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東
施娣是整個何氏家族的源頭,她對於何東、甚至整個家族的影響都是深遠而且巨大的。施娣是罕見的強女人,9個孩子除去早夭和殘疾(郭茂超早喪,還有一個女兒何柏娟是個駝子,嫁往新加坡之後也很早去世了),其他個個都是叱吒風雲的人物。這也是為什麼何家人的後代大都特立獨行,非常自主、果決,大家都在積極地掌握著自己的命運——或許是從施娣的基因中繼承下來的。今天重點來聊一聊何東的婚姻。
並不幸福的首富原配
何東雖然貴為香港首富,但在娶老婆的問題上卻沒有太多的主動權。為什麼呢?因為沒得選。香港開埠初期,洋人和華人是水火不相容的,互相之間通婚更是被列為禁忌。比如香港另一大家族利氏家族的後代利德蕙寫過一本書,其中記錄了一個細節:在她父親利銘澤留學英國前夕,祖父利希慎特別告誡她的父親及三叔利孝和,「若(他們)與異國女子成親的話,將會喪失家產承繼權」。可以想像,同時被洋人和華人都排擠的「歐亞混血兒」,更是多麼地難以生存。在婚姻大事上,他們既不能找華人,也不能找洋人,只好在「混血兒」圈子裡找另一半。
何東與原配妻子麥秀英,就是混血兒找混血兒的典型案例。麥秀英和何東的出身簡直是一模一樣,麥秀英的母親吳氏也是「涉外婚婦」,和英國人麥奇廉同居,生下了惟一的混血女兒麥秀英。麥奇廉一直在渣打洋行做事,渣打洋行就是何東發跡的開端,再次感嘆何東是個無比精明的人,他在原配麥秀英身上獲得了事業的最初助力。
何東的媽媽施娣,因為一輩子沒有社會地位,交友圈十分狹窄,好姐妹就兩個,一個是後來與何家聯姻最多的羅家母親曾氏,一個就是麥秀英的母親吳氏。麥秀英12歲時,母親去世,施娣看在好姐妹的份兒上,再加上麥秀英乖巧可人,便收養了她,更許諾今後要她嫁給何東。麥秀英進了何家,一直被當做童養媳,4年後,麥秀英如願嫁給了何東。那時,何東19歲。
麥秀英沒讀過多少書,雖然有個英國老爸,但頭腦中接受的全是中國傳統女子的夫為婦綱、相夫教子之道。何東不僅僅是娶了一個賢內助,更娶了一個事業的助推器。何東能在渣打洋行站住腳,離不開岳父的支持,再加上他的個人才華,短短一兩年就從無名小卒做到了首席買辦,開始了階層躍升之路。
麥秀英應該算是個幸運的女人,雖然出身低微,卻機緣巧合成了首富的髮妻,又有一個「給力」的家庭背景,一切都很如意。只不過,她有一個致命的人生bug——無法生育。麥秀英患有子宮瘤,因為患病初期治療不當,導致終生不育。
麥秀英和何東結婚10年,一直沒有孩子,第11個年頭,何東終於納了妾,娶了漂亮的、出身貧寒的周綺文。何東堅持了10年才納妾,聽起來蠻感人,可這並不是一個男人的情深義重——因為在他們婚姻的第11個年頭,岳父大人麥奇廉去世了。
「平妻」張靜蓉
歷史上第一個「平妻」
小妾周綺文的故事,先按下不表,將她放在最後,是因為她實在算不上何東人生中的重要女性,雖然她是結局最慘的一位。何東人生中真正重要的女性,是接下來出場的這位「平妻」張靜蓉。從畫像上可以看得出,張靜蓉氣度非凡,長相端莊秀麗,渾身上下散發著大家閨秀的味道,年輕時應該是難得一見的美人。
事實上,張靜蓉的確出身良好,也的確美貌無雙,憑著這兩點,才吸引了何東。張靜蓉比何東小13歲,屬於第二代歐亞混血,父親供職于海關,公務員,母親是華人。張靜蓉從小聰明機靈,知書達理,而且十分推崇傳統文化,信奉佛法,還主動提出要裹小腳,被何家後人稱為「比中國人還要中國人」。至於張靜蓉如何做了何東的「平妻」,史料記述中顯示,竟然完全是麥秀英的主意。因為張靜蓉是麥秀英的表妹,麥秀英眼看自己生育無望,小妾周綺文也不給力,必須幫老公尋覓一個能生的女人,肥水不流外人田,思來想去覺得表妹是最佳人選。
對於張靜蓉來說,原本浪漫恣意,父親也留下遺言讓她「自由選擇配偶」,得知母親要她嫁給何東,還是當「填房」,據說起初表現得十分憤怒,但表姐一封情真意切的信(更可能是出自何東手筆)最終打動了她。混血家庭不易求偶,嫁給首富(那時何東已然發跡)姑且算是個不錯的選擇啦。於是,張靜蓉在 1895年 2月穿上大紅大綠的裙褂,坐上大紅花轎,大鑼大鼓地嫁進了何家。
「平妻」的重點在這個「平」字。「平」的意思是平等,也即是說張靜蓉不是妾,而是和麥秀英平起平坐的「妻」,八抬大轎娶進門,享受正室的一切威儀和地位,生下的孩子也不是「庶出」,而是「嫡子」。「平妻」這種稱謂,也許只有在香港開埠、華洋融合的特殊時期才會誕生,它一方面昭示著根深蒂固的中國傳統倫理,另一方面又煥發出一種變通的、靈活的甚至帶些幽默感的利己主義。
姐妹共侍一夫的宮斗生活
麥秀英和張靜蓉是表姐和表妹的關係,現在姐妹共侍一夫,而且地位平等,這聽起來有點兒烏托邦的意思,但實際操作起來還是蠻難的。儘管兩個人一直到去世都對外展現著一種相敬如賓的禮儀感,但扒一扒那些沉寂在故紙堆中的微妙生活細節,就不難看出,其實兩個女人都活得不太開心。
剛嫁過來時,張靜蓉是無可爭議的「寵冠後宮」,何東喜歡她,表姐疼愛她,全家上下都盼著她趕緊給老何家生一堆兒子。結婚3個月後,何東甚至與張靜蓉展開了漫長的「蜜月之旅」,去了上海、日本及美國等地。看到表妹如此春風得意,麥秀英其實心裡是不舒服的,後來就有樣學樣,也要求和何東出國旅遊。
1900年,張靜蓉剛剛生下不久的兒子何世勤不幸夭折,張靜蓉極為傷心,但何東與麥秀英卻因早前已決定前往美國旅遊不能更改行程,留下張靜蓉一人在家,患上了憂鬱症。1918年,張靜蓉舊病復發,而何東和麥秀英又好巧不巧地又要去美國旅遊。雖然張靜蓉和麥秀英是地位平等的妻,可麥秀英膝下無子,所以兩人達成協議,張靜蓉生出的第一個兒子要交給表姐撫養,這就是何世禮。那時,張靜蓉剛剛失去了夭折的長子何世勤,第二個兒子又要忍痛交給表姐撫養,作為一個母親,內心的創傷可想而知。
任何事情都無法做到絕對平衡,兩人的地位尊卑一直是何家諱莫如深的重大問題。比如何家的兒女們都要尊稱兩個女人為媽媽,但叫法也有些許不同,他們叫張靜蓉「mama」,叫麥秀英「mother」。在陪伴何東的問題上,兩人都以正妻的身份出席公開活動,只不過,和洋人打交道的時候是麥秀英,和華人打交道時是張靜蓉。不可否認,兩個女人的行事做派以及對外樹立的權威感是有差別的。何東也無法在兩個老婆之間達到絕對平衡,他能做的,惟有用錢說話。1931年12月何東70大壽,為了感謝兩位妻子多年恩情,何東決定給予兩位平妻每人10萬元,任由她們自由運用。
兩位妻子的結局也是極為不同的。香港淪陷前,張靜蓉和何東前往澳門避開了戰亂,而麥秀英則為了照看香港的大宅和生意沒有走。結果香港淪陷,麥秀英陷入了極為困難的境地,何東的財產和大宅都被日軍奪去,她孤苦無援,子宮肌瘤的舊疾也得不到有效治療,最後死於病痛和戰火中。戰爭結束後,何東為麥秀英補辦了一場風光大葬,各大報紙都詳細描述了一個八旬老人的喪妻之痛:何東一直「鵠立孝幃前」,對前來致悼的人士親自一一答謝,並且「容色沉痛,老淚頻揮,悲悼之情,有不能自已者」(《工商日報》 1938年1月26日)。何東死後,也選擇和麥秀英同葬於香港墳場,平妻張靜蓉則一人孤獨地葬於昭遠墳場。
原配麥秀英
小妾與情婦的慘澹結局
前文中說了,何東還娶了一個小妾周綺文。史料上沒有留下周綺文的任何畫像及照片,記載也不多,後人敘述得就更少。最主要的原因是,周綺文一直游離於何家的主流生活之外。嫁給何東做小妾之後,周綺文也一直無所出。因為她出身貧寒又沒什麼靠山,何東並不太重視她(也或許由於麥秀英的施壓)。
後來當何東娶了平妻張靜蓉並且生下了很多孩子後,周綺文才生了惟一一個女兒何純姿。只有一個女兒,顯然無法和原配及平妻抗衡,周綺文後來就一個人孤獨地在某個公寓里生活,何東更很少前往探望,數年之後就去世了。周綺文留下的女兒何純姿,後來嫁給了黃金福的兒子黃錫霖,作為大家族裡的小女人,她的消息也漸漸地消匿在時代之中。
除了周綺文,何東還有一個情婦,那就是自己的貼身看護朱春蘭。朱春蘭生於1889年,國籍為英國,1941年移居香港,進入何家做看護,就再也沒換地方。朱春蘭比周綺文幸運一些,因為她需要照料何東的飲食起居,和何東接觸的機會多,麥秀英對她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且朱春蘭肚子也爭氣,生了一個厲害的兒子何佐芝,就是後來一手創辦了香港商業電台的大佬。雖然生了兒子,但朱春蘭一生無名無分,不是妻也不是妾,去世時的身份證明上仍寫著「單身」。何東對她的態度也很微妙,在遺囑中是這樣說的:「贈予我的私人秘書朱春蘭小姐 5萬元,作為答謝她長久以來的忠誠服務和無私奉獻」。這5萬元,就成為了朱春蘭兒子何佐芝的創業基金,創辦了香港商業電台。
何佐芝對香港電視娛樂事業的影響很大,他去世時,何鴻燊說「五叔離世,傷感及可惜」,整個商業電台的台標都變成了黑白色。因為何佐芝的巨大成就,整個何氏家族不再把他看做私生子,而是真正的何家人。朱春蘭也得益於這個兒子,晚年幸福,享了高壽,1991年去世,享年102歲。死後的朱春蘭更加是「母憑子貴」,她的墓地也位於何氏家族的墳場,位置不但靠近何東長女何錦姿,而且規模亦十分巨大,是一座非常氣派的墳墓。墓碑上刻著「何母朱氏春蘭太夫人之墓」,右旁寫著「祀男佐芝、孫驥、曾孫志堅敬立」。活著的時候沒有名分,死後卻從「私家看護」變成了「何母」,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未完待續 (伊莎貝拉)(圖文來源網絡,若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1MVcG8BMH2_cNUgLV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