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傳統武術的朋友經常會聽到「混元氣」,「混元一氣」,甚至「混元樁」,「混元勁」,「混元功」等以及演變出的「渾圓」,「渾元」等一些名字,可以說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經常聽到或者見到,陌生的是聽起來一頭霧水,感覺很玄,那到底有沒有混元氣,混元氣是什麼呢?
老子《道德經》中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一」就是一氣。也就是一氣是從虛無中來,摶聚成一就是一氣,即氣從無極到太極的道理。《道德經》中又講:「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所以一氣可以變化出陰陽。這是傳統文化的根基,後面又演變出「二生三」,「兩儀生四象」,「陰陽化五行」等理論體系。在內家拳修煉中,基本上也都是沿用的這些傳統文化理論體系。比如心意拳、形意拳譜中講:「混元一氣吾道成,道成莫外悟真形。」,《萇氏武技論》中講:「學者若會混元氣,哪怕他人有全功。」,八卦掌歌訣云:「混元一氣走天涯,八卦真理是我家。」,王宗岳《太極拳論》開篇就提到:「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這裡的「太極」跟「一氣」是同理。
混元一氣
那麼在人體如何落實這個「一氣」呢?這就需要靠我們的丹田了,丹田又叫氣海,是儲存氣的地方。人體內的氣是什麼?氣是古人根據「天人合一」理論來認識人體而定義出來的,氣遍布於周身如同氣遍布於天地之間一樣。清代武術家萇乃周先生曰:「夫氣者,上通九天,下通九淵,中橫九州,無處不有,無處不貫,密之在一心,充之周一身」。我們練習內家拳就是將全身之氣收攏到丹田儲存起來,這個收攏起來的氣就是「一氣」,也叫「太極」,此時不含陰陽,因為這時的「一氣」是收攏的全身散亂之氣而沒有主導之氣,沒有主導之氣則「一氣」不能運轉周行,不能真正摶聚,也不能變化出陰陽。那麼主導之氣從哪來呢?我們人體的氣主要有兩部分,一是先天之氣,來自於父母之精氣;二是後天之氣,來自於天地之精氣,包括水谷之精氣與呼吸之精氣等。通過身法和呼吸引導將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帶動全身之氣往丹田收攏摶聚,形成陰陽相抱的狀態,即老子《道德經》中講的:「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個陰陽相抱之氣就是混元一氣,在內家武術中俗稱丹田氣,也叫中氣。
練混元氣有什麼用?心意拳、形意拳譜中講:「固靈根而動心者,武藝也;養靈根而靜心者,修道也。」靈根就是指我們的丹田或混元一氣,所以有兩個作用,一個是武藝,一個是修道,兩者的區別就在於「心」。心「動」就是武藝,那麼武藝中的混元氣有什麼用?氣往丹田摶聚的過程也是「聚精會神」的過程,通過氣聚、精凝、神會,達到精氣神三者在丹田裡摶聚交會,即「精神合一,氣力乃成」。簡單的講丹田就像一個球一樣,沒有氣的時候是沒有力的,當氣充滿球的時候會產生力量,所以混元氣藉助丹田這個載體就可以用上了,充滿「氣」的丹田可以指揮胯、膝、腳形成步法,可以指揮肩、肘、手形成拳法,也可以指揮身體形成身法。然後以「心」來指揮丹田混元氣,達到「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和」。正如拳譜所說:「心動一如炮燃火,氣至好似弩離弓。」,如果丹田無氣,則如同將帥下令沒人聽一樣,無法快速形成戰鬥力;反過來丹田氣越足力量越大,丹田與身體各部位越協調,則協同作戰的效率越高。正如拳譜中講「丹田久練靈根本,五行合一見奇能」。心「靜」就是修道,也就是長生之法。通過練習養丹田之法將混元氣固養在丹田,正如《性命圭旨》中講:「欲修長生者,必固其氣。氣固則身中之元氣不隨呼而出,天地之真氣恆隨吸而入。久之,胎息定。鄞鄂成,則長生有路矣。」,所以固氣也是修煉的第一步,丹田固氣養氣才能氣足,氣足才能長生。固氣的同時精與神也交會在丹田,達到「坎離相交」、「水火既濟」。《黃帝內經》中講:「恬憺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太極拳譜和萇氏武技論中講:「內固(實)精神,外示安逸」,心意拳譜曰:「丹田養就長命寶,萬兩黃金不與人」。這就是練習混元氣的作用。
戴家心意拳田如文師父與弟子丁寧師徒口傳心授丹田功
如何去修煉混元氣?第一步是練身法,身法也是練習內家拳入手的第一步,但是因為比較基礎,所以被很多人忽視了,導致了練拳多年身法毫無變化,甚至錯練了幾十年,更有甚者,練拳多年對身法一無所知。身法也是丹田聚氣的第一步,沒有正確的身法,丹田混元氣是無法形成的。大家可以參考太極拳的「身法八要/十要」,心意拳的「身法六象」等,認真的把身法去練一練,體會體會,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的往往就是核心的內容。第二步是丹田貫氣,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但被大多數練習者搞混淆了,以為丹田貫氣就是丹田呼吸法,其實是不對的,丹田貫氣不僅要貫氣,也要固氣,更要把氣摶聚起來。現在練法基本失傳,僅見於古譜記載(比如清代乾隆年間萇乃周先生總結的聚氣、回還、盡三氣合一。)和極少數「登堂入室」後的師徒口傳心授,這是真正的法不傳六耳。我在《丹田功秘法》課里已經演示和講解了層層遞進的練法,有興趣研究和深造的朋友可以參考學習。第三步是運轉丹田,當丹田形成並且氣足的時候,就需要練習運轉丹田了,使丹田更加的靈活多變,並且能夠控制協調身、腿、手等的變化,將丹田聚集的氣力通過拳勢動作更高效的發揮出來。第四步是養丹田,養丹田是把混元氣在丹田裡固養住,以保證武藝應用時氣能夠隨時被調用和養精氣神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通過這幾步練習就可以練出混元氣並能加以應用了。
武派太極拳家劉常春先生與弟子丁寧練功後師徒合影
練習混元氣不走經絡,不走臟腑,不需要冥想和意念引導,更不能去追求氣感、熱感、響動等,過度追求這些可能會誤入歧途,甚至走偏。正如太極拳譜中講:「氣以直養而無害」,此氣自上而下貫通,自下而上貫通,直養而無害也。又如萇乃周先生講:「氣之發也,若水之流,一呼千里,一吸千里,妙在盡心。」,「若執而求其(氣)模樣若何,形跡若何,不惟無功,而且得病不輕。」,如果理解了我前面講的混元氣的道理和作用,看到這裡大概也明白了。所以先賢們都是苦口婆心勸大家慎重練氣。最後用吾師劉常春先生經常講的一段話結束本文,「學者可於力上求,勿輕向氣上覓。一入歧途,戕生堪虞。古人之不輕傳人,匪吝也,不忍以愛人之術殺人耳。無明師真訣,切不可盲從冒險」。
作者丁寧近照
【作者簡介】丁寧,1980年生,山東萊陽人,現居北京。自幼好武,遍訪名師,先從名師學習(李存義傳尚雲祥系)形意拳、(郝為真傳閻志高系)太極拳等內家拳法,後經友人介紹拜于山西祁縣戴家心意拳田如文先生門下,得師耳提面命,傳授心意真功。近年來經恩師授意廣傳心意拳。在傳習的過程中,本著求真的態度去探究拳術的原理和核心。秉承著符合常理,符合拳理的原則,以自身實證與師傳印證,與拳譜拳論印證的方式去研習和傳承。並對心意拳、械等體系有深刻的理解和獨到的見解。傳授中善於用傳統方式、深入淺出的講解和還原內家拳真義。擅長講解丹田功,心意拳譜,易筋經貫氣訣(又名《萇氏武技論》等),內功四經,太極拳論等核心與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