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中心:你也爭來我也搶,哪個城市更有戲?

2020-01-09     鐫刻的時光

2018年11月,新財富推出了「中國區域金融力排行榜」,對中國31個省市的金融實力進行評估分析。2019年12月,在這一榜單的基礎上,其進一步推出「新財富中國城市金融力TOP30排行榜」,用量化的指標,描繪一二線30個城市所處的金融梯隊、優劣勢與發展空間、影響金融實力的主要因素等。以城市為評價對象,可以更細緻地描繪中國金融力地圖,更具顆粒度地呈現金融資源的分布和調度能力差異。

來源:新財富

作者:劉鮮花

城市對金融資源的爭奪從來沒有如此激烈。在新一輪的城市競爭中,金融中心之爭的號角已經吹響。

新財富今年首推城市金融力排行榜,嘗試通過金融實力這一視角,解析中國30個一二線城市的競爭能力和態勢。

榜單顯示,30個城市的金融實力分化嚴重,其大概可以分為四個梯隊。

  • 第一梯隊的北上廣深不僅經濟實力強,也聚集了最多的錢、最大的金融機構、最多的產業和最有實力的富人。不過深圳與北上還存在一定差距,隨著深圳GDP增速下滑,差距是否會進一步加大,值得關注。
  • 第二梯隊的6個城市實力不凡,廣州家底雄厚,目前暫時領先;杭州金融科技發達,正在挑戰廣州,爭奪金融力第四城;重慶、成都、天津、南京等城市也紛紛發力,發展勢頭較猛。
  • 第三梯隊的中部省會城市正在搶灘區域金融中心,武漢目前拔得頭籌,濟南和青島在各個方面展開了激烈競逐,福州在大型金融機構數量方面實力突出。
  • 第四梯隊10個城市的金融實力與前三梯隊形成較大差距,且出現金融業發展程度與宏觀經濟實力背離的現象,有違金融發展規律,尤需警惕。

梳理30個城市的金融布局可見,超過80%的城市提出要建設金融中心,並出台了大力度支持金融業發展的政策,對法人金融機構的爭奪則更為激烈。法人金融機構的落戶獎勵也不斷高企,達到1億元及以上的有4個城市,濟南更以最高補助1.2億元刷新紀錄。

以城市為主體的區域競爭正在愈演愈烈。除了對「一線」、「准一線」、「新一線」、「二線強」、「二線弱」等排位的爭奪,金融實力強弱,也成為衡量城市綜合實力的關鍵指標之一。

金融是經濟發展的血液。幾乎所有城市主政者都相信,擁有引領全國資金流向的法人金融機構等金融資源,就能為地區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從而在區域競爭中彎道超車。有人甚至提出,過去20年,基建為城市發展助力;十年前,房地產助推了城市發展;未來十年,城市發展必須靠強有力的金融支持。

由此可以看到,新一輪的城市挑戰賽中,在北上深全國性金融中心地位確立、逐步向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提速的同時,國內多個城市也陸續發力,此起彼伏地出台了「支持/扶持金融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以「真金白銀」吸引法人金融機構落戶、增資擴股、新設分公司、引進高層次金融人才。城市對金融資源的爭奪從來沒有如此激烈,金融中心之爭的號角已經吹響。

2018年11月,新財富推出了「中國區域金融力排行榜」,對中國31個省市的金融實力進行評估分析。今年,我們在這一榜單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出「新財富中國城市金融力Top30排行榜」,用量化的指標,描繪一二線30個城市所處的金融梯隊、優劣勢與發展空間、影響金融實力的主要因素等。以城市為評價對象,可以更細緻地描繪中國金融力地圖,更具顆粒度地呈現金融資源的分布和調度能力差異。

01 如何評估城市的金融實力?

基於城市的宏觀經濟實力、金融業發展程度等宏觀指標,同時兼顧數據的可得性,新財富依據Wind中國宏觀數據欄目中按照房地產角度對一二線城市的劃分標準,選取了30個一二線城市作為研究樣本,對其進行金融實力的排名分析和數據解讀。

在中國城市金融力的評價上,我們沿用了地區金融力評價的宏觀經濟實力、金融業發展程度、金融機構實力、地區資本化程度、民間資本活躍度五個維度,由於部分城市在「融資能力」這一指標上的數據缺失,我們用「資金總量」(即城市的人民幣各項存貸款餘額)這一指標進行了替換。

在這六個維度之下,我們設置了16個二級指標(表1)。這16個指標的數據均來自於Wind、央行和各城市統計局。新財富對所有數據進行了標準化,得出了代表每一座城市在30城中相對排名的單項得分,以便於在各類指標上對各城市進行橫向和縱向比較。我們認為,城市在不同細分指標上所表現出來的特色和不足,恰恰昭示了其未來需要著力或改進的方向。

最終,將六個維度下16個指標的單項得分,按照一定權重計算出「金融實力總得分」,得到了「新財富中國城市金融力Top30排行榜」

這份由客觀指標計算而成的評價結果,一方面能夠使我們有效捕捉各城市金融實力的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也有助於城市通過各項指標按圖索驥,尋找其在金融實力發展中的薄弱環節,揭示發展機遇和努力方向。同時,我們認為,城市的金融實力總得分固然值得重視,但其也需要與城市的經濟發展進程相匹配,金融最終需要為實體服務。

02 30個城市4個梯隊,金融實力排排坐

在包括30個城市的「新財富中國城市金融力Top30排行榜」上,排名前三的依次是北京、上海和深圳,這三地也是全國性的金融中心,實力無可爭議(表2)。


按照金融實力總得分高低,我們把30個城市分為四個梯隊:

  • 第一梯隊,總得分≥4分,包括北京、上海、深圳3個城市;
  • 第二梯隊,3≤總得分<4,包括廣州、杭州、重慶、成都、天津、南京、蘇州7個城市;
  • 第三梯隊,2.62≤總得分<3,包括武漢、寧波、鄭州、西安、長沙、福州、濟南、青島、大連、哈爾濱10個城市;
  • 第四梯隊,總得分<2.62分,包括廈門、合肥、南昌、太原、瀋陽、石家莊、呼和浩特、蘭州、長春、珠海10個城市(圖1)。

圖1:中國城市金融實力的四個梯隊

從整個榜單看,這30個一二線城市的金融實力總得分差距顯著,分化較為嚴重:第一梯隊遠超後三個梯隊,後三個梯隊間的得分差距較小,第三、第四梯隊城市間的金融實力得分差距均在0.5分之內,差異較小,但與第一、第二梯隊城市的差距較大。

從榜單上的六個維度考察,金融機構實力、資本化程度、資金總量這三個維度,頭尾部城市之間的差距巨大。這些均顯示中國金融資源主要聚集在頭部的幾個城市。

03 三大金融中心PK:深圳離北京上海有多遠?

在我們的榜單上,北京、上海、深圳的金融實力總得分均大於4分,屬於第一梯隊。

從城市定位看,北京是首都,上海是國家認定的金融中心,深圳為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市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因此,金融機構高度集中在這三個城市,強者恆強的馬太效應突出。毋庸置疑,三地均是全國性的金融中心,擁有金融中心所具備的要素,即金融機構密集、金融市場發達、金融服務高效、金融信息靈敏,能為全國提供資金融通。

然而對比這三大金融中心,差距依然顯著。從金融實力總分看,北京以6.43分獨占鰲頭,上海比北京少1.2分,深圳則與北京的差距高達2分。

從金融實力對比圖可看出,北京和上海各具優勢,但北京的優勢指標更為明顯,因此,總得分高於上海。深圳雖然與北上並列全國性金融中心,但無論從金融實力總得分,還是各個指標,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圖2)。

圖2:北京、上海、深圳金融實力對比

金融機構實力:深圳僅為北京的一半

從六個維度的得分比較,北上深差距最大的是「金融機構實力」。北京在這一維度上的得分高達7.51分,傲視群城,連金融機構密集的上海都難望其項背,得分僅4.51分,深圳更僅為3.69分,其餘27個城市均低於3分。分析高分背後的原因,北京主要得益於金融機構總部集中的優勢,在金融機構資產總額上占優。

金融機構實力,主要考察城市在商業銀行、證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等的法人數量和資產總額方面的情況。從Wind中提取的數據可看出,在金融機構數量上,上海優勢突出,以129家拋離北京的74家和深圳的73家。特別是在公募基金的數量上,上海高達65家,比北京23家和深圳32家的總和還要多出10家。在券商的數量和資產總額上,上海也要高於北京和深圳。

然而,北京由於總部優勢,金融機構的資產總額是上海的近5倍,深圳的8倍。特別是在商業銀行資產總額上,北京是上海的6倍,深圳的11倍。這主要是因為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這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總部均設定在北京。此外,「一行三會」為代表的金融監管機構、以央企為代表的大半超大型企業的總部也設在北京,為北京帶來了其他城市無法比擬的總量優勢,使得其在「金融機構實力」這一項上的得分高於全國所有城市。

縱觀中國乃至全球,在金融中心的打造上,擁有一批引導全國資金流向與資源配置的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堪稱關鍵。上海中心地位的確認,即在於擁有交通銀行、浦發銀行、國泰君安、申萬宏源、海通證券、嘉實基金、匯添富基金等覆蓋全國、有較大影響力的金融機構。深圳同樣聚集了一批國內知名的券商、基金公司、銀行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並孕育出了招商銀行和平安這兩大響噹噹的金融機構,在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企業方面也有不錯的積累,只是在金融機構的資產總量上,與北京、上海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引入金融機構,也成為城市在提升金融實力上最直接和最快捷的方式,近兩年,各大城市對於超大型的法人金融機構的爭奪也異常激烈。

  • 資本化程度:深圳超越上海

在城市金融力的競爭中,上市公司的數量和市值是非常關鍵的一項指標,其考察的是資本化程度。這一維度上,北京依然以7.02分的總分遙遙領先,深圳4.98分略高於上海的4.71分。

截至2018年底,北京擁有317家上市公司,總市值達14.5萬億元,當年新增9家上市公司;上海有282家上市公司,總市值達4.4萬億元,新增9家上市公司;深圳擁有284家上市公司,總市值達5.3萬億元,新增11家上市公司。2019年,這一數據持續增長,截至2019年12月17日,北京擁有345家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達17萬億元;深圳擁有297家上市公司,總市值達8萬億元;上海擁有303家上市公司,總市值為5.6萬億元。

北京由於大型央企總部較多,在上市公司總市值上占有較大優勢;深圳以民營經濟活躍為特色,在上市公司總數量和總市值上均高於上海,而且在新增上市公司數量上,2018年深圳以11家領先全國其他城市,顯示出十足後勁。

  • 金融業GDP,深圳約為上海的一半

被認定為「金融中心」的上海,在金融業發展程度這一指標上領先全國。

金融業發展程度是衡量一個城市金融業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質量的重要指標,也被公認為考察金融業最直接的參考維度。無論是金融業GDP的絕對值還是其占全市GDP的比重,上海均位居第一。2018年,上海金融業的GDP為5781.63億元,占GDP的比重為17.69%。北京2018年金融業GDP也達5084.6億元,占GDP的比重為16.77%。

深圳2018年金融業GDP為3067.21億元,僅為上海的53%;其占GDP的比重僅為12.66%。顯示後起之秀的深圳,在這一指標上的差距還較為顯著。

錢和人,是經濟最重要的兩大因素,錢和人流向哪裡,哪裡就會興旺發達。對於金融中心來說,只有大量的資金和人才聚集,才能形成活躍的金融要素市場。「資金總量」指標,通過考察各地人民幣存貸款餘額,反映城市對資金的吸引能力。北京和上海的資金總量均突破10萬億元,分別為15萬億元和11.3萬億元,深圳的資金總量則為6.9萬億元。

  • 深圳富人的實力超過上海

「民間資本活躍度」指標,通過比較各地民營企業家的數量和財富總額,考察民營經濟的活力。在這一維度上,北京依然領先,深圳超越上海,排名第二。根據2019新財富500富人榜的數據,北京有89位上榜富人,財富總額為1.6萬億元;深圳有57位富人上榜,財富總額為1.4萬億元;上海有62位富人上榜,財富總額為9295億元。

富人也是城市金融實力的一個方向標,在這一指標上,深圳富人的財富總額已經大幅超越上海,向北京逼近。

  • 增速下滑,深圳與北上的差距會進一步擴大嗎?

最後來比較宏觀經濟實力這一維度上三個城市的表現。2018年,上海的GDP依然領先全國,達3.27萬億元,北京緊隨其後,為3萬億元,深圳為2.4萬億元。深圳在改革開放40年間經歷了高速發展,然而作為外向型經濟體,受中美貿易摩擦等因素影響,2019年第三季度GDP實際增速只有6.6%,北京和上海則分別為7.53%和7.21%。深圳GDP增速放緩,引發熱烈討論。新常態下,其經濟韌性如何,明年的數據值得關注。

城市的金融實力高度依附本地的經濟實力,深圳經濟增速放緩,會否影響其金融的實力?目前,深圳在金融業發展程度和金融機構實力方面,與北京、上海差距顯著;而且從2018年金融業GDP的增速看,深圳也僅為4.9%,大幅低於北京的9.2%和上海的8.5%,甚至低於很多二線城市。未來,深圳與北京上海的金融力差距會逐步縮小,還是進一步擴大?在二線追兵大步逼近的當下,深圳的危機尤其凸顯。

至於北京和上海,誰是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爭議較大。雖然北京的金融實力得分較高,但這主要緣於金融總部的體量優勢,其職能主要體現在監管上,根據《北京市「十三五」時期金融業發展規劃》,北京作為集金融決策監管、資產管理、支付結算、信息交流、標準制定為一體的國家金融管理中心的地位會進一步鞏固提升。北京在金融上的規劃,也與四個中心定位,即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對應。因此,上海未來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定位更見明晰,這也與其實質影響力相匹配。

由英國智庫Z/Yen集團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共同編制的第26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2019年9月19日在倫敦和深圳同時發布。全球十大金融中心最新排名依次為:紐約、倫敦、香港、新加坡、上海、東京、北京、杜拜、深圳和雪梨(表3)。上海進入前五,僅次於紐約、倫敦、香港和新加坡,與第四名的新加坡僅相差1分。深圳在本期榜單中排名也有較大躍升,較上期提升5位,排名全球第九,與排名第八的杜拜也僅相差1分,並與上海、北京同時躋身全球十大金融中心。隨著科創板開板、「滬倫通」開啟,上海金融改革開放的步伐正在穩步向前,超越新加坡乃至香港,或為時不遠。

04 進擊的第二梯隊:誰是中國金融力第四城?

相比北上深在全國乃至國際性金融中心的建設中你追我趕,許多坐穩區域性金融中心江山的一線城市也躍躍欲試,升級的雄心更甚。

目前,金融力第一梯隊的格局相對穩固,北京、上海、深圳也分別代表了京津翼、長三角和粵港澳三大經濟圈。然而,哪些城市位於金融力第二梯隊?第二梯隊中,誰又是中國金融力第四城?目前尚無定論,且爭議頗大,廣州、杭州等一線城市都紛紛發力,希望在金融賦能區域之外,擴張在全國的影響力。

從本次評價結果看,第二梯隊包括廣州、杭州、重慶、成都、天津、南京、蘇州共7個城市。從城市級別看,廣州、杭州、成都和南京均為省會及副省級市,天津和重慶為直轄市,蘇州為地級市。雖然總得分上,7個城市差距不大,僅在0.5分之內,但從金融力對比圖可看出,其優劣勢各異,除了金融機構實力這一維度的折線較為平滑外,其餘五個維度均差異顯著(圖3)。

圖3:廣州、杭州、重慶、成都、天津、南京、蘇州金融實力對比


  • 廣州VS杭州,金融力第四城的爭奪

與北上深並列一線城市的廣州,金融實力雖然失落一線,但仍然成為第二梯隊的頭部城市。從榜單看,廣州金融力總得分位列第四,但其得分只比第五名杭州高了0.21分,甚至與天津、重慶、成都、南京等城市的得分差距也僅在0.3分之內,總體優勢並不明顯。

與北上深相比,廣州在六個維度上的得分都有一定的差距。其中,「金融機構實力」差距最大,廣州的得分只有2.84分,不僅低於北上深,也低於杭州、天津和重慶。據Wind數據統計,廣州目前有廣州證券、萬聯證券、廣發證券3家證券公司,富榮基金、金鷹基金共2家法人公募基金公司,10家商業銀行,金融機構總資產僅為深圳的1/4,在券商、基金和商業銀行的數量和資產總額上,都與第一梯隊形成較大差距。

相比排名僅次於自己的杭州,廣州目前在宏觀經濟實力、金融業發展程度和資金總量三個維度上大幅領先,但在資本化程度、民間資本活躍度和金融機構實力上落後(圖4)。

圖4:廣州和杭州金融實力對比圖


在宏觀經濟實力、資金總量上,廣州也大幅領先第二梯隊各城市。在宏觀經濟實力上,廣州2018年GDP為2.29萬億元,僅次於北上深,位於全國第四;2018年人民各項存款餘額也達5.26萬億元。

同時,廣州在金融業發展程度上的得分大幅高於杭州,但低於同梯隊的天津、成都和南京,從金融業GDP來看,廣州已經突破2000億元,占全市GDP的比重為9.1%,天津、成都和南京的金融業GDP占比均在10%以上。

但在資本化程度上,廣州的A股上市公司數量及總市值、新增上市公司數量均低於杭州。截至2018年底,廣州共有98家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達1.18萬億元;杭州有130家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達1.32萬億元;2018年杭州新增3家A股上市公司,廣州僅1家。一座城市的上市公司多寡,是觀察其經濟活力的重要指標,更能反映其經濟發展水平和含金量。杭州以不到1000萬的人口撐起了全國第四的上市公司市值,彰顯其民營經濟發達帶來的充足活力。

在大力發展金融的路上,廣州正在發力。隨著國際金融論壇(IFF)永久落戶廣州,上交所南方中心也於2019年3月1日正式揭牌落戶,再加上已經設立的中證報價南方總部以及爭取設立的央行南方總部,廣州的金融短板補齊之路正在逐步取得實質性進展。同時,廣州在2019年初也發布了《關於支持廣州區域金融中心建設的若干規定(修訂)》,加大了對金融業發展的支持力度,旨在引進金融機構,聚集金融資源,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其中,對新設立或新遷入的法人金融機構按實收資本規模給予一次性獎勵,實收資本20億元(含)以上的,一次性獎勵2500萬元。

金融科技實力領先的杭州

本次榜單的第五名,被杭州認領。

作為新一線城市,杭州發展生猛。從第二梯隊六個城市的金融實力對比圖可看出,杭州長項突出,短板也很明顯:在民間資本活躍度和資本化程度上處於領先位置,但在金融業發展程度、資金總量和宏觀經濟實力方面卻落後(圖2)。

在2019新財富500富人榜上,杭州以21位富人上榜、總財富值達6020億元的成績,處於第二梯隊首位,阿里巴巴、網易、榮盛控股、娃哈哈、新湖集團、老闆電器、海康威視等明星企業為杭州貢獻了眾多巨富。

杭州在金融業發展程度上的得分僅2.99分,墊底第二梯隊。杭州2018年金融業GDP為1196.92億元,占GDP的比重為8.86%。雖然杭州的金融業GDP總量與廣州還有一定差距,但增速較快,2018年達到13.4%,大幅超過北上廣深、天津、重慶等城市,發展後勁十足(表4)。


在資金總量這一指標上,杭州的人民幣存款餘額為3.6萬億元,體量相當於廣州的2/3。宏觀經濟實力上,杭州2018年的GDP為1.35萬億元,在全國排名第10。在金融機構實力上,杭州有5家券商、3家基金、16家商業銀行,基金公司的數量領先第二梯隊。

在金融科技尤其是網際網路金融方面,杭州發展勢頭迅猛。在《浙大AIF:2018中國金融科技中心城市報告》中,杭州甚至以微弱優勢首次超過深圳,成為僅次於北京、上海的金融科技實力全國第三城。

在網際網路銀行/證券/保險等新業態上,杭州擁有超級巨頭螞蟻金服,以及連連支付、趣鏈科技等33家新興企業;金融科技基礎設施與北上領先全國,北京以32.4%區塊鏈行業貢獻率排名全國第一,上海擁有的全國性交易所和金融信息服務商數排全國第一,而杭州則以47.7%的雲計算行業貢獻率在雲計算設施中排名全國第一,以技術作支撐促進金融科技發展。在金融科技應用率方面,杭州以91.5%的高比例領跑全國,成為第三方支付城市服務體驗的「先行王者」。在金融科技生態方面,杭州的內生動力也較為強勁,並且擁有浙江大學網際網路金融研究院、阿里研究院等專項科研機構助力,因此未來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潛力無限。

同時,在2018年7月17日,杭州發布《關於加快推進錢塘江金融港灣建設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意見》,旨在加快金融機構集聚,優化金融機構空間布局,對於總部金融機構落戶、金融企業一級分支機構、私募投資機構、金融科技企業均有大力度扶持政策,其中,金融機構總部給予累計不超過5000萬元的落戶獎勵。加之在打造財富管理和新金融創新中心上不斷作為,杭州的金融實力非常值得期待。

不過這兩年,網際網路金融頻發爆雷事件,包括2019年10月51信用卡被查和催收風波,進一步揭示了這一行業成長的曲折和陣痛。如何在防範風險之下補足金融短板,將是杭州在壯大金融實力,奔向一線過程中不得不直面的難題。

廣州和杭州各具優勢,廣州作為一線城市,擁有體量上的優勢,杭州在經濟增速、民營經濟和金融科技方面,優勢明顯。目前,兩個城市的金融實力總得差距並不顯著,且都在政策上給予金融業較大的扶持。分別位於長三角和粵港澳兩大經濟圈的杭州和廣州,未來在金融實力上必定還有一番較量。

  • 重慶VS天津,實力相當的兩個直轄市,誰更勝一籌?

在金融力排行榜上,重慶和天津的總得分僅相差0.03分,實力相當,分別位於第6和第8名。這兩個城市也正好是中國除北京、上海外的一南一北兩個直轄市。能與北上一起被列為直轄市,足以顯見天津和重慶的歷史地位。

歷史上的天津,曾經是北方的金融中心,上個世紀30年代,天津不僅聚集了眾多中外銀行、銀號、金店、外匯等金融機構,而且設有白銀、外幣、證券、外匯等各類金融市場。重慶是巴渝文化發祥地,也是中國西部最大城市,西南地區綜合交通樞紐,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金融中心和創新中心。

從金融實力對比圖看,這兩個城市在各維度上的得分差距不大,資金總量、資本化程度和民間資本活躍度的得分基本相同。重慶在宏觀經濟實力上更強一些,天津則在金融業發展程度上更勝一籌(圖5)。

圖5:天津和重慶的金融實力對比圖

2018年,重慶的GDP已經突破了2萬億元,是北上廣深之外第五個GDP突破2萬億的城市。天津的GDP為1.88萬億元,不過2018年的增速只有3.6%。在金融業GDP方面,天津2018年度達到1966.89億元,重慶略低,為1942.33億元。但是,重慶的增速較快,2018年金融業GDP增速為6.9%,天津只有0.78%。由於天津金融業GDP占GDP的比重為10.46%,高於重慶的9.54%,因此,金融業發展程度得分暫比重慶高出一些。

金融機構實力上,重慶略高於天津,天津有1家券商、1家基金、20家商業銀行,資產總額達3.5萬億元,重慶有1家券商、2家基金、42家商業銀行,資產總額為1.7萬億元;重慶的金融機構總數為天津的2倍,但資產總額只有天津的一半。資金總量上,重慶也趕超了天津。2018年,重慶的人民幣存款餘額為3.5萬億元,天津為3萬億元。在民間資本發展程度這一指標上,重慶的富人實力也要強於天津,重慶有6位上榜富人,財富總額達1553億元,天津有3位上榜富人,財富總額為735億元。

在衡量上市公司實力的資本化程度上,兩個城市的得分也非常接近。截至2018年底,天津擁有51家上市公司,總市值達4466億元;重慶擁有49家上市公司,總市值達4697億元。2018年,天津新增1家上市公司,重慶沒有新增上市公司。

同時,對於壯大金融實力,聚集金融資源,兩個直轄市均有較大決心和扶持政策。

其中,重慶對金融中心的規劃定位不斷提升,從最初的長江上游地區金融中心(區域金融中心)到國內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全國金融中心),再到2019年8月,重慶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發布的《<重慶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方案>編制服務競爭性磋商文件》指出,重慶要打造立足西部、面向東協的國際金融中心。重慶江北嘴也成為重點打造的金融發展高地,全國首家網際網路消費金融、全國首家專業信用保證保險、西部首家民營銀行等15個具有突破意義的法人金融機構相繼在重慶落地;2019年11月,中新金融峰會、江北嘴新金融峰會接踵而至;重慶也於2017年8月先行出台了《重慶兩江新區加快金融業發展辦法》,在產業扶持、落戶獎勵、經濟貢獻、高端人才上均有獎勵,其中,新引進的法人金融機構,最高可申請3000萬元的一次性落戶獎勵。

天津近兩年同樣在吸引集聚優質金融資源,做大做強金融產業上發力。2018年12月28日,天津市發布了《關於支持金融機構和金融人才在津發展的政策措施》,對於法人金融機構落戶,補助額度最高不超過5000萬元。

重慶和天津近年都著力發展金融,不過從目前的勢頭看,重慶的增速更快。作為實力相當的兩個直轄市,重慶金融實力超越天津,或許不需多少時日。

在重慶和天津中間,還隔著金融實力排名第7的成都。三地的金融實力非常接近,總得分相差僅在0.02分之內。與重慶、天津相比,天府之國的成都在金融業發展程度、資金總量、資本化程度和民間資本活躍度上均占優(圖6)。

圖6:天津、重慶、成都的金融實力對比


2018年,成都市金融業GDP為1750.2億元,占GDP比重為11.41%;2018年,成都的人民幣存款餘額達3.67萬億元,是僅次於北上廣深的資金實力第五城;成都在上市公司的實力上也表現優異,截至2018年底,擁有74家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達5601億元,並且民營經濟的活力依舊,2018年新增5家上市公司;在富人實力上,2019新財富500富人榜上,成都上榜9位富人,財富總額達1594.8億元。從各方面的實力來看,成都在金融業方面擁有良好的基礎。

成都的金融力短板,主要體現為金融機構實力稍弱。據Wind數據,成都有4家券商,13家商業銀行,市內沒有法人公募基金機構,包括券商、商業銀行、公募基金在內的金融機構的總資產不足重慶的一半。

在助力金融業發展的政策上,成都也在行動,並定位於西部金融中心。2019年4月1日,成都發布《關於擴大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 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大力吸引外資金融機構集聚發展,包括按註冊資本的1%給予最高4000萬元一次性獎勵,以期加增強西部金融中心影響力和輻射力。

  • 南京VS蘇州,誰才是江蘇金融力最強市?

在新財富中國區域金融力排行榜上,江蘇是僅次於廣東、上海和北京的地區金融實力第四強省份,GDP也在全國排名第二,僅次於廣東。作為江蘇的雙子星,南京和蘇州均實力非凡,前者是副省級的省會城市,後者則多年來一直擁有省內最強的經濟實力和最多的人口。對於誰是江蘇的「一哥」,免不了漫天口水戰,那麼具體到城市金融實力的競爭,誰會更強?

在新財富城市金融力Top30排行榜上,南京和蘇州分別位列第9和第10名,南京以0.05的微弱優勢領先蘇州(圖7)。從得分看,兩座城市的差距非常小,六個維度上的競爭力也都非常接近,其中,蘇州除宏觀經濟實力領先南京外,在金融業發展程度、資金總量、資本化程度、民間資本活躍度和金融機構實力上的得分均低於南京。

圖7:南京和蘇州的金融實力對比

蘇州的GDP總量常年是江蘇的領頭羊,並且蘇州也是僅次於北上廣深、重慶和天津的中國GDP總量第六大城市。

2018年,蘇州的GDP為1.86萬億元,南京為1.28萬億元。蘇州在上世紀80年代探索出「蘇南模式」,並在上世紀90年代憑藉與上海的地緣優勢,抓住了「上海」與「外資」的機會,引進諸如三星、西門子等大量外資企業,經濟發展一路飆升,成為「先富」的典型。

南京雖然GDP不如蘇州,但是作為歷史名城和大省會,綜合優勢明顯。南京2018年度的金融業GDP為1473.32億元,占GDP的比重為11.49%以上;2018年南京的人民幣存款餘額為3.37萬億元,超過蘇州的2.86萬億元。在上市公司的實力上,截至2018年,南京有83家上市公司,總市值達9021.33億元,強於蘇州的64家及5145.48億元的總市值。並且南京在2018年新增6家上市公司,蘇州僅2家。在富人實力上,南京有10位富人上榜,財富總額達1175.4億元,富人數量和財富總額均兩倍於蘇州。在金融機構的實力上,南京的券商和商業銀行的數量和資產總額同樣領先於蘇州,不過兩個城市均沒有法人公募基金機構。

蘇州經濟實力一枝獨秀,南京綜合實力更為突出。作為江蘇的兩大核心城市,蘇州和南京的金融力排名均在8名之外,特別是在金融機構實力上得分還較低。因此,兩個城市可以藉助優勢,齊頭並進,成為金融力強市。

南京在2018年9月7日發布的《南京市優化營商環境100條》,在金融服務領域也有較大的扶持政策,包括完善金融服務、股權投資企業可獲開辦獎勵、投資獎勵及風險補償,對於對新設立的股權投資企業,按照實繳註冊資本規模或實際募資規模,給予最高1500萬元的開辦獎勵等。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戰略背景下,南京也提出了建設泛長三角區域金融中心城市的目標,推動金融業做大做強。

05 第三梯隊:區域金融中心之爭

第三梯隊的金融實力總得分均在3分以下,共有武漢、寧波、鄭州、西安、長沙、福州、濟南、青島、大連、哈爾濱十個城市。其金融實力總得分的差距非常小,僅有0.2分,但由於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不同,優劣勢也各異(圖8)。

圖8:第三梯隊城市金融實力對比

武漢:邁向中部金融中心

武漢位於第三梯隊的頭部,排名金融力榜第11位,金融實力總得分2.88分,也是中部地區在金融力榜單位次最高的城市。

武漢的經濟實力在第三梯隊中最強,也是中部龍頭,2018年GDP達1.48萬億元,同比增長10.72%。不過,武漢在其他五個維度上的得分均低於3分。其中,金融業發展程度上,2018年度武漢的金融業增加值為1233.3億元,占GDP的比重為8.3%;在資金總量上,武漢2018年的人民幣存貸款餘額為2.4萬億元;在資本化程度上,截至2018年底,武漢有57家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達4772.1億元,2018年新增5家上市公司;在金融機構實力上,武漢共有2家券商,6家商業銀行,沒有一家公募基金,金融機構總資產為8579.15億元。

在百度中華城市吧上,「為何金融會是武漢的短板」引發大家熱烈討論,宏觀經濟、工業、網際網路發展都不錯的武漢,為何金融就不突出呢?其實在歷史上,武漢金融業十分繁華,甚至有「駕乎津門,直追滬上」的美譽,是可與上海相媲美的金融大都市。武漢江漢路一帶,有多棟百年歷史的銀行大樓,1986年,全國第一家資金拆借市場在武漢開場,1992年4月,武漢證券交易中心成立,提供國債、基金和股票交易服務,令漢口成為有一定影響力的內陸融資交易中心。

精明的九頭鳥,早就認識到在城市發展中,金融如「血液」。因此,在武漢發展壯大的規劃中,金融業成為重要一環。2019年9月30日,武漢出台了史詩級的金融發展政策,武漢光谷出台《東湖高新區關於加快科技金融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簡稱「科技金融新十條」,在鼓勵各類金融機構發展壯大、金融機構提升產業服務能力、大力發展股權投資、鼓勵企業債務融資、促進企業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吸引金融人才集聚、建設科技保險示範區、完善金融生態環境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扶持力度。其中,為鼓勵各類金融機構集聚,對於凡在光谷新設或遷入的銀行、保險、證券、期貨、信託、第三方支付等國家批准設立的金融機構,累計落戶獎勵金額最高1億元封頂。目前,在鼓勵金融機構落戶的獎勵突破1億元的城市有4個,武漢是其中之一。

同時,武漢也提出「奮力邁向中部金融中心」的目標。在人口規模、經濟實力上,武漢都引領中部,再加上產業基礎和金融產業上的發力,在邁向中部金融中心的目標上,值得期待。

值得注意的是,寧波的得分僅次於武漢,金融力排名第12位。從榜單看,寧波在各個維度上的得分都比較均衡,沒有明顯的長短板,尤其在民間資本活躍度和資本化程度兩個維度上有不錯的表現。在2019新財富500富人榜上,寧波有12位富人,富人財富總額為1615.2億元。截至2018年底,寧波有65家上市公司,總市值達4214.36億元,2018年新增1家上市公司。

寧波在中國經濟版圖中雖然辨識度不高,但這裡卻匯聚了中國製造業的中堅力量。這裡雄踞著東方大港,第二產業比重達到51.3%,是南方唯一的第二產業占比超過第三產業的副省級城市。而且,寧波擁有28個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數量居全國首位。正是如申洲國際、方太廚具、雅戈爾、奧克斯等「寧波製造」,使得其第二產業發達,城市GDP破萬億,上市公司實力雄厚,從而成就了寧波的經濟和金融實力。

中部省會:鄭州、西安、長沙,誰更強?

在第三梯隊的榜單上,除頭部的武漢外,第13-15名分別被鄭州、西安和長沙認領,這三個中部省會城市的總得分差距也非常小。

圖9:鄭州、西安、長沙金融實力對比

從金融實力對比圖看,鄭州的金融業發展程度得分最高,為3.23分,甚至領先整個第三梯隊(圖9)。2018年鄭州的GDP也突破萬億,達1.01萬億元,正式成為國內「萬億俱樂部」城市的一員,當年GDP增速為8%,常住人口也突破千萬;2018年金融業的GDP達1145.8 億元,占GDP的比重高達11.29%,位於全國前列。

鄭州這些年的飛速發展有目共睹,實體經濟加速,也大力推動了金融實力的提升。同時,鄭州擁有20多年歷史的鄭州期貨交易所這一全國性交易市場,資金總量也在三個城市中領先,2018年鄭州的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為2.18萬億元。

在金融業未來的規划上,鄭州旨在建設現代區域性金融中心。2019年6月,中國社科院與鄭州市政府共同建設的鄭州研究院發布的《鄭州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思路研究》課題報告指出,鄭州區位優勢顯著,銀行業及期貨市場發展位居全國前列,要把鄭州建設成為區域性現代金融中心,帶動河南省金融業發展。

西安在金融力榜單上排名第14,得分為2.75分,略低於鄭州。西安的突出優勢在於金融業發展程度較高,其2017年金融業GDP為800.94億元,占GDP的比重超過10%。同時,西安在資金總量上也具有優勢,2018年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突破2萬億元。西安的短板在於宏觀經濟實力,在中部三個省會城市中,GDP總量最低,2018年為8349.86億元,與萬億俱樂部的成員還有一定距離。

在扶持金融業發展上,西安自2017年就先行出台了大力度的政策。當年12月出台的《西安市加快金融業發展的若干扶持辦法(暫行)》,對於加快金融機構聚集、加快地方類金融機構發展、加快金融中介服務機構發展、加快企業上市掛牌和直接融資、積極吸引高端金融人才均有扶持政策,其中對於新註冊設立的法人金融機構,最高補助達6000萬元。對於金融業的發展目標,西安提出了對標杭州錢塘江金融港灣、成都金融城,打造絲路國際金融中心的規劃。

長沙在三個中部省會城市中,金融實力最弱,但從宏觀經濟實力、資本化程度和民間資本活躍度三個指標來看,均處於領先位置,其最大的短板在於金融業發展程度得分較低,僅為2.54分。2018年,長沙的GDP也突破萬億,為1.1萬億元,但金融業GDP為737.79億元,比上年增長4%,占GDP的比重為6.7%。同時,在衡量上市公司實力的資本化程度維度上,長沙的實力也不錯,截至2018年底,共有54家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達4761.1億元。

綜合研判這三個中部省會,目前鄭州擁有鄭期所,金融業發展程度最高,伴隨著高速發展的實體經濟和金融相關的研究扶持政策,金融實力正在穩步提升。作為古都的西安,金融業發展程度和資金重量上均有一定基礎,並且具有扶持金融發展的先行意識,但在宏觀經濟實力上稍弱。而長沙擁有較好的經濟和產業基礎,但是目前金融業發展程度還較低。

  • 雙子星城:濟南VS青島,誰是山東金融實力第一城?

沿海省份有不少雙子星城市,比如江蘇的南京和蘇州,山東的濟南和青島,福建的廈門和福州等等。其高下對比,歷來頗具話題度,濟南和青島近幾年的競爭,則更為激烈。作為宏觀經濟實力全國排名第三、北方排名第一的山東,省內缺乏超級核心城市能起帶動效應,一直是一個困擾。

這兩年,濟南一直在努力提高省會的首位度,2019年初,濟南吞併萊蕪,一舉拿下2200多平方公里土地、將近140萬人口和1000多億元的GDP。在濟南大展拳腳的同時,青島也提出「學深圳、趕深圳」,勇當全省「絕對第一」的口號。在新財富的金融力排行榜上,濟南和青島均處於第三梯隊,排名分別是第17和18,總得分僅相差0.01分,濟南略高於青島(圖10)。

圖10:濟南和青島的金融實力對比

從金融實力對比圖可看出,兩個城市的資金總量、資本化程度、民間資本活躍度和金融機構實力基本相當,最大的差異在於,青島的宏觀經濟實力領先,濟南在金融業發展程度上更勝一籌。

2018年青島的GDP為1.2萬億元,是山東省首個也是唯一一個GDP破萬億的城市,經濟實力遙遙領先省內各市。濟南則稍顯遜色,2018年的GDP為7856億元,合併萊蕪後,為8832.21億元,剛超過煙台,位居省內第2,經濟總量只有青島的3/4。

雖然經濟總量不敵青島,但濟南的金融業發展程度卻高於青島。2018年,濟南的金融業GDP為831.1億元,占GDP的比重為10.58%,以區劃調整的數據計算,這兩個指標分別為873.2億元和9.85%;青島的金融業GDP則為800億元,占GDP的比重為6.67%。

這兩個城市在對金融業的扶持上,同樣競爭激烈。2018年10月16日,青島出台《關於進一步促進青島市財富管理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發展的政策措施》,為加快建設面向國際的財富管理中心城市,在聚集金融資源、鼓勵金融創新、壯大資本市場、吸引金融人才方面均有大額的獎勵。其中,對於新設立和新遷入的法人金融機構,實繳註冊資本50億元以上的,一次性補助1億元。

自2014年2月,青島獲批成為全國首個以財富管理為特色的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已經相繼設立了首個外商獨資財富管理公司、銀行業首批資產託管中心全國第三支人民幣國際投貸基金等專業財富管理機構,截至2019年初,已與全球18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財富管理合作關係,在中國—上合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範區、自貿區等政策利好下,青島在財富管理中心城市的建設及金融實力的提升上,值得期待。

濟南也不甘落後。就在青島出台政策的2個月後,2018年12月21日,濟南也發布了《濟南市加快現代金融產業發展若干扶持政策》,提出加快建設產業金融中心,促進現代金融產業發展,並對新設立或新引進的法人金融機構,實繳註冊資本50(含)億元以上的,補助1.2億元,扶持力度空前。這也是目前各城市在吸引金融機構落戶時開出的最高獎勵。此外,對企業上市掛牌、直接融資也有扶持政策,如對在科創板上市的企業一次性補貼600萬元。

雖然在宏觀經濟實力、產業、金融實力和金融扶持政策等各個方面,濟南和青島都展開了激烈競逐,但整體看,作為GDP全國第三的大省山東,省內城市的金融實力排名均在15名開外,與第一第二梯隊相去甚遠。

從這一角度看,城市之間的你追我趕固然有助於發展,但協同並進終歸是大勢所趨,即不局限於單一城市本身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優勢,通過省內臨近城市的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多核驅動,將會煥發出更大的能量。目前,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灣區協調發展的大規劃也是寄希望深化城市間的聯動,以謀求協調發展。

  • 福州:金融機構實力突出

福州在金融力榜單上排名第16,對比第三梯隊各市,福州的金融機構實力得分突出。雖然除北上深外,大部分城市的金融機構實力得分均處於較低水平,金融機構數量少、體量小,是諸多城市壯大金融實力時的一大短板,不過,福州是個例外,其金融機構實力得分高於廣州、杭州等強勁的第二梯隊城市,僅次於北上深,與重慶得分接近,全國排名第五。

據Wind統計數據,福州有包括興業證券、興證證券、華福證券在內的3家法人券商,資產總額為1990.65億元;有興業基金、興銀基金在內的2家公募基金,資產總額達2010億元;有包括資產總額高達67116.75億元的興業銀行在內的13家商業銀行;以興業證券、興業基金、興業銀行在內的「興業系」大大提升了福州的金融機構實力得分。

相比之下,福州在宏觀經濟實力、金融業發展程度、資金總量、資本化發展程度等維度的得分,在第三梯隊的陣營中並無突出優勢。2018年,福州的GDP為7856萬億元,2017年金融業GDP為596.62億元,占GDP的比重為8.4%;2018年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為1.38萬億元;截至2018年底,擁有42家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達6043.26億元。

第三梯隊中,還有兩個東北城市上榜,大連和哈爾濱,其金融力得分僅相差0.01分,分別位列第19和20名。這兩個城市在各個維度上的得分均接近,其金融業發展程度均比較突出。大連2018年金融業GDP超過710億元,占GDP的比重為9.3%。大連的金融業發展程度較高,經營長達20多年的大連商品交易所是四家期貨交易所之一,也是東北地區唯一一家期貨交易所。

同時,大連在2018年9月出台了《關於促進大連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若干政策措施》,在支持企業上市、掛牌、發展期貨市場、引進或新設金融機構總部等方面具有扶持政策。其中,新設或引進的金融機構總部,實繳註冊資本在40億元(含)以上的,獎勵1億元。大連在聚集金融資源,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上的決心不小,但東北的衰弱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如何利用資源稟賦,壯大自身實力,以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謀求未來發展或許是更為重要的議題。

06 第四梯隊:金融業發展程度與經濟實力倒掛

處於第四梯隊的城市,金融實力總得分均低於2.62分,包括廈門、合肥、南昌、太原、瀋陽、石家莊、呼和浩特、蘭州、長春、珠海10個城市。其中,廈門和珠海為經濟特區,其餘8個城市為中西部和東北的省會城市。這10個城市在宏觀經濟實力、金融業發展程度、資金總量、資本化程度、民間資本活躍度、金融機構實力六個維度上均與前三個梯隊形成較大差距,而且,相對於經濟實力的差距,金融力的差距更大。

圖11:第四梯隊城市的金融力對比。

從10個城市的金融力對比圖可看出,金融機構實力、民間資本活躍度、資本化程度的折線比較平滑,顯示其在這三個維度上的表現非常接近(圖11)。也就是說,第四梯隊的10個城市的金融機構實力均不高,無論是證券公司、公募基金和商業銀行的法人數量還是資產總額,都處於較低水平。在衡量城市富人實力的民間資本活躍度指標上,這十個城市的上榜富人均在個位數,有的甚至沒有富人上榜,上榜富人的財富總額也低於600億元。在衡量上市公司實力的資本化程度指標上,廈門、合肥和珠海得分略高於其他7個城市,其中,廈門的上市公司最多,截至2018年底,有46家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達2767.17億元;合肥緊隨其後,有42家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達2948.83億元;珠海上市公司的市值最高,截至2018年底,珠海有28家上市公司,總市值達4010億元。

10個城市的宏觀經濟實力、金融業發展程度和資金總量折線較為曲折,顯示其表現差異較大。從資金總量看,其走勢基本與城市GDP一致,即瀋陽和合肥的宏觀經濟實力強,資金總量也較高;珠海和蘭州的宏觀經濟實力稍弱,資金總量的得分也較低。

但是,從宏觀經濟實力和金融業發展程度的拆線看,其走勢卻相反,即宏觀經濟實力稍強的城市在金融業發展程度上卻表現較弱,而金融業發展程度較高的城市,宏觀經濟實力卻不高。

宏觀經濟實力上,合肥和長春領先,2018年的GDP均在7000億以上;呼和浩特、珠海和蘭州墊底,三個城市2018年GDP均不足3000億元。但在金融業發展程度上,呼和浩特的得分最高,2017年,呼和浩特金融業GDP占全市GDP的比重超過10%,成為支柱產業;蘭州2017年金融業GDP為219.95億元,占GDP的比重也達8.7%;廈門2018年金融業GDP為524.17億元,占GDP的比重為10.9%。

合肥和長春在宏觀經濟上領先,但金融業發展程度卻墊底,2017年合肥金融業GDP為489.55億元,占GDP的比重為6.79%,長春2017年金融業GDP僅為274.94億元,占GDP的比重僅為4.2%,是榜單上30個城市中最低的。

金融業的發展,一般與城市的經濟實力相匹配。放眼全球,金融中心的格局與經濟地理的格局高度匹配,哪裡的經濟實力強,哪裡的金融中心就強。紐約、倫敦等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經濟實力同樣雄厚;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國內城市,經濟實力也處於全國前列,擁有令人稱道的現代產業。金融是隨實體經濟需求而引發,金融的最終目的是為實體經濟輸血,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因此,城市金融業發展程度與經濟實力倒掛的現象顯然需要引起警惕:金融對實體經濟的帶動如何,是否存在金融發展過熱,會否引發系統性風險?

  • 廈門緣何處於第四梯隊?

作為知名度較高的沿海城市,廈門的知名度甚至高於福建省會福州,但廈門的金融實力處於第四梯隊,雖然位於第四梯隊的頭部,卻出乎人意料。

分析廈門在榜單各個維度上的表現可見,其在資本化程度、金融機構實力和民間資本活躍度上,與第四梯隊的其餘9個城市幾乎處於同一水平,與第三梯隊的城市形成一定差距。

雖然金融業發展程度的得分較高,但是廈門的宏觀經濟實力和資金總量在30個城市中均處於較低水平。廈門2018年的GDP為4791.41億元,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剛過萬億。雖然廈門的金融力與普通人的認知存在一定偏差,但廈門在金融業的發展規劃依然較為進取。2019年9月27日,廈門市金融產業促進大會召開,並發布了「1+1+3」的金融政策組合,包括《關於大力建設金融強市打造金融科技之城的意見》(簡稱《意見》)、《廈門市金融業發展專項規劃(2019-2025年)》和《關於扶持金融業發展的若干措施》、《廈門市金融人才計劃實施辦法》、《關於促進股權投資行業發展的若干措施》,其中,對於新設立或新遷入的金融機構總部,給予一次性最高不超過5000元的落戶獎勵,希望把廈門建成服務兩岸、輻射東南亞、連接「海絲」、面向全球的區域性金融中心,加快打造金融科技之城。

07 爭奪金融資源,搶灘金融中心

近兩年,城市對金融資源的爭奪空前激烈,通過梳理30個城市近兩年的金融布局可以發現,超過80%的城市均出台了支持金融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對於超大型法人金融機構的搶奪則更為激烈,此起彼伏的落戶獎勵,一山高過一山。

同時,各個城市也紛紛喊出建立金融中心的目標,根據自身資源和特色,提出了國際金融中心、全國金融中心、區域金融中心、產業金融中心及特色金融中心等不同的定位。除此之外,一大批金融專區、金融地標性大廈也不斷湧現(表5)。







各個城市一般都按照法人金融機構的實繳註冊資本給予落戶獎勵,獎勵數額也不斷企高,從1500萬元到5000萬元,再到6000萬元……

目前落戶獎勵在1億元(含)以上的城市有4個,分別是大連、青島、濟南和武漢,其中,濟南的落戶獎勵最高補助1.2億元,是目前的最高紀錄。

金融機構的聚集是金融中心最重要的前提和要素,也會給當地企業帶來更加便利性的融資環境,促進產業發展,因此,大型法人金融機構往往成為城市爭奪的「香餑餑」。

雖然落戶獎勵節節攀升,但目前收效似乎並不明顯。因為金融機構選擇落地何處,需要考慮城市的綜合實力,包括經濟實力、資本市場活躍度、金融機構聚集度以及營商環境等等要素。因此,城市提升綜合實力、優化營商環境才是吸引金融機構落戶的關鍵因素。

除了對金融機構總部和相關人才落戶在財稅、土地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外,推動金融中心建設,利用自身資源稟賦、區域特色和產業特點發力,搶灘金融中心的競爭在城市間也頗為激烈。

  • 國際金融中心

目前,在金融業發展的目標定位中,提及國際金融中心的有六個,分別是上海(打造成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南寧(中國-東協金融城)、長春(東北亞國際金融中心)、西安(建設絲路國際金融中心)、深圳(加快建設國際化金融創新中心)、重慶(打造立足西部、面向東協的國際金融中心)。

  • 區域金融中心

除了國際性金融中心,也有城市根據所處區域優勢,提出區域金融中心,包括武漢(奮力邁向中部金融中心)、廈門(建成服務兩岸、輻射東南亞、連接「海絲」、面向全球的區域性金融中心,加快打造金融科技之城)、南昌(區域性金融中心)、鄭州(區域現代金融中心)、瀋陽(東北區域金融中心)、成都(西部金融中心)、廣州(區域金融中心)、濟南(區域性產業金融中心)、合肥(長三角西翼區域性金融中心)、大連(區域性金融中心)、南京(泛長三角區域金融中心城市)。

隨著北上深全國性金融中心地位的確立,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也已經進入跑馬圈地的時代。如何利用自身的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求同存異,真正實現金融中心的目標,成為各大城市未來建設的挑戰。

  • 特色金融中心

北京在金融業目標定位上,提出「國家金融管理中心」;杭州提出加快錢塘江金融港灣建設,打造財富管理和新金融創新中心;青島提出加快建設面向國際的財富管理中心城市;太原在2016年提出打造全國具有較強影響力的金融大數據中心。

雖然各地均高喊金融中心的口號,但有的金融中心正在初綻光芒,如杭州錢塘江金融灣,更多的金融中心目前還收效甚微。金融中心是金融機構密集、金融市場發達、金融服務高效、金融信息靈敏、資金流動自由之地。因此,中國是否需要這麼多金融中心,又有多少城市能夠建設成真正具備實力的金融中心呢?目前統計的30個城市中,提出建設金融中心有24個:東北三省共有4個城市提出要建設金融中心,中部8個省會城市有7個提出要建設區域金融中心;多個省內,有臨近的兩個城市分別提出要建設金融中心……

放眼美國、歐洲等發達經濟體,也沒有如此密集的金融中心布局。或許,相比紛紛搶灘金融中心,各地不如圍繞有實力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優勢區域,推動人口、資本、技術等要素的集聚。金融中心建設規劃,應該考慮集聚、輻射和配套環境三個方面,既能聚集金融資源,又能體現輻射服務,還能有與金融中心相匹配的配套環境。同時,也有專家建議,各地在打造金融中心時,需要考慮與區域經濟發展相匹配,考慮區域金融中心的輻射範圍,形成與經濟增長良性循環、有輻射能力的差異化錯位金融中心。

08 金融實力分化嚴重,警惕金融風險

從新財富的城市金融力排行榜可以看出,四個梯隊城市間的金融實力分化嚴重,北上廣深不僅經濟實力強,也聚集了最多的錢、最多的金融機構、最多的產業和最多的富人。第一梯隊的北京具有金融機構總部優勢,上海金融產業發達,深圳民營經濟有活力,兼具高科技和新興產業;第二梯隊的6個城市也實力不凡,廣州家底雄厚,目前暫時領先;杭州金融科技發達,正在挑戰廣州;重慶和成都的發展勢頭也較猛,南京的資金總量和產業實力也不錯。第一梯隊處於頭部,第二梯隊正在奮力猛追,第三、四梯隊的20個城市內部差異較小,但無論從資金總量、產業實力和金融業發展程度,都與前兩個梯隊差距較大,分化嚴重。

保羅•科利爾(Paul Collier)在《資本主義的未來》(The Future of Capitalism)一書中強調稱,城市群的網絡外部性(the network externalities of agglomerations)是另一股自然生成的力量。倫敦、紐約和加州灣區等發展成功的都會區都能夠生成強大的閉環反饋機制,從而吸引人才的加入。這讓落後地區的產業和人口陷入不利境地。城市群也能夠創造「租」,這「租」不僅包括不動產的升值,還包括收入的增長。

壟斷性的「租」不僅是自然生成的、令人憂慮的經濟力量的產物,它還是政策的結果。在美國,耶魯大學法學教授羅伯特•伯克(Robert Bork)上世紀70年代就提出:只要商品價格維持在低位,壟斷性的大公司便不會再覺得有何不妥,然而大樹還是會擋住小樹苗生長所需要的陽光,那些大公司也會對剛成立的小企業產生同樣的影響。

在我們的榜單上也可以看到,金融實力處於第一、二梯隊城市的發展,吸引了人才、產業、大機構的加入,從而產生了強大的閉環,讓中西部、東北等落戶地區的產業和金融實力處於弱者更弱的地位。雖然第三、四梯隊的城市也不斷出台優惠政策,吸引法人金融機構的落戶,但是差距並沒有因此縮小,由於急功近利的冒進政策,甚至會損害當地經濟。

在我們的金融力榜單上也可以看到,第四梯隊出現了金融業發展程度與城市經濟實力倒掛的現象;統計局的數據也顯示,很多計劃建立區域金融中心的城市,金融業GDP的增速高於地區GDP的增速。而且,從30個城市的人民幣存貸比可發現,有7個城市的存貸比超過100%(表6)。其中,呼和浩特的存貸比達137.9%,南昌的存貸比也為112.7%。在城市存貸比高企的同時,我們也發現,一些城市的農商行資產質量出現一定程度的惡化,不良貸款率上升。金融業發展較快,雖然表明城市在扶持、壯大金融業發展方面取得成效,但潛在的金融風險也需要警惕。

國際清算銀行(BIS)首席經濟學家史蒂芬·切凱蒂(Stephen Cecchetti)和艾尼賽·哈魯比(Enisse Kharroubi)在2015年為BIS撰寫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金融行業在發展到某一水平之前對生產率增長是有利的,超出那個水平之後便會成為生產率增長的拖累,快速發展的金融業對總生產率增長是有害的。」在他看來,當金融行業快速增長的時候,有才華的聰明人湧入這個不事生產的行業,是一種對優質人力資源的錯配。

金融對城市發展的推動意義非常大,特別是在優化資源配置、推動產業升級方面。通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來支撐城市產業發展,以不同形式、業態的金融,服務於當地企業、產業和居民,其結果最終也會體現在城市的宏觀指標上。但實體經濟是金融的立業之本,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的本源。

一二線城市的金融資源、金融中心之爭的號角已經吹響,哪些城市能夠以實體經濟為本,壯大金融實力,獲得長足發展。

未來城市間的金融格局還將產生何種變更?我們拭目以待!

備註:原題目為《中國城市金融力Top30排行榜:它們憑實力霸榜,北上深之外,這些城市也有姓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acilG8BxtCz63RLUhG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