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陶淵明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東晉詩人陶淵明受到的稱譽很多,如田園詩人的開創者,日常生活的寫作者,忠貞於東晉王朝的節義之士,此外,還有陶令、愛菊者、飲者、酒徒等。而其中最早的稱號是鍾嶸於《詩品》卷中所稱「隱逸詩人之宗」。且不說兩晉時隱逸成風,就中國歷史而言,更是隱士眾多,何以陶淵明能脫穎而出,成為最為突出的那一個呢?仔細分析,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他用詩歌從不同方面塑造了一個執著疏離世俗、高蹈塵世的自我形象,二是他用詩歌精心構築了一個靜謐澄明的超塵脫俗的藝術境界,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水平。兩者完美結合,突出表現他始終與世俗保持距離,對待物質、名利保持超然,對於生死保持豁達通脫,種種超脫、超然、超遠、超逸的態度和風度,又融入他的詩歌,形成平淡、真摯而深厚的藝術風格,感染著一代又一代後人。下面就來解讀他的人生和他的詩,分析他究竟怎樣追求超脫,又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表現超脫之境。
首先,陶淵明用詩歌將自己塑造成為一個崇尚超脫的隱者形象。
一是直接寫遠離「世中」「塵世」來寫超脫。
二是直接寫淡泊名利,表現超脫情懷。
三是喜歡以超然、超脫入詩,表現超脫的人生態度。
四是寫對前人尋仙訪道求長生而不得進行反思,探求什麼是真正的超脫。
五是通過寫寄情於飲酒、賦詩、彈琴來寫超脫煩惱、世情。
六是寫任真自得的美好,漸近自然,達到忘我、忘物、忘天的境界,表現超脫的至高境界。
七是通過表現歸隱之後的美好生活來寫超脫的至高境界究竟是怎樣的,揭出他渴望歸隱的原因。
其次,陶淵明用詩歌構築了一個靜謐澄澈、高遠脫俗的隱逸境界。
陶淵明熱愛田園,自稱「性本愛丘山」,一旦離開,即無比想念,盼望回歸,待到終於擺脫官場,回歸田園,重獲自由,則如釋重負,無比歡欣。
陶淵明運用多種藝術手法來反映田園的美好,其中最出色的是運用比興寄託。
陶淵明在表現個人超脫世俗的情感時,往往喜歡運用「明月」意象,或與「清」「素」「靜」等有關的語詞,重視對於純凈自然、玲瓏澄澈、超逸絕世的藝術境界的構築。
陶淵明善於描繪靜景。他描繪田園「靜」物,表現「靜」態,營造「靜」境,表現出以田園風物為精神寄託,靜觀人生的態度,以及對靜態美的欣賞,由此表現出對田園風光和自得生活的喜愛之情。
最後,需要注意的是,淵明不但地詩中表現隱逸生活,還表達了隱逸思想,它們不僅在田園詩中出現,在酬贈詩、詠懷詩、詠史詩等題材中也多有提到,並且表現出喜歡用典,詩意渺遠,境界高遠等特點,增加了對於陶淵明隱逸思想和人格的理解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