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出生就會大聲啼哭,以後會一陣陣地哭。哭鬧,實際上是寶寶的一種語言表達方式,冷了、熱了、餓了、尿布濕了等等,新生寶寶都會哭,找到原因,使寶寶舒適了,寶寶就會停止哭泣。
可是寶寶還有一種哭泣是由於留戀媽媽子宮的環境,因不安而哭泣,這種情況該怎麼安撫寶寶呢?
今天教大家如何應用5S安撫法,讓0~3個月的寶寶立即不哭。好好利用5S法,它會減少你許多崩潰時刻。
什麼是「5S安撫法」?
我們都知道其他的哺乳動物幾乎都能夠在出生後的數小時或數天內做出站立、獨立進食、睡眠等行為,而人類的嬰兒至少在出生的3個月後才會學習翻身和自行入睡等動作。
美國兒科醫生、兒童成長專家哈維卡普提出安撫小嬰兒5S按撫法。
5S安撫法可不止這一種抱姿,而是一整套模擬子宮環境的安撫手法。
5個S分別是:
1、Swaddling(包裹)
2、Side/StomachPosition(側臥/俯臥)
3、Shushing(噓聲)
4、Swinging(搖晃)
5、Sucking(吸吮)
5S安撫法為什麼會有這樣驚人的作用?
在哈維·卡普醫生看來,嬰兒在出生的前三個月其實應該歸為繼孕前期、孕中期、孕後期這九個月之後的」第四期」。
剛出生的前三個月,嬰兒其實還處於胎兒的狀態,並沒有真正「覺醒」,所以他們所需要的,只是被擁抱和包圍的感覺,就像在子宮裡一樣。
因此,有效模擬子宮的環境,就成為了安撫寶寶的關鍵。哈維·卡普醫生提出的5S,正是用這樣的思路,來安撫嬰兒哭鬧。
正確使用5S安撫法,能夠激發寶寶身體里的「鎮靜反射」。只要掌握得當,它可以像用車鑰匙關掉汽車警報器一樣,迅速停止嬰兒哭鬧。
5S安撫法如何應用?
1、 Swaddling(包裹)
真正完全的擁抱
緊實的包裹是安撫嬰兒哭鬧的奠基石,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包裹會讓嬰兒感覺自己重新回到了子宮裡,並讓嬰兒停止手舞足蹈,從而將注意力能轉移到接下來的步驟當中去。
給嬰兒裹襁褓,能防止他們的驚跳反射,要不然小嬰兒特別容易手腳亂舞而把自己弄興奮了,或是在淺睡眠時期直接把自己弄醒。
有的家長反饋說孩子不喜歡裹襁褓,每次裹的時候都會掙扎。事實上他們只是難以自控而已,所以會在被包裹的時候動作失控。越是如此,越需要儘量將他們裹起來,這將極大降低安撫難度。
第一招:襁褓法
我們需要一塊方形的柔軟的布料,紗棉的也可以,稍有彈性的也行,然後按照圖示的步驟一步步認真來。
襁褓包裹寶寶要有技巧,可以把手的部分裹得緊一些,但腳要放鬆,否則會影響寶寶髖部的發育。 寶寶在媽媽的子宮中是被緊緊包裹著的,所以一旦胳膊被包裹起來,他們會更有安全感。
注意:
一定要將包裹緊貼孩子身體,讓手臂呈垂直狀放在身體兩側。
裹緊胳膊的同時,一定要給腿部留有足夠的空間。以前盛行的「蠟燭包」會把嬰兒的髖關節緊緊裹住,非常容易使髖關節脫位或變形,這種包裹方式是絕對不建議的。
包裹的時候不能太緊也不能太松,可以用手指在寶寶脖子後面試一下,如果兩個手指頭剛好可以伸進包著的布里,這樣的鬆緊就是剛剛好的。
2、Side/Stomach Position
(側臥或俯臥)
如果嬰兒在哭鬧的時候仰面躺著,容易激發莫羅反射,會讓他們因為覺得自己在做自由落體運動而更加不安和哭鬧。
側臥和趴臥的姿勢可以立刻終止莫羅反射,激活鎮靜反射,從而撫慰正在尖叫的嬰兒。
在安撫嬰兒的法則中,最重要的就是姿勢。
側臥或趴臥更接近於嬰兒在子宮裡的姿勢,他們會迅速接受到一種信息:「一切都很安全。」
卡普醫生建議的幾種姿勢分別包括:
反向哺乳:
讓嬰兒面向外平躺在你的左臂上,你的右臂用來支撐他的頭部,並讓嬰兒的腹部正對你的手臂,他的背部輕輕按壓在你的前胸。
足球式擁抱:
父親往往更喜歡這種姿勢。嬰兒的腹部靠在你的左前臂上,頭在你的手掌里,四肢在你的手臂兩邊自然地垂下來。
舉高高式擁抱:
將哭鬧的嬰兒豎直舉高過肩,大部分時候就能夠讓他們活躍起來。舉起之後你也可以將嬰兒腹部靠在你的肩上,效果也會不錯。
其他側或趴的姿勢:
當然還有許多類似的姿勢,包括我們相對熟悉的「飛機抱」等,總之你可以選擇一個你家寶寶最喜歡和受用的側或趴的姿勢就好。
注意:
這些的姿勢僅建議用於安撫哭鬧嬰兒的時刻。
如果嬰兒已經平靜下來,你要哄睡,那仰臥才是對小嬰兒最安全的選擇。
第二招: 側臥法
把寶寶的臉朝外抱住,使其呈側臥狀,這樣寶寶可以回到在母體中時最熟悉的姿勢。
寶寶哭鬧時,許多父母習慣把寶寶仰抱。其實仰著的姿勢會讓寶寶有一種往下掉的感覺,缺乏安全感,所以往往會哭得更厲害。安撫寶寶時,也不要讓寶寶的臉對著媽媽的胸口,聞到母乳的味道會讓他們無法安靜。
3、Shushing(噓聲)
嬰兒最愛聽的聲音
在我們聽上去有些刺耳的噓聲,卻是嬰兒耳中最美的音樂。
噓聲其實是在模擬寶寶胎兒時最熟悉的聲音,能夠激活嬰兒的鎮靜反射,讓他們迅速安靜下來。
第三招:噓聲法
在使用噓聲的時候,一定要貼近嬰兒的耳邊,寶寶哭得多大聲,噓聲就相應增大,這樣才能起到安撫作用。醫生研究證明:寶寶在子宮內聽到的聲音有80-90分貝,大約是家用吸塵器的音量大小。
如果覺得噓聲太費力氣(實際操作當中,如果需要噓個幾分鐘就挺考驗肺活量的),也可以用其它的白噪音來代替。比如吹風機、抽油煙機、收音機的雪花聲、吸塵器……也有一些手機APP會提供各種各樣的白噪音:輕柔的包括瀑布聲海浪聲雨聲,強烈一些的也都會有。試試你家寶寶對哪種聲音最為喜愛,就可以在安撫的時候持續播放。
4、swinging(搖晃)
來回輕微搖擺讓嬰兒更快樂
嬰兒在子宮裡的時候是終日在羊水裡漂蕩著的,一直都在晃動著,媽媽走路、睡覺時翻身,24小時都在晃動。出生之後突然來到靜止的床上,自然會有些不適應,所以寶寶哭鬧時,輕微的搖晃讓他們感覺舒服、放鬆。
想要安撫哭鬧的嬰兒,最有效的振動方法是小幅度震顫,更多地抖動頭部而不是身體,搖擺的頻率根據著嬰兒的哭鬧程度來。你需要撐住嬰兒的頭和脖子,來回搖擺。動作要快,幅度要小,像是發抖一樣。卡普醫生確定地說這種小幅度的震顫不會發生搖晃綜合徵。
搖晃嬰兒綜合徵是一種非常可怕的兒童虐待行為,它會讓嬰兒的頭來回劇烈晃動,發生極端的移動,嬰兒頭部會來回扭轉,甚至發出噼啪聲,這樣強烈的搖擺會讓顱骨內的網膜血管爆裂,最終導致腦出血和損害。
而這裡我們所推薦的「抖動」,是振輻很小的搖晃,抖動時嬰兒的頭部與身體也總是保持在一條直線上的,不像搖晃綜合徵那樣是故意將嬰兒的頭和身體扭向完全相反的方向。因此只要你不是故意在虐待和發泄,小範圍內的搖晃和抖動並不會對嬰兒的身體造成損傷。
5、sucking
吮吸
一旦嬰兒在包裹、側臥、噓聲和搖擺中鎮靜了下來,吸吮將可以讓嬰兒進行更深層次的寧靜狀態。
寶寶在預產期前3個月就開始練習吮手指了。吮吸不僅能緩解飢餓感,更重要的可以激活大腦的鎮靜神經,將寶寶帶入深層次的鬆弛狀態。
吸吮包括吃手、哺乳、奶瓶、安撫奶嘴等。
注意:
如果打算使用安撫奶嘴,在讓孩子嘗試接受的時候,記得當把奶嘴放進嬰兒嘴裡並且他已經含住的時候,你要輕輕往外拽奶嘴,好像要奪走它,這樣嬰兒才會更加用力地吸住奶嘴,從而學會使用。
如果想純母乳喂養寶寶,那麼在寶寶的吸吮能力得到充分的開發,並且媽媽已經開奶,且可以保證穩定的奶量供應以前,請不要使用安撫奶嘴。建議母乳寶寶在出生後前2-3周後再開始使用安撫奶嘴,因為這十分容易引起奶嘴混淆,繼而造成母乳喂養的失敗。
如果想把安撫奶嘴用在睡眠方面,需要從一開始就限制使用的時間與場合。當孩子已經在吸吮著安撫奶嘴的時候開始閉眼入睡,建議儘快將奶嘴拿出,並在接覺和夜醒的時候儘量不用或少用,從而避免形成過於強烈的依賴,之後導致頻醒。
如果擔心對牙齒的影響,可以選擇正畸奶嘴。不要在安撫奶嘴上繫上繩子,以免發生纏繞窒息的危險;不要把奶嘴掛在寶寶脖子上,也不要在奶嘴上沾糖。
除了給寶寶吮吸奶嘴,也可以直接把洗乾淨的手放進寶寶嘴裡。
補充說明
1、以上5種方法可單獨使用,也可疊加使用
老師強調:有些月嫂反饋,有的寶寶用一種方法就能安靜下來,有些寶寶只對其中一兩個方法有效,還有的寶寶,各種方法都用上了,疊加使用才有效。比如,你可以用襁褓法把寶寶包住,然後採用側臥法,同時要輕輕搖晃,讓寶寶含著安撫奶嘴,同時在寶寶耳後發出「噓」的聲音。
2、戒掉5S安撫法的順序
5S安撫法只適合0~3個月的寶寶,教育寶寶的目的是為了讓他更好地適應這個社會,所以應依次戒掉5S安撫法,戒掉的順序如下:
1、首先停止吮吸法
2、接著停止搖晃法
3、然後停止襁褓法
4、最後停止噓聲法
3、一定記得要在他們迷糊的時候就將他們放下,教他們學習自己入睡。
因為對於小寶寶來說,一旦平靜下來,就非常容易入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