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隱逸和隱士

2020-06-04     象牙塔里的新鮮事

原標題:漫談隱逸和隱士

漫談隱逸和隱士

中國古代有著悠久的隱士文化。隱士,顧名思義指的是,隱居的士。根據文獻記載和學者們研究,士人隱逸的原因和目的並不一致,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逃世,為了追求個人主觀人格和精神的獨立和完整;二是避禍,為了保全自己的人身安全;三是求名,為了走終南捷徑,通過隱逸交結士林,獲得朝廷的徵辟,達到入仕為官的目的。第一類,往往是為了全身養性,最為人稱道,也最不為人所知;第二類,是不得不為之,被動的隱居;第三類,目的不是為了隱,而是為了入仕作準備,常常為士林所譏彈之。

中國早期的典籍中有關隱士的記載很多,《楚辭》《詩經》《論語》《孟子》等皆有提到。

道家的創始人,老子,就是一位隱士,《史記•老莊申韓列傳》稱:「老子,隱君子也。」道家的代表,莊子,從《莊子•秋水》和其他許多篇目的記載來看,也是一位隱士,他在濮河邊釣魚,楚王派使者來徵聘,他回答說:「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意思是:請他們回去!他寧願在爛泥里搖尾巴,也不願死去留下骨頭讓人們珍藏。也就是寧願過這種野釣的生活,也不願去做官,拒絕了楚王的徵召。

儒家的經典也記載了很多隱士的故事。《詩經•陳風》有一篇《衡門》很可能就是表現隱士的生活,「衡門之下,可以棲遲」。「衡門」,橫木為門,指簡陋的房屋。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貧寒的生活也有樂趣,不必有太高的追求。《論語》中也記載了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遇到的長沮、桀溺,以及批評孔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荷蓧老人等,事實上都是隱士。

究竟何謂隱士?隱士究竟因何而隱?自古以來,有不同的說法。莊子認為,古代的隱士,並不需要刻意隱藏自己的行蹤與世隔絕,也並非故作高深終日不發一言,也並不需要收斂自己的智慧不表現出來,而是因為時機、環境不合適,相時而動的一種行為。當時機順應自然,大行於天下,他就返歸渾樸而不顯露形跡;當時機不順應自然,大窮困於天下,他就深藏自己,保持沉默來靜心等待。隱士之隱,是他們保存自身的方法。「古之所謂隱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發也,時命大謬也。當時命而大行乎天下,則反一無跡;不當時命而大窮乎天下,則深根寧極,而待此身存身之道也」[1]。

魯迅先生專門寫了一篇文章談隱士,認為真正的隱士是隱君子,是如老子那樣的隱士。他認為,真正的隱士是聲名不彰、息影山林的人物,他們往往不為世間人所知。而一旦掛上隱士招牌,為人所知,則一定難免表白、張揚。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現在看到歷史上有許多隱士,為了入仕而隱,不過是通過隱逸搏一個清雅的美名,真實的目的不在於隱而在於求名求官,因此被傳為笑柄。如陳眉公、盧藏用之流。

隱逸離不開一定的經濟基礎,隱士需要有維持生計的基本能力。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隱逸詩人陶淵明,魯迅認為他是一個大隱,也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他並不辦期刊,也趕不上吃「庚款」,然而他有奴子「。認為,「漢晉時候的奴子,是不但侍候主人,並且給主人種地,營商的,正是生財器具」。他認為,陶淵明有些生財之道,要不然,他不但沒有酒喝,而且沒有飯吃,早已在東籬旁邊餓死了。

士人隱逸的目的並不單純,中國古代很少為了隱逸而隱的士人,大多數士人的隱逸是為入仕作準備。在魯迅看來,中國歷史上很難看到真正有隱君子之風的隱士。能看到象陶淵明這樣的隱士就很不錯了,象老子那樣的隱君子是沒法看到的。看到的一些樵夫漁父,卻沒有著作;文士詩夫,多悠遊自得,未曾捏過釣竿或斧頭柄。很難從他們身上賞鑒隱逸氣。

歸隱和入仕一樣,多是士人的生存之道。「登仕,是啖飯之道,歸隱,也是啖飯之道。假使無法啖飯,那就連『隱』也隱不成了」。漢唐以來,入仕並不被人見鄙,隱居也不被人稱賞,而且隱逸也不被視為窮途,只有欲「隱」而不得,才被看作士人的末路。

明代文學家和書畫家陳眉公(陳繼儒),隱居小崑山,而常與官紳周旋,其隱逸之舉,常常受到世人譏諷。清代蔣士銓作傳奇《臨川夢•隱軒》出場詩最末兩句就被認為是諷刺他的,「翩然一隻雲中鶴,飛去飛來宰相衙」。

隱逸多有閒暇,又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所以隱士的生活看上去總和享清福有些相關,或者至少不必十分掙扎著謀生,而且時間上頗有悠閒的餘裕,因此,總能看到他們閒適從容地交遊,吟詠生活中的讀書、飲酒、書畫、撫琴等各種樂趣。[2]

注釋:

[1] 《莊子外篇•繕性》。

[2] 魯迅《隱士》,收入《且介亭雜文二集》。發表於1935年2月上海《太白》半月刊第1卷第11期,署名長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1EGfnIBd4Bm1__YtTn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