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頻刀、微波刀、氬氦刀……消融治療我該怎麼選?

2020-02-25     Haalthy肺騰助手

肺癌患者朋友在治療過程中可能會聽過各種各樣的刀,比如射頻刀、微波刀、氬氦刀、納米刀,這些刀是真的刀嗎?跟伽瑪刀有什麼區別?其實這些刀不是真正的刀,跟伽瑪刀這种放療技術也不一樣,這些刀其實都屬於消融治療。那什麼是消融治療?什麼時候適合消融治療呢?消融治療副作用大嗎?這次我們就來聊聊消融治療。

什麼是消融治療?

消融治療是一種微創的局部治療技術,具有創傷少,可重複治療以及可同時進行活檢取樣的特點。消融治療一般是在CT、MRI或B超的引導下,將一根特製的細針穿過皮膚,穿入腫瘤,通過這根針對腫瘤進行加熱或冷凍或電擊,甚至還有注入無水酒精的方式進行破壞。

對於直徑小於3 cm的小腫瘤,消融治療可以完全破壞腫瘤而基本不損傷周圍組織,效果就好像用手術刀切割一樣,所以各種消融治療方式又被稱為各種刀。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知道消融治療主要是通過物理或化學的方式破壞腫瘤,它不是放療,不會有輻射,也不會有放射性損傷。

有哪些消融方式?

消融方式主要有化學消融和物理消融,化學消融是通過一定濃度的化學製劑使腫瘤細胞蛋白快速凝固,常用的是無水酒精,不過肺癌很少採用化學消融。

物理消融包括射頻消融(RFA,射頻刀),微波消融(MWA,微波刀),冷凍消融(氬氦刀),雷射燒蝕(雷射刀),高強度聚焦超聲(HIFU,海扶刀)和不可逆電穿孔(納米刀)。其中射頻消融、微波消融和冷凍消融是肺癌治療最常用的三種消融方式

肺癌消融三把刀怎麼選?

肺癌治療常用的三種消融方式中射頻消融(射頻刀)和微波消融(微波刀)都是通過將腫瘤加熱到120°C左右來破壞腫瘤,而冷凍消融(氬氦刀)則是冰火兩重天,先用高壓氬將腫瘤冷卻至-140°C,然後用氦氣將其從-140°C迅速加熱至+ 20°C至+ 40°C,腫瘤細胞在快速凍結和解凍過程中崩解。

三種消融技術均能用於肺部腫瘤的局部治療,但各有特點,在臨床實踐中要合理選擇消融方式,以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

對於直徑≤3 cm的腫瘤,三種消融方式均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其中射頻消融最為成熟,證據比較充分,早在2007年射頻消融已經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用於肺癌治療。自2009年以來,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非小細胞肺癌指南和中國原發性肺癌的診斷和治療(2015年版)均推薦射頻消融治療不能耐受手術切除的早期肺癌患者。

對於直徑>3cm,尤其是>5 cm的腫瘤,微波消融具有消融時間短、消融範圍廣的優勢,而且更適合治療鄰近大血管的腫瘤。但微波消融相對較新,證據和經驗尚少,與射頻消融相比,微波消融的溫度更高可能會增加肺泡持續漏氣和支氣管胸膜瘺的風險

冷凍消融較少引起局部疼痛而且消融精度高,特別適用於腫瘤距離胸膜≤1 cm或有骨轉移引起骨質破壞的腫瘤患者,冷凍消融形成的「冰球」邊界清晰,易於監測,可應用於鄰近危險臟器的肺部腫瘤。但冷凍消融在治療過程中消耗患者血小板,對於凝血功能差的患者,應避免使用冷凍消融

肺癌哪些情況下可以進行消融治療?

原發性周圍型肺癌

患者因心肺功能差或高齡不能耐受手術切除;

拒絕行手術切除;

其它局部治療(如手術或放療後)復發後的單發病灶。腫瘤最大徑≤3 cm,且無其他部位的轉移。


姑息性消融

治療的目的在於最大限度減輕腫瘤負荷、緩解腫瘤引起的症狀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適應症可以適當放寬。如腫瘤最大徑>5 cm,可以進行多針、多點或多次治療,或與其他治療方法聯合應用。如腫瘤侵犯肋骨或胸椎椎體引起的難治性疼痛,對腫瘤局部骨侵犯處進行消融,即可達到止痛效果。


聯合手術治療

腫瘤消融術也可結合外科手術應用於開胸或電視胸腔鏡手術中,如:

肺部腫瘤鄰近致命的結構如大血管、肺門或心臟;

在開胸後發現肺部腫瘤不能夠切除的情況;

肺部多發性結節,在切除主病灶後,其他病灶可以考慮消融治療。


聯合放療

消融聯合放療可改善對腫瘤的局部控制,延長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同時不良反應無明顯增加。


聯合內科治療

對於寡轉移,即轉移腫瘤較少,一般不超過5個的患者,內科治療,如化療、靶向治療或免疫治療聯合消融治療有可能延緩患者疾病進展和延長患者總生存時間。


哪些情況不能消融治療?

1、合併嚴重肺部感染且沒有控制者;

2、凝血功能障礙者;

3、消融腫瘤同側惡性胸腔積液(胸水)沒有很好控制者;

4、全身情況極差者;

5、食管、胃及腸道等空腔臟器的腫瘤不適合使用消融治療。


肺癌消融治療有哪些不良反應?

1、疼痛: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可根據疼痛程度給與鎮痛劑和鎮靜劑。

2、消融後綜合徵:是由於壞死物質的吸收和炎性因子的釋放引起,表現為低熱、乏力、全身不適、噁心、嘔吐等,一般持續3 -5 天,對症處理即可。

3、氣胸:肺部腫瘤消融後最常見的併發症,發生率為10%-60%。氣胸是指氣體進入胸膜腔,造成積氣狀態,常表現為胸悶、胸痛、呼吸困難,還有刺激性咳嗽。大多數氣胸病例可以很容易地治療或具有自限性,即可自愈。在3.5%–40%的氣胸病例中,需要放置胸管引流。

4、胸腔積液:一般為少量胸腔積液,症狀不明顯,通常可以保守治療。對於1%–7%的胸腔積液病例,需要放置胸管引流。

5、出血:發生率在3%-8%,大咯血的發生率極低,多具有自限性,可持續3 -5 天,一般保守治療即可。

6、胸膜反應:消融過程中刺激了支配壁層胸膜的迷走神經,可使心率減慢、甚至心跳停止。可適當應用阿托品、鎮靜劑等藥物。

7、感染:消融引起的肺部感染髮生率為1%–6%。預防性抗生素可以在消融前30–60分鐘使用,並在24小時內再次使用,對於70歲以上的患者或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控制不佳,腫瘤> 4 cm以及免疫力低下患者可以延長至48–72 h。如果手術後5天內體溫仍高於38.5°C,則應懷疑存在肺部感染。應根據痰液,血液或膿液培養結果調整抗生素。


消融後病灶增大是進展了嗎?

有些患者消融後CT檢查發現病灶增大了,非常害怕是腫瘤進展了。先不用慌,其實消融後強化CT掃描顯示的變化有特別的規律,通常是消融後1個月-3個月內病灶增大,3個月後病灶保持穩定或逐漸縮小

由於消融後病灶變化的特殊性,患者要注意定期複查,消融前3個月,每個月複查一次胸部增強CT。以後每3個月複查胸部增強CT或PET-CT和腫瘤標誌物。主要觀察局部病灶是否完全消融、肺內有無新發病灶及肺外轉移等。


消融治療優勢獨特,發展潛力大

消融治療具有創傷少,可重複治療以及可同時進行活檢取樣的特點,這在肺癌越來越成為一種慢性病的趨勢下有獨特的優勢,不過在目前臨床實踐中,消融治療相比手術、放療這些局部治療手段的病例數依然較少,尤其是與內科聯合治療仍需要更多研究驗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OOmfXAB3uTiws8KGZo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