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古文運動」的文與道

2020-06-05     象牙塔里的新鮮事

原標題:唐代「古文運動」的文與道

唐代「古文運動」的文與道

古文運動的興起,是繼詩歌之外唐代文學發展的又一突出成就。

要了解古文運動,首先要了解什麼是古文?這個概念由韓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來流行的駢文,稱「俗下文字」,「時時應事作俗下文字,下筆令人慚,及示人,則人以為好矣:小慚者亦蒙謂之小好,大慚者即必以為大好矣。不知古文直何用於今世也?然以俟知者知耳」(《韓退之與馮宿論文書》)。把自己寫的奇句單行,繼承先秦兩漢文體的散文稱為古文。古文具有長短不拘,抒寫自由,便於表達的特點,不但在先秦時就是儒家之道的載體,同時,這種表現形式也便於宣揚儒家之道。

從古文運動興起的背景來看,至少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從文學發展來看,南北朝以來,華麗纖巧的駢文繁榮,由於一味追求聲律、詞藻、排偶、用典,講究形式的對仗,雖然華麗整齊,但內容空洞,長期以來,形成文風萎靡,形式僵化,不利於表達思想感情,不利於處理政治事務,也不方便反映現實生活。

從思想上來看,韓愈提倡古文,具有深刻的社會歷史原因,目的在於恢復古代的儒學道統,表現在:安史之亂後,唐帝國走向衰落,藩鎮割據,佛道二教盛行,和唐王朝的利益發生越來越大的矛盾。韓愈以復古求革新,從實質上是發動一場社會思想運動,希望從意識領域來挽救這個嚴重危機,以求大唐中興,鞏固唐王朝統治。韓愈宣揚的政治主張和儒家思想,從表達上受到駢文的束縛,需要反對駢文,開展文體革新,提倡古文。

從發展來看,唐代古文運動最傑出的代表是韓愈和柳宗元。從唐德宗貞元時期(785-805),由於韓愈的推動,古文運動產生廣泛影響。到唐憲宗元和(806-820),又得到柳宗元大力支持,古文運動產生更大影響,二三十年間,逐漸壓倒駢文,成為文壇的主要風尚。

不過,在韓柳之前,古文運動已經興起,在他們之前已有不少人提出類似的主張和措施:

早在隋文帝時,就發號施令,採取措施,改革文風,當時大臣李諤上書反對駢文,司馬幼之因文章華艷而被治罪。

初唐,唐太宗從政教出發,反對綺靡文風,尊重文藝自身的特點,並不否定文采。提出「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貞觀政要•文史》)。

到武則天時,陳子昂提倡漢魏風骨,比興寄託,堅決要求廢除齊梁文風。「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與東方左史虯修竹篇序》)。

唐玄宗天寶以後,蕭穎士、李華、元結、獨孤及、梁肅、柳冕等人主張以三代兩漢古體文為法,以儒家經典為依據,力倡散體,可謂韓愈古文運動的先驅。

韓愈倡導古文運動的觀點主要有兩個:一是「道」勝於文,文道合一。他認為,道是目的,文是手段,道是內容,文是形式,文道合一,以道為主。學古道必學古文,學古文是為了學古道。韓愈曾說,他之所以致力於古文,不只是好其文辭,而且好其道,「思古人而不得見,學古道則欲兼通其辭,通其辭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題哀辭後》)。

二是注重創新,反對模擬。韓愈強調在繼承散文傳統的基礎上進行革新和創造。反對模擬抄襲,強調博學,提倡「師其意不師其辭」,「唯陳言之務去」,「文從字順」,「因事陳詞」,「豐而不餘一言,約而不失一辭」。

韓愈不僅提出具體明確的主張,而且還將自己的主張貫徹於實踐。寫了大量優秀作品。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思想藝術完整統一。其中論說文,如《原道》《師說》等,立論鮮明,氣勢雄渾,結構嚴謹,邏輯性強,闡說儒道,針貶時弊。其記敘文,如《送李願歸盤谷序》《柳子厚墓志銘》,愛憎分明,抒情性強,人物形象生動,繪聲繪色,充滿批判精神。總之,韓愈古文雄奇奔放,流暢明快,語言獨具特色,善於錘鍊詞句,善於創造性地使用詞語,吸收當時口語創新語言。

柳宗元,不但提出「文以明道」,反對片面追求詞藻,認為作家的行為和品德是創造的首要條件,應說理透闢,寓意幽微,而且用創作實踐推動他的主張,他的山水遊記《永州八記》尤其清新秀美,富有詩情畫意。寓言小品《三戒》簡潔警策,含意深遠,深刻辛辣。傳記散文《捕蛇者說》反映中唐時代人民的悲慘生活,揭露社會階級矛盾,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

唐代古文運動對文壇的影響非常深遠。其中集中表現在提出「文以載道」 的觀點,主張文學反映現實生活,提倡寫作要有充實的思想內容。韓柳等人提出的這個「道」,以儒家之道為核心,但也包含對社會現實的評議、批判和揭露。隨著古文運動的發展,由此確立了古體散文的歷史地位,並擴大了散文寫作的實用範圍,由著書立說延伸到抒情、寫景、紀游等。到宋代,歐陽修為首的詩文革新運動,延續唐代古文運動,又一次推動古文傳統的發展。此後,古體散文一直發展到新文化運動,影響了中國文壇一千多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_X_hHIBnkjnB-0zmXU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