有些擔心,對於這個主幹路自行車道少,人行道也被私家車霸占,路邊幾乎沒有自行車停靠點,冬天又冷又滑不適合騎車的城市,小藍車安不安全,到底能「騎」多久?
近些年,哈爾濱的城市規模越建越大,但許多市民表示,非機動車道卻越來越少,不僅中山路、尚志大街、紅旗大街等主要街路的非機動車道「失寵」,衡山路、鴻翔路等支路的非機動車道也「窄得可憐」,機動車隨意停放更讓自行車「無路可走」。
市民王女士每天上班都要經過中山路,這條雙向10車道的大馬路看起來頗為寬敞,但記者在路面標線上卻沒有找到非機動車道的身影,偶爾看到幾位騎車的市民都在小心地靠著道路右側的邊石騎行,疾行的機動車不時地從他們身邊呼嘯而過。市民小喬對本報記者說,「有一次騎自行車,一邊騎一邊還要躲避來往的轎車,神不知鬼不覺竟然騎到了馬路中間,連警察都嫌我添亂。共享單車來了,但上下班時間可別指望騎它。」
共享單車能否再在哈爾濱「跑」下去?這是值得城市管理者和市民共同思考的議題。最後,本報衷心希望共享單車在哈爾濱真的能「共享」,能「生存」,能給需要的人帶來最大的便利。
本報記者 李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