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南山是如何成為醫學權威的?他的早年經歷相當精彩

2020-01-28     愛豆研究中心



鍾南山的父母都是廈門人,都畢業於協和醫學院,都有過在美國深造的經歷。父親鍾世藩是著名兒科專家,在病毒研究方面頗有建樹。母親廖月琴是廣東省腫瘤醫院的創始人之一。鍾南山出生在南京,他的名字跟鐘山有關係。1937年,南京淪陷,未滿1周歲的鐘南山跟隨父母西遷貴陽,11歲時又遷到了廣州。

出生在這樣的家庭,鍾南山從小讀書就很好,到了中學,他的成績基本是班上前三名,同時他在體育方面的特長非常突出,短跑項目達到專業運動員的級別,當時曾到國家田徑隊試訓,但綜合測試後未達到要求,不然的話,醫學界可能就少了一個人才。除了短跑,鍾南山還特別喜歡籃球,所以多年之後他娶了一位國家女籃的5號隊員為妻。


年輕時的鐘南山與妻子


1955年,鍾南山考上了北京醫學院,在他的青年時期,讓他出人頭地的一直是體育特長,而不是醫學方面的才能。大二的時候他參加北京市高校運動會,獲得了400米冠軍,1958年,又被抽調到北京市集訓隊備戰第一屆全運會,不過在賽前選拔中,他被淘汰,並未入選1959年全運會代表隊,網上盛傳他參加第一屆全運會並打破400米欄記錄並不準確,那一屆全運會確實有三位北京選手打破400欄全國記錄,並分別獲得前三名,他們是:冠軍梁仕強,亞軍周建立,季軍袁旦,相關記錄中並沒有鍾南山的名字。


第一屆全運會部分成績

不過鍾南山的實力還是相當強的,確實在訓練中跑出過破紀錄的好成績。1961年,25歲的鐘南山參加北京市運動會,還拿到了男子十項全能的亞軍。參加專業體育訓練對鍾南山有幾方面的意義,一是有很好的身體素質應對日後的繁重工作;二是保持樂觀的心態;最重要的是第三點,讓他明白了什麼是力爭上遊。


鍾南山秀身材(此時已經60多歲)

1960年,鍾南山留校當老師,先是當輔導員,然後到放射醫學教研室任教,再後來到過農村,當過工人、校報編輯,因為會吹黑管,還干過一年多的文藝宣傳隊。畢業後整整11年的時間,他都沒當過醫生。因為母親的華僑背景,加上父母都出過國,在特殊時期,鍾南山的日子並不好過,母親甚至自殺了,當時高校也處於癱瘓狀態,鍾南山基本無事可做,而他的愛人從國家隊調回了廣東籃球隊,那段時間他是相當鬱悶的。之後覺得在北京發展無望,他才決定回廣東,好在他愛人進過國家隊,她的身份在當地還挺好用,最終幫他選了一家離家裡最近的醫院。

鍾南山35歲才真正當上醫生,1971年他從北京調回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當時是廣州第四人民醫院),本來他想當胸外科醫生,但是一個老醫生說,鍾南山都35歲了,還搞什麼外科?結果鍾南山被安排到了急診室,從最基礎的崗位做起。期間還鬧出一次誤診的事故,這對他的刺激非常大。那段時間,鍾南山總覺得父親的眼中充滿憂慮。至於父親擔心什麼,他也不敢多問。直到一天,不愛說話的父親突然問了他一句:「南山,你今年幾歲了?」他一時沒明白父親的用意,回答說36歲。「唉,都36了,真可怕……」父親深深地嘆了一口氣。鍾南山瞬間明白了,作為一名醫生,他這36年來可以說是一事無成,這是挺可怕。

之後8個月時間裡,鍾南山每天工作到深夜,寫下4大本醫療工作筆記,體重掉了12公斤,很快勝任了臨床工作。不過干臨床需要多年的經驗積累,像鍾南山這樣的「新人」不可能受到重用。不久之後醫院成立慢性支氣管炎研究小組,鍾南山加入了這個小組。那時沒有哪個人願意搞慢支,治療辦法也不多。不過鍾南山當年做運動員時培養的「力爭上遊」的精神在這裡起了作用,他說,我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不會消極,我會試圖找到方向,找到自己的希望所在。而實際上,鍾南山一生的成就都是在這個領域取得的。

當時廣醫附一醫院在這方面的研究是個空白,鍾南山他們就從痰樣分析做起,有一次下鄉調研,鍾南山騎著單車,一個同事坐在後面拿著農民的痰——這是做研究的標本。鍾南山跟同事說,你要拿好那個痰,要誓死保衛那個痰。除了研究痰樣,當時還拿小白鼠做試驗,後來換成了一頭很大的豬,他們的實驗室是在天台上臨時搭的,空間很小,於是就把辦公桌都搬到外面,把豬趕進去,早上6點進去,半夜1點出來。除了研究,平時還要接診大量病人,當時醫院一台像樣的呼吸機都沒有,大家輪流用手捏皮球呼吸機的方式救治了不少病人。

經過多年的努力,鍾南山的小組在呼吸疾病的研究方面取得不小的成績,1978年獲得了全國科技大會一等獎,1979年,在慢支防治小組的基礎上,成立了呼吸疾病研究所。也是在這年,鍾南山獲得出國進修的資格。出發那天,正好是他43歲生日,為了節省經費,他是坐火車去的,從蘇聯、波蘭、德國、荷蘭一路到了英國,坐了整整9天。

當時按照英國法律,中國醫生的資格是不被承認的,不能單獨給病人治病,只能以觀察者的身份參與查房和參觀實驗,鍾南山的導師弗蘭里說,你只能在這呆8個月。為了證實導師的一個設想,鍾南山從自己身上抽了600毫升血做了近30次試驗,其中一次還吸入大量一氧化碳,血液中一氧化碳濃度高達22%,相當於一個人連續抽了60根煙。在這種不要命的試驗下,他證實了導師的一個演算公式,還發現了他推導的不完整性。那天導師抱著他說,謝謝你證實了我多年的設想,祝賀你有了新的發現。你想在這兒呆多久都行。

在英國深造了兩年,回來時,導師給中國駐英大使館寫信:我跟許多國家的學者合作過,坦率地說,從未遇到一位學者像鍾醫生這麼勤奮,合作這麼好,這樣卓有成效。

1984年,鍾南山被授予中國首批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這離他真正當上醫生才13年的時間。1987年,鍾南山擔任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院長,1996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之後又擔任廣州醫學院院長和黨委書記,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他一邊做研究一邊參與第一線治療,門診發現的疑難病症,他會當作學術挑戰,回到實驗室攻關。

2003年,非典來襲,在疾病最先爆發的廣東,作為廣東省乃至全國呼吸科的代表人物,原本只在行業內享有盛名的鐘南山被推到了台前。他公開質疑國家疾控中心的結論,認為非典病原是一種新型病毒而不是衣原體;他主動請纓「將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們這裡來」;他創下最高的非典危重病人搶救成功率;他面對世界各國媒體時直言:疾病根本沒有得到控制,很快,衛生部和北京市政府的主要領導被撤換,我國抗非典戰役打開了新局面。


鍾南山面對媒體敢說敢言


鍾南山在一線治療病人


SARS之後,鍾南山獲獎無數,得到極高的讚譽。《人民日報》對他的評價是:「大無畏的獻身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拯救生命於死神的博愛精神。」但在疫情最嚴重時,他的大膽直言也曾面對巨大壓力,他曾在清明掃墓時,在父親墓前問道,到底要不要說真話。

鍾南山說:「科學只能實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2003年4月,他接受央視《面對面》採訪。王志問他:「你關心政治嗎?」他沒有正面回答:「我只想搞好自己的業務工作,以及做好防治疾病的工作,這本身就是我們最大的政治。一個人在他的崗位上能夠做到最好,這就是他的最大政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46m7m8B3uTiws8KPBL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