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做預防性腦照射?要考慮這些因素

2020-04-02     Haalthy肺騰助手

廣泛期小細胞肺癌患者初始化療獲得緩解後要不要進行預防性腦照射(PCI)?

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美國放射腫瘤學會(ASTRO)的2020版指南強烈建議應向放射科醫師諮詢,根據患者狀況評估獲益與風險,以決定選擇PCI還是核磁主動監測。

那麼做不做PCI需要考慮哪些因素呢?


PCI可以降低腦轉風險,但不能延長廣泛期患者生存

小細胞肺癌腦轉移發生率高,一線(初始)化療藥物又難以透過血腦屏障,因此1970年代預防性腦照射(PCI)進入小細胞肺癌治療體系。PCI可降低腦轉移發生率,但伴隨出現神經認知功能損害和生活質量(OQL)下降,當然如果PCI能延長患者的總生存期,那PCI的不良反應也就忍了,早年的研究,如2007年,納入廣泛期患者的EORTC研究,PCI將中位總生存期從5.4個月提高至6.7個月,這為PCI提供了有力證據。

但是隨著核磁共振(MR)檢查的普及,事情又發生了重大轉變。MR對腦轉移病灶檢測的精度比CT高許多,很多CT難以發現的微小病灶都可以檢出,這就為儘早發現腦轉提供了技術條件。2014年納入廣泛期患者的日本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結果顯示,主動MR隨訪組和PCI組無進展生存期無差異而總生存期亦無差異(13.7個月對比11.6個月,P=0.09),甚至主動MR隨訪組總生存期在數值上占優勢。

PCI默認所有患者都會腦轉,所以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照射再說,但實際上不是所有患者都會腦轉的,沒有腦轉的患者提前接受全腦照射明顯是影響生活質量。那如果挑選高腦轉風險的患者施行PCI會不會有獲益呢?

最近一項納入190例廣泛期患者的回顧性研究顯示,以下3個因素與有症狀的腦轉移有關

存在胸腔外轉移

FDG PET檢測顯示骨髓或脾臟的代謝過度活躍

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高

研究顯示具有上述因素之一的高腦轉風險患者接受PCI可以明顯降低1年無腦轉生存率(94.7% vs. 62.1%, p = 0.001),而不具有上述因素的低腦轉風險患者接受PCI,1年無腦轉生存率沒有明顯差異(100.0% vs. 87.7%, p = 0.943)。選擇高腦轉移風險患者施行PCI的確可以降低腦轉發生率,但是高腦轉移風險患者接受PCI並不能提高1年生存率(65.2% vs. 50.0%, p = 0.123),這也不難理解,腦轉控制了,其他地方的轉移控制不了,照樣影響生存

那麼PCI還要不要做?

初始化療緩解後的廣泛期患者不做PCI首先有一個前提就是保證MR主動監測,首先是初始化療前和後要做MR檢測確保基線沒有腦轉移,之後每3個月一次MR檢測,持續至少1年。沒有高頻率的MR主動監測,就很難在無症狀時發現腦轉移,如果拖到出現腦轉移症狀再做MR檢測,那會有相當一部分患者因為體能狀態迅速惡化而無法接受腦部放療,進而影響生存期。

保證MR主動監測的前提下,如果沒有上文提及的有症狀腦轉移風險因素,那可以考慮不做PCI。

如果具有有症狀腦轉移風險因素,做不做PCI還得考慮患者具體情況,畢竟PCI還是有一定的神經系統毒性會影響生活質量,需要考慮以下因素:

患者年齡,60歲以上老年患者接受 PCI 發生認知能力下降的情況較多,與主動MR監測相比,PCI 的獲益和風險還需討論。

患者身體狀態,身體太虛弱的患者不適宜接受PCI。

初始化療的療效,如果化療療效很好,說明顱外病灶控制很好,加強對腦轉移控制可能使患者生存獲益,相反如果化療的療效不是特別好,僅僅控制腦轉移也無法延長患者生存期。

患者的意願 ,患者是否願意犧牲一些生活質量(如頭痛,認知能力下降)換取生存期延長,這個每個患者的答案不一樣。

綜上,具有有症狀腦轉移風險因素、年輕、身體條件好,化療療效好而且生存意願較高的廣泛期患者適合PCI。

如果決定要做PCI,選擇海馬體保護的PCI同時服用美金剛可更好地保留患者認知功能且不影響療效。


做不做PCI,需要醫患充分溝通,讓患者了解獲益和風險,尊重患者的意願做出選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WGfPHEBnkjnB-0zIZf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