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內家拳為什麼要放鬆?

2023-04-15     武術人

原標題:練習內家拳為什麼要放鬆?

練習傳統武術尤其內家拳的老師傅經常苦口婆心的勸誡弟子們要學會放鬆,那放鬆在練拳和應用中到底有什麼用?

松才能沉氣,才能氣聚丹田。比如太極拳練習身法時常要求的「涵胸」就是為了沉氣,涵胸不是胸往裡凹,而是胸部放鬆,同時往下松,這樣氣才能降到丹田,兩肩鬆開並往裡合的同時也要向下松沉,氣順著脊背往下降,注於腰間,配合尾閭前收,將氣上翻到丹田,與前面下降之氣團聚到丹田。同樣初練心意拳基本功蹲猴勢時要求身法做到「抱肩、裹胯、束尾」,也是在放鬆的基礎上,通過身法要領將氣聚到丹田。吾師心意拳家田如文先生常說蹲的時候像病了沒勁一樣。樸實的言語道出了最關鍵的方法。久練蹲猴勢,丹田氣足,所以此勢又叫蹲丹田,為心意拳入門必練功法之一。丹田為氣力之源,有氣才有力。氣足則力大,所以松的越好,身法越到位,氣往丹田聚的越多,丹田因此也被稱為氣海。

心意拳家田如文先生演示蹲猴勢

松才能過氣。說「過氣」可能很多朋友不理解,過氣就是類似於力量的傳導。普通人打架時往往緊握著拳頭,這樣打到人身上不疼或者沒有多大力量,而且速度很慢,對有經驗練拳人來說跟慢動作差不多。因為力量已經集中在拳頭上了,沒有整體的力量傳導和協調,出拳的力量無法發揮到更大。而練拳就要解決這些問題,如何氣力相合,如何將丹田聚集的氣快速高效的傳導出去,這就需要鬆了,比如上身松、肩膀松、胳膊松等,松才能將氣快速到傳導到梢節,出拳時才能將力量快速的作用到對方身上。這就像過去農村澆地的水帶一樣,沒有水的時候它是扁扁的,當水過來的時候,水帶迅速的膨起,水流順勢洶湧而過,噴射到農地里,如果在某一端紮緊,則水停滯而無法通過。丹田的氣力傳導也是此理。

松才能做到發勁剛柔相濟。練習內家拳常講「剛柔相濟」,什麼是剛柔相濟呢?清代武術家萇乃周先生形容的特別好:「善用剛柔者,如蜻蜓點水,一沾即起。」,又說:「柔過氣,剛落點」。也就是說發勁的時候出勢的過程中過氣是柔的,而落點到對方身上是剛的,然後又變成鬆柔的,如同「蜻蜓點水」一樣,這樣「剛」實際是打到對方身上的瞬間,而大部分過程是「柔」的,這才是剛柔相濟。而「剛」呢,要做到「全身之氣盡榨一處」,也就是全身的力量集中到這一點上,才是真「剛」,這就需要過氣的配合,才能將氣力快速的貫通到梢節,所以必須得做到鬆柔,才能高效的發揮出全身之氣力,才能發勁剛柔相濟。

松才能聽勁。吾師心意拳家田如文先生講拳時常說「手要虛虛的」,這裡的虛就是放鬆。虛才能聽出對方的勁,才能感受到對方勁力的細微變化,並根據對方的變化快速做出反應。如同寂靜的深夜,你在集中精神去聽一樣,一點點細微的動靜都會放大成很多倍聲音。聽勁的道理也一樣。同樣虛才能出手快,才能變化快。其次虛才能讓對方找不出我的力點,無從下手,而我在以靜制動。正如萇乃周先生講的的「彼不動兮我不動,彼欲動兮我先動。」,還有太極拳論《五字訣》中講到:「隨人所動,隨屈就伸,不丟不頂,勿自伸縮。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處,心要用在何處;須向不丟不頂中討消息。」,皆是此意。

戴家心意拳田如文師父與弟子丁寧師徒口傳心授丹田功

松才能化力,才能化打合一。比如太極拳的「捨己從人」,「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吞吐勁」等等都要以鬆柔為前提。以吞吐勁為例,如果身不松,則氣不沉,氣不往下沉則無法吞化對方的勁,更無法吐勁了。左重則左虛的道理一樣,對方來力,我以梢節柔接,以丹田轉動來引化其力,變成我順人背,可順勢擊人,這也正是太極拳論所說的「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

松不是氣勢散漫。要做到內實精神,外示安逸。也就是精氣神合一摶聚在丹田裡,做好隨時出擊的準備。而外在則是一種自然放鬆的狀態。(精氣神如何摶聚在丹田,在我的另一篇文章《內家拳是如何修煉混元氣的》里講過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就像老虎撲食一樣,外表看著若無其事,而內心已經準備好了,這是一種蓄勢待發的狀態。其次要做到上虛下實。上虛是因為上身要松,將氣聚到丹田,所以上身雖松而丹田要實。丹田氣足後要繼續貫通到腳底,所以腿要實,腿通過丹田來指揮胯和腳構建成像一張拉滿弦的弓一樣,蓄勢待發。這種狀態正如萇乃周先生形容的「懈又懈來松又松,吾氣未動似病翁。忽然一聲春雷動,千車萬馬把陣沖。」,其中的道理大家可以細細品味。

作者近照

【作者簡介】丁寧,1980年生,山東萊陽人,現居北京。自幼好武,遍訪名師,先從名師學習(李存義傳尚雲祥系)形意拳、(郝為真傳閻志高系)太極拳等內家拳法,後經友人介紹拜于山西祁縣戴家心意拳田如文先生門下,得師耳提面命,傳授心意真功。近年來經恩師授意廣傳心意拳。在傳習的過程中,本著求真的態度去探究拳術的原理和核心。秉承著符合常理,符合拳理的原則,以自身實證與師傳印證,與拳譜拳論印證的方式去研習和傳承。並對心意拳、械等體系有深刻的理解和獨到的見解。傳授中善於用傳統方式、深入淺出的講解和還原內家拳真義。擅長講解丹田功,心意拳譜,易筋經貫氣訣(又名《萇氏武技論》等),內功四經,太極拳論等核心與經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9e6c8745b3d4afa6ebd35466a8e8b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