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目送歸鴻,手揮五弦」和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比較
中國古詩中有不少佳句,嵇康《送秀才入軍贈詩》其十五「目送歸鴻,手揮五弦」和陶淵明《飲酒》其五「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無疑是四言詩和五言詩中的典範。將兩種不同體式的詩句放在一起比較的原因是:它們都表現了人物一俯一仰的動作和悠閒自得的神態,都代表了作者的最高創作水平,都能夠反映魏晉時期玄學的發展對於詩歌創作的影響,在創作背景、藝術風格上有不少相似之處。嵇康生於三國魏國後期,玄學開始發端,陶淵明生於東晉後期,玄學盛行。受到玄學這種特殊的學術風尚的影響,兩位詩人都寫下了意境空靈,玄意悠長的詩歌,並因此而經常為人們所稱道。
嵇康《送秀才入軍贈詩》其十五全詩為:
夕徒蘭圃,秣馬華山。
流磻平皋,垂綸長川。
目送歸鴻,手揮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釣叟,得魚忘筌。
郢人逝矣,誰與盡言。
陶淵明《飲酒》其五全詩為: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先來看前一首。嵇康和阮籍是竹林七賢的代表,其《送秀才入軍贈詩》共有十九首,這是其中第十五首,也是其四言詩的代表作,寫於哥哥嵇喜即將從軍赴邊,也就是將要出征之時。詩歌分前後兩部分,詩中前六句既有寫景,也有敘述,語言精美,意境悠閒自得。後六句,是借景抒情,抒發議論,讚美他的哥哥,表達留戀之情。大意是:詩人想像哥哥嵇喜和其他將士來到一座開滿鮮花的山邊,軍隊開始安營紮寨休息。將士們或欣賞滿山滿野的鮮花,或給馬兒喂食飼料,或來到水邊的小高地上玩射鳥的遊戲,或來到悠長的河流邊垂釣,時而遙望藍天,看一排排大雁南飛,時而取出喜愛的五弦琴,神情悠然地彈奏出美妙的樂曲。在這樣美好的境界裡自由自在地生活,是多麼讓人羨慕和神往啊。詩人不禁感嘆:他們一俯一仰之間的行為和姿態,一切都是那麼自然,閒適自得,讓人沉醉,至於其中的妙處究竟是什麼,卻又無以言表。這不禁讓詩人對哥哥即將離開更生留戀之情,不禁感嘆道:我要到哪裡再找一個象他這麼懂我、這麼懂得生活的人來交流呢?
再來看後一首。陶淵明是著名的田園詩人,隱逸詩人,《飲酒》詩共有二十首,是他眾多詩歌的代表作,這是第五首,也是他影響最大,最為人熟悉的一首,可以說,解讀這首詩可以幫助了解陶淵明的詩歌和思想。詩歌分為三部分,前四句以敘述為主,簡介自己並未刻意遠離世俗,而能達到心地玄遠之境;中四句以寫景為主,描寫日常生活以及所見所聞,展現一幅閒適自得,自由自然的景象。最後兩句借景抒情,抒發議論,感嘆自然,感悟人生,感慨言不盡意。大意是:將房子建築在許多人聚居的地方,卻沒有受到世人和世俗的打擾,讓人不禁要問他為何能保持生活的清靜呢?詩人認為保持內心的清靜單純比講究外在環境的清靜偏遠更為重要。他描繪自己不喜歡與人交遊,而是喜歡讀書閒暇之時,來到東籬下採摘菊花,採菊的過程中,無意中還可以看到遠處的南山。霧氣籠罩下的南山,夕陽西下的時候尤其美好,可以看到成群結伴的鳥兒,仿佛還可以聽到他們嘰嘰喳喳地鳴叫著。這樣的生活,這樣的美景,雖然平淡,雖然平凡,但也包含了生活的真諦,只是究竟是何真諦,想要說出來,一時間竟然想不到合適的語言。
兩首詩,雖然表現的對象不同,前者以哥哥和士兵為中心,後者以詩人的自我形象為中心,但都重視對於人物活動、人物活動的空間、人物活動的神態和意趣的展現,以此來表現人物的悠閒自得。以嵇康「目送歸鴻,手揮五弦」和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為例,都描寫一俯一仰的姿態,如嵇康詩中「目送」是寫「仰」,「手揮」是寫「俯」;陶淵明「採菊」是「俯」,「望南山」是「仰」。兩首詩,都通過這種特定的動作和神態來表現人物,那麼,誰的寫作更見高明呢?不妨聯繫兩首詩的上下文來分析。
嵇康這兩句詩,前面連接「流磻平皋,垂綸長川」,同樣也是寫一仰、一俯之間的動作和行為,後面連接「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則將「目送歸鴻,手揮五弦」所包含和揭示的詩意直接表達出來了。詩的最後,連用了三個與莊子有關的典故,「釣叟」「得魚忘筌」「郢人逝矣」,使詩歌的議論化、玄言化特徵非常明顯,顯得比較枯燥晦澀,沖淡了前六句的詩情畫意。同時,詩歌最後表達的意思停留在「誰與盡言」,感嘆哥哥的離開,知音難覓,止於兒女情長,從詩歌的意境來看,這裡表現的有我之境。
而陶淵明這兩句詩,緊承前面連接「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表現日常生活中閒適悠遠的環境與狀態,「採菊「是堂前屋後的日常活動,」南山「是遙目可及的自然環境。後面連接」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由人而及自然,由堂前屋後推而及之至廣袤的蒼穹、蒼茫的遠山,進一步拓展了詩歌的表現空間,使詩歌對閒適、悠遠的境界的表現更廣大、更自由、更自然,由此,展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和視野。而詩的最後,對」真意「無法言表的感嘆,由自我、山氣、日、飛鳥等一己一物,上升到對普遍的自然規律、對神秘莫測的大自然的感嘆,更是達到了超我、忘我的境界。
上述詩句,前者語言精美,對偶工整,後者語言樸實,句式自由,歷來備受歡迎和讚譽。東晉大畫家顧愷之曾經以嵇康這兩句詩作畫,並說「畫手揮五弦易,畫目送歸鴻難」,蘇軾稱陶淵明這兩句詩「悠然忘情,趣閒而累遠,此未可於文字精粗間求之「。不過,經過上述比較,二者境界的高下已是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