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之下,野味人人喊打,談野生動物色變,甚至一條吃野生海魚的視頻都有人刷不要吃野味的留言。對腫瘤患者而言,水產是優質的蛋白質來源,那野生水產還能吃嗎?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什麼才是野味,野味的黑幕以及野生的水產還能不能吃。
什麼才是野味?
我們一般講的野味是主要指陸生的野生動物,即是哺乳動物、鳥類和爬行動物(龜鱉、鱷、蛇、壁虎、蜥蜴),所以大部分的水產,比如魚、蝦、蟹、螺貝類都不屬於野味。兩棲動物就比較尷尬,它們不是陸生的,但也常常在野味市場出售,所以如果去野味市場購買這些動物也可能被其他陸生野生動物攜帶的病毒感染。
黑幕:野味既不好吃也不滋補甚至有毒
野味當然味道不咋樣,我們的祖先早就知道了。典型例子,我們看看由野豬到家豬的體型變化,野豬肉瘦而硬,腥臊味大,我們的祖先為了讓豬肉好吃是花了好大功夫的,公豬都要閹割,減輕腥臊味,還要選種培育那些膘肥肉嫩的,經歷幾千年才培育出我們現在這些小腦袋,大肚子的家豬,跟野豬大腦袋精壯的體型完全不一樣了。
由野豬到家豬的體型變化
祖先早就知道野豬肉不香,得育種改良,祖先花了大力氣才讓我們吃上好吃的家畜,何必再倒退回去吃野味呢?
其實現代的野味販子也知道野味不好吃,所以他們採取了不少手段來忽悠你,典型的就是育肥,很多野味捕回來都要先養一陣,養肥了才出售,這很好理解,野生動物飽一頓、飢一頓,哪有多少肉啊,脂肪也不香,更別說什麼豐富營養了。
被囚禁育肥的黃胸鵐(禾花雀) 這是一種美麗的,卻被人吃到快滅絕的小鳥,(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野味不補,還可能有毒。除了大家現在怕怕的病毒,野味其實富集了很多環境毒素。很多人以為野味吃的是純天然食物,所以健康,這是太天真啊。
工業化以來很多地方的水、土壤都受到了污染,這些污染其實也影響到野生動物,尤其是食肉的野生動物,它們從獵物那富集環境毒素。比如貓頭鷹,會大量捕獵老鼠,老鼠什麼生活環境?大家知道的。貓頭鷹大量吃老鼠,它就通過吃老鼠富集了大量環境毒素,你還覺得貓頭鷹滋補健康嗎?
貓頭鷹吃老鼠,你吃貓頭鷹就是吃濃縮的老鼠「精華」(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更可怕的是不少野味是被毒殺捕獲的,身體里就直接殘留著毒藥了。由馬鳴撰寫的《中國偷獵水鳥狀況研究報告》數據顯示,近3年來,全國每年被獵殺的水鳥在8萬至12萬隻,約有40個種類,68%的野鳥被毒殺。這些黑幕野味販子,鼓吹野味的人永遠都不會告訴你,他們只會騙你野味是純天然。
被毒殺的天鵝、大雁和野鴨,野味販子告訴你野味是純天然的,信他個鬼(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水產很好,但不必追求野生
現在豬肉價格飛漲,水產價格就比較親民了,也是腫瘤患者很好的蛋白質來源,水產很多也是野生的,那這些野生的水產還能不能吃呢?首先說明,魚、蝦蟹、螺貝並不會攜帶讓大家聞之色變的冠狀病毒,所以大家可以放心食用。第二很多水產依然依靠野捕,所以它們肯定是野生的,所以很難避免吃野生的水產。
雖然野生的水產不攜帶冠狀病毒,但也可能攜帶其他的細菌和寄生蟲,所以野生的水產應該從正規的商戶處購買,而且要徹底煮熟食用。
至於是不是野生的水產一定比養殖好呢?那不一定,很多人趨之若鶩的野生深海魚,長期大量食用其實不一定安全。
比如很多大型肉食性海魚會富集水銀,大家都知道水銀是有毒的,比如野生劍魚、鯊魚、旗魚、金槍魚、銀鱈魚、阿拉斯加鱈魚、石斑魚容易富集水銀,都不適合長期大量食用。此外野生大型珊瑚魚,例如野生石斑魚、龍躉、青衣、蘇眉等也會富集雪卡毒素,這是一種藻類產生的神經毒素,比河豚毒素強100倍,無色無味,而且耐熱,不易被胃酸破壞,真是殺人於無形。
當然市場上絕大部分水產都是安全的,只要你不去追求什麼野、怪、大的水產,就不太可能中毒。
嘴巴不野,才是健康
所謂病從口入,除了食物要乾淨衛生外,也指不要亂吃東西,人類努力發展養殖業就是為了提供營養、健康、美味的食物。雖然很多人對現代養殖場出產的食物抱有懷疑,但我們回想起來讓我們付出慘痛代價的疑症都是從野味來的,養殖場動物無論你有多大懷疑,它都是處於嚴格的監管之下。一旦發生疫情都很容易追溯源頭並迅速處理,而野味卻一直都遊走在監管邊緣,裡面隱藏著多少安全隱患?
期望經歷過兩次慘痛疫情的中國可以進一步完善野生動物貿易的監管,當然也期望我們每一位為了自己的健康安全也好,嘴巴不要再野了,畢竟沒有買家,哪來的賣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5tMWnABjYh_GJGVBD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