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太極拳如何做到節節貫串?

2023-08-01     武術人

原標題:練習太極拳如何做到節節貫串?

武禹襄祖師在《太極拳論》中提到:「周身節節貫串,勿令絲毫間斷」,我們在練拳中如何做到節節貫串呢?

一、要學會斂氣之法。斂氣出自於《五字訣》中的第三字「(氣)斂」,原文講到:「氣勢散漫,便無含蓄,身易散亂,務使氣斂入脊骨」。在《太極拳論》中也多次提到過斂氣的方法要領,比如《打手要言》中「身雖動,心貴靜,氣須斂」,「以心行氣,務沉著,乃能收斂入骨」,「氣貼背,斂入脊骨」。但僅憑寥寥數語,對大多數太極拳練習者來說很難入手和掌握。那到底該如何練習?要想學會斂氣,必須先從身法入手,身法是練習太極拳入門的基礎,也是貫穿太極拳練習始終的,但因為是基礎,所以被很多練習者忽視了,甚至有的人練習多年,卻對身法一竅不通。練習身法的過程實際就是斂氣的過程,通過「尾閭正中」和「吊襠」,將臀部前送,同時尾骨向前收束,並向上托起丹田,使丹田上翻。同時「涵胸」和「松肩」,兩肩向下松沉,胸部往下松,同時兩肩微微往裡合,這樣後背呈現圓而且飽滿的狀態,再配合松沉,使氣貼背往下行,慢慢注入腰間,腰部有力,繼續將氣由尾閭上翻至丹田。丹田上翻的同時,「涵胸」之氣往下降,兩者交匯在橫膈處,丹田繼續後翻,此時後背會微微鼓起,謂之「拔背」。然後「三氣」匯聚繼續下沉,橫膈下移,兩肋放鬆里合,氣降到丹田。這「三氣」之一為後背之氣,氣貼背下行,與「拔背」身法結合會將氣斂入脊骨,繼續往下注於腰間;之二為涵胸之氣,涵胸時氣往下松與丹田翻起之氣合到一起繼續後翻,與貼背之氣匯聚一起下行,沉到丹田,之三為丹田上翻之氣,被涵胸之氣下壓,不使上浮,繼續後翻下沉到丹田。如此身法循環不斷,久而久之,自然能掌握並精通斂氣之法。這個過程看似簡單,但需要長期堅持練習,直到身法產生變化才能真正的體會到精妙之處。初學者可以從身法入手,從松沉做起,只要堅持練習和用心體悟,相信也不是難事。

二、要懂開合。開合是武派太極拳中最具特色的身法,所以後世也有稱之為開合太極拳的。開合雖然這裡說是身法,但又不單是身法,而是在身法的基礎上,通過神、意、氣、力的協調配合形成的整體「開合」。在《太極拳論》中也反覆提到開合二字,李亦畬宗師直言:「能懂得開合,便知陰陽。」,所以開合就是太極拳的核心,練習開合是先有「合」法再有「開」法,斂氣之法練的就是「合」法,「開」法是在斂氣的基礎上做到「合」身法後,再通過丹田運轉而將身法展開,無論開合氣都在丹田保持不散。當斂氣使丹田聚氣充足後,丹田往下翻轉,氣往後走,此時的關竅是仍要收束尾閭,這樣氣才會貼背隨著脊骨上行,身法也跟著展開,這就是「開」法,一開一合就是一勢,也就是一個陰陽變化。後來也有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來的「起、承、轉(開)、合」四法,以後有機會再詳談。

作者早年為來訪的俄羅斯友人表演武派太極拳

三、氣要貫通到腳底。當掌握了斂氣之法後,久練身法自然會產生變化,此時氣會隨著丹田與身法的開合不斷的升降變化,但做到這一步還是遠遠不夠的,在此基礎上還需要不斷的深化練習,將身與腿連通起來,也就是身法與步法的連通,此時就要將氣往腳底貫通,在前面講的「三氣」向下松沉的基礎上,一部分氣通過尾閭上翻到丹田,一部分氣要通過後腿繼續向下松沉到腳底,此時後腿應該如何做呢?後腿通過胯根與腳跟作為支點(弓的兩端),膝保持弧形且通過尾閭上翻使膝蓋有上升之意,形成五弓之一的「腿弓」。一旦「腿弓」形成,氣從胯直接貫通到腳底,而尾閭上翻則將作為「弓弦」的「委中大筋」拉起,也將落到腳底之氣提起,此時氣就形成了兩個循環,一是在身法的循環,二是身與腿的循環,此時後腳腳底沉實,隨時蓄勢待發。

四、如何節節貫串?如果能做到前面三點,節節貫串就比較容易了。此時氣已經落到腳底,腳底非常沉實,節節貫串如同是地底下的一顆將要發芽的種子,將泥土甚至石塊等重物一點點頂開,鑽出地面一樣。武禹襄祖師在《打手要言》中形容:「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這就是節節貫串的道理。具體到練法,可以分三部分:一是步法的節節貫串,二是身法的節節貫串,三是拳勢的節節貫串。步法的節節貫串就是從後腿到前腿的勁力貫串,勁從後腳腳跟起,一點點從後腿往前過渡到前腿前腳,同時還需要「開」法中講到的丹田和身法的配合。武派太極拳家劉常春先生常言:「如同坦克履帶一樣,一節推著一節走」,即此意也。身法的節節貫串則是勁從後腳腳跟起,經過後腿到胯到腰,沿脊背上行直到頭頂,這同樣是身弓的「開」,所以中間也需要「開」法中講到的丹田和身法的配合,總的來說則是腿弓與身弓的整體貫串。拳勢的節節貫串在武禹襄祖師《打手要言》中講的很直白了,「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這是腿弓、身弓和臂弓的五弓合一的「大弓」的「開」勁。只有同時做到了這三部分的要求,才能體會到節節貫串的深義。

作者早年與恩師武派太極拳家劉常春先生練功後合影

懂得了「開」法的節節貫串,「合」法也符合此理,我在文中基本上已經講出來了,所以不再贅述,有心的朋友可以細細體悟。開合的節節貫串之理正如李亦畬宗師在《身備五弓解》中講到的:「大弓張,四弓張;大弓合,四弓合。總須節節貫串,一氣呵成,方能人為箭,我為弓。」 (武說)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丁寧,1980年生,山東萊陽人,現居北京。自幼好武,遍訪名師,先從名師學習(李存義傳尚雲祥系)形意拳、(郝為真傳閻志高系)太極拳等內家拳法,後經友人介紹拜于山西祁縣戴家心意拳田如文先生門下,得師耳提面命,傳授心意真功。近年來經恩師授意廣傳心意拳。在傳習的過程中,本著求真的態度去探究拳術的原理和核心。秉承著符合常理,符合拳理的原則,以自身實證與師傳印證,與拳譜拳論印證的方式去研習和傳承。並對心意拳、械等體系有深刻的理解和獨到的見解。傳授中善於用傳統方式、深入淺出的講解和還原內家拳真義。擅長講解丹田功,心意拳譜,易筋經貫氣訣(又名《萇氏武技論》等),內功四經,太極拳論等核心與經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3e113cccb12e783e0deff64f6b4c6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