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少如先生對太極拳身法的研究做出的偉大貢獻,集中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腰脊斂氣,其要領是:兩肩鬆開,以意將氣下沉貼於背,由兩肩收於脊骨,斂於腰脊,謂之腰脊斂氣。腰脊能斂氣,然後便能注於腰間。能注於腰間,便能使腰成為主宰。
二是胯松直,其要領是:兩胯不可倒,不可左右凸出,也不可用力,以意將兩胯鬆開豎直,能使氣向下沉而至兩腿得力,謂之胯松直。
三是膝曲蓄,其要領是:兩腿要分清虛實,不致占煞,做到勁以曲蓄而有餘,兩腿就不可有蹬直之形,不論「起、承、開、合」,兩腿總須有一定的彎曲之形,謂之膝曲蓄。
四是兩手意向上升,其要領是:兩手豎掌,掌根有下沉之勢,兩手指則有拔長之意,才能行氣於指,謂之意向上升。
膝曲蓄為胯松直創造了條件,胯松直為腰脊斂氣、氣沉丹田創造了條件,腰脊把上半身的氣收到命門而注於腰間,使腰成為內勁的主宰,從而構成了太極拳內勁的基礎和源泉。
需要強調的是,兩手意向上升與整個身法是相對應的。當兩個掌根與腰間相合時,則兩手背代表後背;當兩掌根與尾骨跟相合時,則兩手背代表整個軀幹;當兩手背與兩臀相合時,則兩手能托起小腹(兩手之氣沉于丹田);當兩手背與兩膝彎相合時,則上身與兩臂之勁儲存於膝彎;當兩掌根與腳跟相合時,則兩手背代表全身內勁,因此,兩手背的合勢與全身形成整勁。兩手的作用在於吸來力與自身相合,而這種相合由豎掌完成最為方便。當練到能把對方的勁源(腳跟、兩膝、兩胯、兩腰眼、兩胸、兩肩等)合到自己的命門、兩膝彎、兩腳底時,則完成了江海浮舟的「接定彼勁」,此時對方何處動都會自行跌出。
由此可見,膝曲蓄、胯松直、腰脊斂氣與兩手意向上升是一個整體,為後人研究太極拳內勁的形成,開拓了廣闊的空間。這也是武李郝一派太極拳理論始終走在太極拳發展的前列,代表著太極拳先進文化發展的方向而不被旁門所同化的重要標誌!智哉少如、偉哉少如!(文:韓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