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拳足法談

2023-05-01     武術人

原標題:心意拳足法談

心意拳的足法練習很有特點,《十法摘要》中講:「足法者,起翻落鑽。蓋足起,其形上翻,如手起撩陰;至於落,如以石鑽物,亦如手落鷹之捉物也。」,這麼練其中有什麼奧妙呢?

起落是心意拳練習中經常提到的,不僅身法要有起落,手法、足法也要有起落,甚至包括頭部都要有起落。那為什麼要有起落?心意拳最核心的身法就是起落,也叫束展,並以此身法產生勁力和打法,起有起勁,落有落勁;起也打,落也打,起落如水之翻浪。如何做到起落?身法起落的關鍵在於丹田的指揮控制,由丹田的翻轉引起身法的束展變化,丹田下部上翻時,身法為束身;丹田上部向前滾落時,身法為展身。當然前提是丹田充實,聚氣生力,否則丹田空轉無力,無法真正的引導身法產生束展變化。同樣丹田翻轉也催動胯指揮下肢的起落,丹田翻起時,催動胯往前,胯催動下肢前起,以足法來說就是足起望膝,以膝法來說就是膝起往懷,丹田向前下滾落時,催動胯向前,胯催膝,膝催足向前落,足落如同以石鑽物,或鷹之捉物。以手法(部分)來說,亦是同理。丹田翻起時,身法為束身,同時手從下往上起;丹田滾落時,身法為展身,同時手從上往下落。這就是心意拳練習中常說的「手起身落,手落身起」。對頭部來說,也要配合丹田的翻轉來變化,丹田翻起時,頭也要起,丹田滾落時,頭也要落,要做到內外一致,這就是拳論中說的「內外天地翻」。懂了這些細節的道理後,練得時候就要做到一致,即丹田、身、手、足和頭都要同起同落,而且要由丹田來指揮控制,只有長期這樣練習,才能真正做到拳譜說的「心一動渾身俱動」,「心一顫勁即出」。

心意拳譜中講「去意好似捲地風」,捲地風大多數人應該都見過,這種風貼著地面而起,把地面的塵土樹葉等都能捲起來了。在心意拳中就是形容往前的起勁,束身而起,從下往前往上,貼地而起,全身要一起俱起,這樣很輕鬆的就可以讓對方拔根而起,這其中也包括足法的起勁,尤其要貼地而起,擦著對方的小腿往前往上起,這樣會輕鬆撬動對方的根部,讓對方失重,配合丹田身法手法齊動讓對方拔根而起,如同捲地風一樣。在形意拳尚雲祥一系中,稱此步為趟步或趟勁,也是練的這個起勁,這也是尚雲祥先生以小打大,以弱勝強的奧妙所在。

心意拳譜中講「頭打落意隨足走」,這裡面有三層含義,一是講的頭打;二是三尖對照,即頭與足對照;三是落意,即頭落與足落要一致。那麼足法的落打有什麼訣竅呢?足法在落的時候要像「以石鑽物」的鑽勁鑽落,又像鷹之捉物一樣的踩落。同時還要有向前的展勁和撐勁,要靠這種向前的踩落勁來破壞對方的重心,並且占據對方的位置,其中關鍵就是在與對方腿的接觸處體現足法的落勁。只有破壞對方的重心的同時才能輕鬆使用頭、手、肩、肘等各種打法,這也是「腳踩中門搶地位」的關鍵之處。正如拳譜所說「足打七分手打三分」,可見足法的重要性。

練習足法時需要注意幾點,第一:起落皆是進意。無論是足法的起勁還是落勁都要配合著整體往前進,如果不進則破壞對方重心的效果大打折扣,正如拳訣所說「進步不移,步法不明」。第二、足法忌踢宜踩。《十法摘要》中講:「忌踢者,一踢渾身是空,宜踩者,即如手之落鷹捉物也」。第三、足法落勢時要如「虎行之無聲」,將勁「鑽」入地下,而不是跺地咚咚作響。又如「龍行之莫測」,熟練掌握時出步要由心而發,變化莫測,而不是死法,比如刻意盯著對方的腿來「丈量」出步是不可取的。第四、足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憑後足蹬。在練習足法的起落的時候,不要忽視了後腳的蹬地催動。那後腳的力量是從何而來?後腳的力量源自丹田的後翻將氣力通過下肢的「弓勁」貫通的腳底而產生的崩彈之力,並由丹田來控制後腿這張「弓」的彈射。總的來說,心意拳是一個系統工程,各部位的練習要求非常嚴格,每一處沒練到或者練錯了都不行,要做到渾身「一動俱動」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期的練習與整合才能達到真正的「六合」。

【作者簡介】丁寧,1980年生,山東萊陽人,現居北京。自幼好武,遍訪名師,先從名師學習(李存義傳尚雲祥系)形意拳、(郝為真傳閻志高系)太極拳等內家拳法,後經友人介紹拜于山西祁縣戴家心意拳田如文先生門下,得師耳提面命,傳授心意真功。近年來經恩師授意廣傳心意拳。在傳習的過程中,本著求真的態度去探究拳術的原理和核心。秉承著符合常理,符合拳理的原則,以自身實證與師傳印證,與拳譜拳論印證的方式去研習和傳承。並對心意拳、械等體系有深刻的理解和獨到的見解。傳授中善於用傳統方式、深入淺出的講解和還原內家拳真義。擅長講解丹田功,心意拳譜,易筋經貫氣訣(又名《萇氏武技論》等),內功四經,太極拳論等核心與經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25cdc7763f0eb7af7c80b4f026bbfb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