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寶寶出生後會出現黃疸,有些老一輩的覺得是正常現象,認為過幾天就好了,不予理會。
卻不知, 可能造成嚴重後果。
案例1:
溫州的樂樂(化名)是家裡期盼已久的孫子,一出生,就獲得了爺爺奶奶的疼愛。
和其他新生寶寶一樣,粉粉嫩嫩的,煞是可愛。但出生3天後,樂樂的臉部、身上開始發黃。
將孩子送到溫醫大附屬育英兒童醫院,一查膽紅素,已經高達18mg/dl(毫克/分升),醫生說樂樂得了重度黃疸,需要馬上住院治療。
但孩子奶奶堅持將樂樂帶回了家,稱「黃疸不用治,讓孩子黃兩個月,自己就好了」。
過了1天,樂樂出現拒食、尖叫、抽筋、驚厥等現象,又被送回了醫院。這回,奶奶終於同意住院治療。
但樂樂的情況已經十分危急,已經醫生的全力救治,雖然保住了性命,但對樂樂的大腦造成了損壞,孩子腦癱了。
案例2:
深圳的一位新生寶寶,出生第二天黃疸就很高,需要進行治療。
但孩子家長認為「十個寶寶九個黃,新生兒黃疸是小事兒,曬曬太陽就好了」,執意將孩子帶回了家。
由於情況不對,寶寶才被送回了醫院,但此時寶寶全身呈現金黃色,活脫脫一個「小金人」,只能換血搶救。
經過3個多小時的換血,寶寶才逐漸恢復了健康。如果再晚點,又將釀成大錯。
新生兒黃疸是個什麼鬼?
寶寶出生一個月內,體內膽紅素代謝異常,血液中的膽紅素高。
而新生兒的肝臟還不能有效地分解膽紅素,很容易出現肉眼可見的皮膚黃染,這就是新生兒黃疸。
據北大深圳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徐頌周介紹,新生兒黃疸的發生率在足月兒中有60%,在早產兒中則高達80%。
新生兒黃疸要不要緊?
不能一概而論,得看黃疸的情況。
大部分的足月新生兒都會面臨黃疸問題,但大部分是生理性黃疸,是正常的,不需過多干預。一般出生後2-3天出現,7-10天消退。
有些則是病理性的,需要及時治療。
比如因某些疾病引起的黃疸,或黃疸過高,絕對不能放任不管。
嚴重的黃疸,可能導致聽力受損、腦癱、影響智力等後遺症,甚至會有生命危險。
怎麼判斷黃疸是否需要診治?
1,觀察身體「黃」的部位和變化情況
從眼白開始黃,症狀加重後黃的部位會從臉部延伸到軀幹、四肢乃至手足心。當發現寶寶軀幹也開始變黃了,應該及時就診。
圖:兩種黃疸區別
2,觀察大便顏色
如果寶寶的糞便是自然的綠色或黃色,說明體內膽汁沒有淤積。若大便顏色呈現灰色或白色,警惕膽汁淤積或膽道閉塞。
3,監測膽紅素
可以到社康或醫院做測試,看寶寶體內的總膽紅素是否在正常範圍內。若在正常值內,但每天都是上升的,也要及時看醫生。
黃疸曬曬太陽就行了?
說句大實話:曬太陽?生理性黃疸可以試試,有一定的效果,注意別曬過量傷害到寶寶皮膚。
但對於病理性黃疸,光靠曬太陽,沒用。
對於這種黃疸,一般需要藥物和光療治療,嚴重的話可能還需換血治療。
新生兒黃疸怎麼護理?
對於生理性黃疸,不需要特別干預,保證寶寶充足的奶量,最好母乳喂養,促進寶寶排便。
還可以帶寶寶曬曬太陽,注意保護眼睛,上午或下午比較好,時間以15-20分鐘為宜。這個過程中多變換體位,以免曬傷。
對於病理性黃疸,一定要及時提醒寶寶家人就醫診治,並避免與呼吸道感染病人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