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第一等之襟抱,斯有第一等之真詩

2020-06-13     象牙塔里的新鮮事

原標題:有第一等之襟抱,斯有第一等之真詩

有第一等之襟抱,斯有第一等之真詩

言為心聲,興會所至。斯有真情,乃有至文。至人皆蘊真情,蘊真情乃有至文,並非雕琢與矯飾可以達到也。[1]《易》曰:「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失其守者其辭屈。」沈德潛:「真情生於至性,真性之文成於至性之人。」[2]王國維:「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3]中國文學史上,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蘇軾「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些偉大的文學家無不在其文學中展現他們真實的性情,剖肝瀝膽,為人心折。

就陶淵明而言,其自稱「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4],從其人生、詩歌來看,確實如此,不但出語必真,而且詩文中多見真性情。

陶淵明真性、真情之語,見於他不但對子女關懷體貼,而且宅心仁厚,善於以己之心,推及他人, 「汝旦夕之費,自給為難。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5]。亦見於他對於英雄人物悲劇命運的感同身受,《詠荊軻》:「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尤其見於其《歸去來兮辭》之「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其傾吐恬淡性情、隱逸志趣,表現出來的委運任化和樂天知命的思想,為歐陽修極力稱道:「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辭》而已。」[6]李格非也說:「《歸去來辭》,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見有斧鑿痕。」[7]

注釋:

[1] 參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第7-17頁。

[2] (清)沈德潛《清詩別裁集》卷六《吳嘉紀》。

[3] 王國維《人間詞話•後主不失其赤子之心》。

[4] (晉)陶潛《歸去來兮辭》。

[5] 《南史•陶潛傳》。

[6] (宋)蘇軾《跋退之送李願序》。

[7] (宋)釋惠洪《冷齋夜話》卷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lgVrXIBd4Bm1__YDJN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