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打完了,道光皇帝最恨誰?

2020-01-13     鐫刻的時光

鴉片戰爭,折騰了兩年,最後是以清廷全面妥協,完全答應英國人的條件結束。


完事之後,琦善最受詬病,一個賣 國求榮的漢奸名頭,壓得他一輩子抬不起頭來 琦善後來得到起用。

他最恨的人,就是林則徐。

因為,如果不是當時還在廣州的林則徐(雖然已經被罷官)慫恿廣東巡撫告了他一狀,他這個漢奸的罪名,根本就落不下來。

但是,戰後道光皇帝最恨的人,竟然也是林則徐。

儘管在戰爭期間,發配令已下,但中間林則徐在廣州幫助楊芳出主意打仗,在浙江前線,以四品京堂的名義幫助奕經作戰,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最後都不算了。打完了仗,還是繼續發配,新疆見了。

林則徐走到河南,正好王鼎在哪兒負責堵黃河決口,因為林則徐有經驗,就上奏留下他,辦理河工,皇帝也答應了。

好不容易忙活完了,王鼎想,看在這份功勞的面上,皇帝應該放林則徐一馬,就不用流放了。

沒想到,就在他們的慶功宴上,皇帝的旨意到了,林則徐繼續去新疆,不得耽擱。

所有在場的人都哭了,哭也沒有用。

而琦善呢,雖然因為穿鼻草約,割讓香 港,被林則徐攛掇人給告了,當時還有傳說,說他之所以賣了香 港,是因為受了洋人的賄賂。出現了經濟問題,事情性質就不一樣了,結果,事兒還沒查清楚,這邊琦善的家已經被抄了。琦善是個會賺錢的人,家產不少,皇帝的內務府,小小的發了一筆橫財。

但是,這個穿鼻草約,琦善並沒有簽字。之所以出台,是因為琦善自己不出面談判,弄了個通事張喜,英文半通不通的,給了個五品頂戴,在前面應付。一介通事,習慣了凡事點頭,點來點去,洋人認為他們提出的要求,清廷人都答應了,於是就弄了這麼個草約。

琦善被拿問之後,把他跟道光之間的來往奏答,都裝在一個錦匣里,交給了審訊他的人,一看,他在前面乾的事兒,都經過請示,未經請示的,什麼都沒幹。

但是,查都查了,道光皇帝不能有錯,更不能說道光皇 帝錯了,所以,該處罰還是處罰了。只是琦善的處罰很輕,僅僅降職為四等侍衛,而後不久,即起用了,照樣做他的封疆大吏。比林則徐的起用,要早得多。

儘管道光皇帝不能明說,明說就太丟人了,但心裡應該在抱怨此事,就是因為林則徐多事,非要嚴禁,否則,怎麼能惹出這麼大的事兒來,割讓香港事兒倒是不大,賠款兩千一百萬也算什麼,但是,這個丟人,可是讓皇帝受不了。

如果當初林則徐不多事,不上那個奏摺,把鴉片問題說的那麼嚴重,不就不會有這場戰爭了嗎?其實,當年的他,對禁煙這事,也是看得很重的。可是,事情過了,皇帝總得尋個替罪羊,哪有怪自己的道理?

因此,仗打完了,教訓無需吸取,造船造炮的事兒,也給擱下來,雨過忘雷,但惹禍的人,卻忘不了。

像道光這樣一個慫皇帝,一個末世皇 帝,有這樣的做派,十分正常。讓他發憤圖強,讓他臥薪嘗膽,門兒都沒有。


備註:內容來源於微信公眾號《鳴人之聲》,作者張鳴。圖片來自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Iom6m8B3uTiws8Ky--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