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一個國家文化的底蘊,而美食使歷史增添生氣,即便你可能忘了故事的來由,但曾經味蕾的誘人刺激會一直留在記憶里。正如一顆端午粽子,手掌般大小精緻小巧,看那青綠色的外衣嚴嚴實實的包裹著豐富而樸實的內涵,這是最具有質感的東西,後加調料勾起的鮮香美味,會得以更廣泛更久遠的流傳。
端午節吃粽子是我國長久以來的傳統習俗之一,初衷是為了紀念一代偉人屈原,而後3000多年製作烹飪的不斷改進甚至流傳國外,作為一個美食紐帶把不同文化的人們聯繫在一起。一年一度的端午馬上就要到了,這些味濃香醇的傳統美食又怎能錯過。
南北方粽子差異甚大,你會Pick誰?
南方粽子多以尖角型、金字塔為主,精緻小巧,做法複雜。江南地區尤為重視餡的材料,要吃上一口黏度適中不需再加調料的粽子,得花上幾天功夫才能包好:首先提前泡上糯米,起碼三小時的浸泡會使得糯米更有色澤、口感黏度更好,還需要腌制肉類作為粽子的主要調味。
北方的粽子個子亮點在個頭壯實,頗有北方人豪邁風範。有幸吃過北方粽子,被禾杆打圈綑紮著,呈現的大多是長條形或三角錐,它並沒有過多的修飾,打開粽葉只是被白米包裹著紅棗,蘸上白糖或者紅糖一起送入口腔,原本平平無奇的糯米有了棗泥的軟綿和白糖的顆粒點綴瞬間變得香甜。
網紅粽子固然有趣,但傳統粽子評分更高!
有人會問,傳統粽子都吃了這麼多年了,也是時候創新口味了。商家因此看到粽子的商機,網紅粽子各領風騷,如星巴剋星冰粽,晶瑩剔透,嘗起來宛如甜品清爽,還有更多的創新口味,如宮保雞丁粽、泡椒牛肉粽等等,但現實中傳統的銷量更勝一籌,畢竟我們吃進去的不止一瞬間的美味。
讓人忘不了的依然是媽媽的純手工肉粽
小時候並不富裕,並不是糖果零食布滿天,但傳統節日並沒落下一個。尤其是我期待的端午節,一個既能看划龍舟比賽又能吃粽子的節日。媽媽包的粽子說不上是什麼珍饈美味,但是從選材到出爐全過程並不馬虎——先選上最好的五花肉,再買上蛋黃、香菇、花生、糯米等配料,滿滿當當的往裡塞,圓鼓鼓的粽子才是完成雛形,接著扔鍋里蒸煮,兩小時以上的蒸煮過程總是芳香四溢,可饞住我了。
在外工作的遊子還有多少人能常常吃得上母親的純手工美食?下班拖著疲憊的身子機械地奔赴下一個目的地,偶爾駐足嗅到街巷裡溢出粽葉的縷縷清香,是何其懷念!
肉粽的靈魂在於「肉」,有人喜歡用燒肉、香腸來代替,但還是肥瘦參半的五花肉最為香濃。每一位精通手工肉粽的媽媽會跟你說切、腌、搓的道理。首先五花肉切成方塊狀,以3-4cm的厚度最為彈牙,也適用在巴掌大的粽子空間;接著放上鹽、糖,醬油上色和少量雞精,喜歡花椒八角的配料一也可以適當放入;然後洗凈手直接搓肉,等到肉色開始改變可以放上料酒,過早倒上會破壞肉質,大概5分鐘可以看到白沫,這時候的肉已經完全入味了。
說在最後,提前祝大家端午節快樂,該囤粽子的要提上日程了,在我們當地具有豐富包粽子經驗的阿姨們已經接到近五萬的粽子單,估計有得忙了!
免責聲明:內容為潤心食憶原創,部分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