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短歌,《滕王閣》為冠
編輯
王勃,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有名的少年天才。六歲時就開始寫文章,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為初唐四傑。杜甫對他們評價很高,稱讚他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王勃寫作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送別詩名篇,其中 「海內存知己,天下若比鄰」 一掃離別的傷感之情,氣勢如虹,表現朋友之間真摯深沉的情誼,廣為人們所熟知。他的《滕王閣序》是一篇優美的駢文,其中用「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來描繪秋日滕王閣黃昏時水天相接的景象,對仗工整,色彩繽紛,意象精美,意境開闊,情感渾厚,堪稱經典,給人印象非常深刻。其實,他的《滕王閣詩》也是寫得很不錯的,明人胡應麟稱「初唐短歌,《滕王閣》為冠」,只是長期以來,不為人所知,所以,在這裡來談一談這首詩。
從寫作內容來看,這是一首詠物抒懷的古詩。全詩可分為兩個部分,前後各四句,每個部分換韻,內容各有側重。
前四句為第一部分,押仄聲韻。主要寫了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介紹滕王閣高大氣派,巍峨高聳。既可以通過開頭一句中直接用到「高閣」,仿佛從視覺上已感受到滕王閣之高;同時,又用第三、四句,從側面反映滕王閣之高。「朝飛南浦雲」,寫滕王閣屋脊高聳,飛入雲端;「暮卷西山雨」,寫滕王閣與山同高,依山而建。二是介紹滕王閣的地理位置,第一句中用到「臨江渚」,點明滕王閣臨江而建,矗立在贛江邊。三是介紹滕王閣人去樓空,已不復昔日的熱鬧和繁榮,冷冷清清。第二句中,「佩玉鳴鑾」,指昔日滕王李元嬰與他的侍女們一起歡歌宴會,「罷歌舞」,則指昔人已矣,熱鬧已成為過去,再也不見當時的歌舞與宴會,只剩下空空蕩蕩的滕王閣。四是描寫滕王閣的建築風格和裝飾精美,其中用到「畫棟」「朝飛」「朱簾」,依稀可見廊柱雕花精緻,屋脊飛檐斗拱,窗戶懸掛的簾幕低垂,可見當時李元嬰精心建造這座建築,以供自己娛樂生活。
後四句為一部分,押平聲韻。寫作的內容由眼前之景生髮時光流逝、物是人非之嘆,前面第二句「罷歌舞」已隱含這麼美的建築,可惜樓閣的主人已經不在,樓閣的繁榮也已經不復有的感慨。這四句則進一步升華了這種遺憾之情。詩人仰望蒼穹,看天上白雲悠悠;又俯視江面,只見天光雲影倒映。不由感嘆時光不斷流逝,自然之物不斷變換,季節也不斷變遷,眼前所見滕王閣人去樓空,自然也不再是昔日的滕王閣了。閣中的滕王現在又在哪裡呢?已經看不到他的身影了,只看到滕王閣外浩浩蕩蕩的長江水滔滔向前,奔流不息。
整首詩,前四句,立足於對於樓閣本身的敘述與描繪,後四首,著重表現登樓所見,登樓所感。前四句延續了齊梁宮體詩、初唐宮廷詩風擅長描摹,語言精美,對仗工整的特點,而又增加了壯大氣勢,往昔對比的感慨,融入了新的時代元素。後四句,更能反映王勃對初唐詩歌在內容、形式、情感與風格等方面的革新與創新,將詩歌寫作的範圍擴大到閣外的江山勝景,一掃綺靡之風,語言和氣象清新,句式不受對偶的拘束,抒發的情感也自由奔放。尤其是最後兩句,採用設問句,自問自答的方式,「閣中帝子今何在」,提出疑問,強化思古的情感,增強表達的氣勢。「檻外長江空自流」,則是回答前一句所提出的問題,言下之意是,閣中已不復有滕王,只看見閣外的江水徒自流淌。不直接回答問題,而答案不言自明,增添詩歌的含蓄意味。更妙的是,「檻外長江空自流」,運用具象的描繪,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感和表現力,為讀者展現出一幅江面開闊、江水流淌的圖景,賦予了詩歌動態的美感。同時,高明的讀者也能意會到,詩人撫今追昔,面對這奔流不息的滔滔江水,其內心肯定不免會生髮感慨,感嘆時光流逝,壯美與繁華皆成為歷史,物消磨,人已逝,種種情緒,又何嘗不是如這江水般綿綿不絕,源源不斷呢?初唐詩歌壯大的情思、壯觀的氣象,就這樣在此詩中既盡收眼底,又餘味悠長地表現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