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的午夜場是很出名的,以前有個女歌手艾敬在她的成名曲《我的1997》里還唱過:「1997快些到吧,和他去看午夜場。」不過,香港午夜場可能跟多人想像的不太一樣,並非都是放一些兒童不宜的小電影,它之所以形成一個文化現象,是因為很多新片都要在午夜場試映。以前香港電影正式上映前要在午夜場試映一周左右,主要看看觀眾的反應,如果好的話,就加大宣傳力度,如果反應不好,趕緊拿回去改。這就是香港獨特的午夜場文化。
午夜場一般是晚上十一點半開始,這個時間點的主要觀眾肯定不是第二天還要上班的白領,以底層百姓、古惑仔居多。別看這些人文化層次不高,但閱片無數,對商業片的判斷相當準確,而且這些人不像那些白領還講點「文明」,他們對電影的反饋非常直接,好看的就拍手稱讚,不好看就當場開罵,往台上扔東西,甚至影院的椅子都要被砸掉。所以遇到超級大爛片,第二天各家影院經理會互相問一問昨晚砸了多少把椅子。其實我們內地也曾流行過錄像廳,跟午夜場的情況有點相似。
因為要了解觀眾反應,導演和投資人一般也會去午夜場看看,有的時候還會帶上演員。如果觀眾不喜歡你的片子,那就慘了,他們知道主創在場,罵得就更起勁,這種灰頭土臉的例子太多了。香港電影大佬吳思遠說,他親眼看到幾個導演,坐在那裡傻掉了,散場的時候導演在那裡站不起來,一個勁地說,怎麼會這樣,怎麼會這樣。當年王家衛的《阿飛正傳》就是這樣,觀眾大罵看不懂,投資人鄧光榮看完午夜場差點當場氣死,直接被送到醫院打點滴。本來《阿飛正傳》要拍續集的,但因為觀眾反響不太妙,續集就被掐掉了,由於票房不理想,鄧光榮的那個電影公司「影之傑」也以關門收場。
《阿飛正傳》主創,中間是老闆鄧光榮
所以徐剋死活不敢去午夜場,有一次幾個人抬他進去,他還是掙脫著跑出來了。在電影院旁邊的餐廳坐著等,等同行看完了再去問:觀眾究竟反應怎麼樣?確定沒有人罵了,第二天他才敢偷偷溜進去看。跟徐克多次合作的袁和平也是如此,他也怕被人罵。
年輕時的徐克(左)
午夜場就是票房試金石,而且非常非常準確,李小龍當年的《唐山大兄》在午夜場放完後,全場起立鼓掌,這在午夜場歷史上是從未發生過的事,之後電影正式上映,自然是大賣。向氏兄弟的永盛電影公司之所以後來居上,很重要一個原因是老闆向華勝經常去午夜場蹲點,觀眾喜歡看什麼,每一個橋段的反應如何,他都門清,所以能策劃出一系列賣座的電影。
《唐山大兄》劇照
香港午夜場文化從60年代末70年代初開始慢慢盛行起來,那時候電視並不發達,娛樂項目很有限,看電影是很大的享受。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港片是最火熱的時期,產量驚人,每天都有新片上映,午夜場也相當火爆。到90年代末期,港片式微,午夜場文化也逐漸消失了,現在的娛樂項目太多,午夜場也沒人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