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新拍戲時居然自己研發了一套治理荒漠化的方案,讓專家都驚嘆

2019-09-23     愛豆研究中心


楊立新是個老戲骨了,1975年就進北京人藝,現在62歲了。他演了很多經典話劇,也拍了不少電視劇,《我愛我家》的賈志國大家最熟悉,前段時間《大江大河》的水書記也是他演的。他兒子楊玏也是一個很不錯的演員。

《我愛我家》楊立新飾演賈志國

《大江大河》楊立新飾演水書記

楊立新與兒子楊玏


楊立新演了一輩子戲,有很多自己的感悟。他認為編劇、演員對角色背景要充分了解,觀眾才會信服你的表演,很多細節不能糊弄過去。現在很多影視劇沒法看,正是因為細節太不講究了,白領的戲從來不談具體業務,程式設計師也不知道在開發什麼軟體,律師不分析案件,醫生手術也不談方案。內行的觀眾一看就知道編劇沒做功課。這樣的戲哪怕演員演技再好,也很難讓觀眾相信這個角色。

楊立新接戲的時候就特別在意這一點,他拿到一個角色,首先得看這角色自己信不信,如果自己都不信,那再怎麼演,也很難說服觀眾。他在人物雜誌專訪的時候就講過一個事,他拍第一部電視劇《半邊樓》的時候,演一個生物系的老師。這個劇本寫的還算比較細,講到他帶著研究生去陝北采土樣,然後回到實驗室進行研究。但楊立新覺得還不夠,土樣採回來具體研究什麼呢?他搞不懂,就去問導演,導演也說不上來。這個事沒搞明白,他在拍的過程中,心裡就老是有個心結。

《半邊樓》海報

《半邊樓》劇照

在拍攝期間有一次坐火車,楊立新隔壁座位是兩個醫生,一路上在聊他們這麼多年外科手術當中遇到的各種稀奇古怪的事情,講的特別細緻。比如有一個醫生說,有一次做內科手術,病人的腹腔打開以後,一看裡邊全爛了,然後把爛東西掏出去,弄乾凈,塞上棉花,過了一段時間要把裡面的東西再掏出來,結果打開一看居然長出新肉來了。楊立新雖然似懂非懂,但一路上聽得津津有味,覺得特別真實,特別有意思。他當時心裡想,拍戲就應該是這種感覺,細節要特別講究,觀眾認為你真的懂,然後才會被帶著走。

回到劇組,楊立新在一堆道具書中發現了一本《中國土壤學》,他就把書拿回去看了,裡面有一章專門講的是黃土高原,他看的特別仔細。看完後他去找導演,跟他說,我想明白了,黃土高原不是乾旱嗎,我在戲裡演的是大學老師,那我的目的就是去尋找一種耐乾旱、不怕陽光暴曬的地衣,就像非洲草原上有一種塔頭草,咱們西北也有,那個東西表面跟鐵皮一樣硬,揮發量小,但到了雨季的時候可以大量吸水。

導演覺得這個想法說得通,於是《半邊樓》中就加入了這些戲份,楊立新飾演的呼延東老師帶著學生去找到這種地衣,他的計劃是在黃土高原大面積撒播,在乾旱的黃土地上形成淺層的水土保持,然後再植草,之後就可以種灌木、喬木,形成森林,保護水土。有了這些細節之後,人物的動機就成立了,他的一切行為就容易讓人相信,角色就立得住了。

有意思的是20年之後,有一天朋友聚會,楊立新碰上一個人,是國家荒漠化治理委員會的研究員。他說您演過一個電視劇叫《半邊樓》,楊立新說對,他說您那裡面有一個治理荒漠的方法是從哪兒摘下來的,楊立新說我自己瞎編的,研究員說,啊?瞎編的,我現在用的就是這個方法。

這幾年,楊立新開始自己做導演,他對細節方面的要求還是非常高,比如3年前他導了一個話劇叫《牌坊》,講的是手工匠人的故事。這裡面就涉及到很多專業的建築營造的知識。楊立新帶著一幫演員去體驗生活,那時候景山西門的大高玄殿剛好正在重新修繕,大家一起跟著看了高玄殿整個結構,重修的情況。之後又聯繫了故宮修繕處,除了舞台上的斗拱道具請他們幫忙做,主要的演員還跟著學習結構組裝,學完之後演員自己就能把100多個部件拆散了以後重新又組裝起來,而且很熟練。

楊立新展示《牌坊》舞台設計

話劇《牌坊》劇照


老一輩藝人對專業的追求的確很讓人佩服,如今的很多新人演員,哪裡還會去揣摩人物、揣摩劇本?很多藝人3個月的戲,真正在劇組的時間不超過20天,很多戲都是替身完成的,這怎麼可能拍出好戲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AKxY20BJleJMoPMut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