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的語言之美

2020-06-08     象牙塔里的新鮮事

原標題:詩歌的語言之美

詩歌的語言之美

語言是詩歌的載體。詩歌的語言,可以是淺易通俗的,也可以是精緻優美的。通常來說,寫好一首詩歌,對於語言的俗與雅並沒有一定之規、一定之矩。不過,不同的語言風格對詩歌的意味、韻味,以及詩歌的接受、評價的影響,卻是顯而易見的,寫詩者與讀詩者不得不慎加註意。下面,就以兩首同樣題材、相同體裁的詩歌為例,來談談詩歌寫作對語言的要求,以及詩歌語言對詩歌欣賞的影響。

初唐陳子昂的《感遇》(其二)與盛唐張九齡的《感遇》(其一),從體裁來看都是五言古詩,從題材來看都是詠懷詩,從表現方法來看,都採用托物言志、比興寄託的手法。不過,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捨棄陳子昂之《感遇》,而選錄張九齡之《感遇》,引發了我的關注,從我的審美來看,我認為陳子昂的《感遇》意蘊更深,意味更足。由此,引發了我對於這兩首詩的分析和探討。下面,來欣賞一下這兩首詩,看看它們的區別究竟在哪裡?

先來看陳子昂《感遇》詩共三十八首,其中的第二首云: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

遲遲白日晚,裊裊秋風生。

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

這首詩的大意是:

蘭花和杜若生長於春夏之交,它們的葉子青綠青綠的,長勢十分茂盛。

它們獨自在幽深的樹林裡綻放,開出紅色的花朵,長在紫色的莖上,姿態是那麼地優美。

可惜的是,隨著白天緩緩地過去,秋風漸漸地生起,蘭花和杜若的花朵紛紛凋落。

眼看這麼美、這麼芳香地蘭花和杜若,希望人們欣賞的願望就這樣白白地落空。

這首詩的寫作特色是:採用比興寄託的手法,托物言志,以蘭花和杜若自比,嘆惜美好的年華逝去,自己的理想和願望即將破滅,充滿壯志未酬的遺憾之情。「蘭若生春夏」,寫自己生逢其時;「芊蔚何青青」「朱蕤冒紫莖」,寫蘭若生長茂盛和姿態優美,用來比自己的年華之盛和才華之美;「遲遲白日晚」,寫時光流逝,歲月蹉跎;「歲華盡搖落」寫自己備受冷落,才華逐漸消退;「芳意竟何成」,感慨自己的才華無法得到施展,理想無法實現,一腔抱負即將成空,充滿惆悵之情。

顧隨先生認為「五言詩必有神韻」,「作五言古詩最好是醞釀」,充分肯定陳子昂這首詩,「味厚極了」,「末四句之意思絕非其在作詩時才有,是早有此意,經過醞釀,適於此時發之」。「末四句是思想,而餘音裊裊」。

再來看張九齡《感遇》共十二首,其中的第一首云: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這首詩的大意是:

蘭花在春天生長茂盛,桂花在秋天皎潔芬芳。

蘭和桂的生長和開放,為春季和秋季增添了許多美好的氣息。

深林的隱士,看到蘭和桂這麼美、這麼芬芳怡人,就惺惺相惜,非常喜愛。

草木與人一樣,自有它們的品格,從來不會企求人們來欣賞它們。

將這首詩與陳子昂上面那首詩相比,很容易可以看出,其「蘭」「桂」意象的思想性更強,而形象感則比「蘭若」要稍遜一籌;同樣都是抒發議論,這首詩議論化的色彩更為突出,表達的意思更加直露,留給讀者回味的餘地也隨之大大削弱。以致顧隨先生評價這首詩「淺薄」,「表現不佳」。

由上可見,寫詩並不排斥表現思想,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思想的表達要與形象的美感結合起來,除了體現個人的思想之外,還應該講求語言文字之美。如何達到詩歌的語言文字之美呢?可以從詩歌語言的藝術美和音樂美兩方面加強,從提高描寫意象的形象之美、含蓄之美來提高語言的藝術美,或從提高詩歌語言的節奏之美、押韻之美、對仗之美來提高詩歌語言的音樂美,以保證留給讀者豐富的想像和聯想,達到增強詩歌的回味餘地,拓展詩歌的思索空間的效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FKbknIBiuFnsJQV7C7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