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2期文化產業評論
在萬聖節前的最後一個周末,上海的年輕人們紛紛提前過起了節。上周末,在上海的街頭,你可以看到「向太」和「安陵容」齊飛、「那英」與「王菲」共舞,除此之外,不僅有穿著紅色空姐制服的「關曉彤」傾情表演代表曲目《你XX》、扎著歪馬尾、留著斜劉海的「楚雨蕁」……這樣和諧、熱鬧、歡樂的場景,毫無疑問地在網際網路上引發了關注,光是微博熱搜就至少上了十次,在其他社交平台上也是刷屏的存在。熱衷於過萬聖節,並非是因為崇洋媚外,相反,很多人認為,這是我們對外來節日的一次本土化改造。更多意義上,這只是年輕人在找個由頭來釋放壓力、追求簡單的快樂。
作者| 小遙
編審 | 時光
編輯 | 半島
來源 | 略大參考
「萬梗節」
萬聖節快要到了,這個有著裝扮傳統的節日對年輕人來說有著天然的吸引力。
在萬聖節前的最後一個周末,上海的年(she)輕(chu)人們紛紛提前過起了節。
上周末,在上海的街頭,你可以看到「向太」和「安陵容」齊飛、「那英」與「王菲」共舞,除此之外,不僅有穿著紅色空姐制服的「關曉彤」傾情表演代表曲目《你XX》、扎著歪馬尾、留著斜劉海的「楚雨蕁」復刻名場面「第一,我不是拽,我是憤怒;第二,我不叫喂,我叫楚雨蕁」以及前段時間引發巨大爭議的在瘋馬秀表演的「Lisa」,還有拿著「學醫救不了中國人」牌子的「魯迅」和穿著印了經典台詞「哪裡貴了」的衛衣、手拿眉筆的「李佳琦」,甚至面色蒼白的乙方和寫著「我在公司很想死」的路牌也有人來cosplay。
可以說,只有你想不到的角色,沒有上海年輕人扮不到的角色。
微博上一個詞條概括得很準確:#上海萬聖節 百變大咖秀#。更有網友辣評,上海一個萬聖節cos能收到全明星律師函。
另一邊,交警不僅為他們指揮交通、維護秩序,還會笑著說:「我不是cosplay啊」。
這樣和諧、熱鬧、歡樂的場景,毫無疑問地在網際網路上引發了關注,光是微博熱搜就至少上了十次,在其他社交平台上也是刷屏的存在。
有人說,這哪是萬聖節,這分明是萬梗節;有人說,這個世界逐漸變成了我喜歡的瘋癲的樣子。更多的網友則是表示喜歡這種氛圍,自己也想去上海參加這麼快樂的活動,甚至有人立刻找上了搭子約定出發。
被這樣快樂、輕鬆的氛圍感染後,大家接連稱讚上海「不愧是大都市」,如此包容開放,還自由、洋氣。有人說:「這次真的是幾乎沒有人噴的一次上海的活動了,好評如潮」,還有很多人在記錄上海萬聖節的視頻下評論「這次我承認上海的鬆弛感了」。
上海的風評一夜之間被這群上海年輕人以一己之力扭轉了。
輿論場中的上海,一直有AB兩面。一面是海派洋氣,一面是過於高昂的物價、以及被刻意營造的高級感和鬆弛感,甚至有人創造出「滬幣」和「滬簽」的說法。
但萬聖節的上海,收穫的只有羨慕。
有人正在成為贏家。比如被人討論最多的是乘坐旱船現身的安陵容。他(扮演者是男性)一出場,圍觀群眾便自覺地唱起了《採蓮曲》。安陵容「正主」——扮演者陶昕然也專門為此發了一條微博:「沒想到安陵容也能過萬聖節,請問旁邊的是寶娟嗎?」
在上海萬聖節的相關內容中,男版「安陵容」是這些「coser」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人們對他的評價與「向太」不分高下。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出圈。去年他裝扮的也是這一角色,只不過去年是腳踩滑冰鞋的冰嬉版本,依然受到了路人極大的歡迎,並迅速在網際網路出圈。網友的評價是,安陵容年年都是mvp。
在他經營的小紅書帳號,除了兩條攝影相關的內容之外,只有安陵容裝扮的相關內容比較熱門,更多的時候,他發布的妝容和攝影相關內容點贊量不超過3位數。
可見安陵容這個角色在人們心中的分量之重。
有人看到「安陵容」如此受歡迎後特地發小紅書問:「為什麼安陵容這個角色反而越來越火了?」最高贊是這樣說的:「家裡的頂樑柱,社會的爛抹布」,也有人認真回答:「她像個活人。現在的主角都越來越偉光正了,不能有一點瑕疵。小鳥雖然不是領銜主演,但她人設飽滿又真實,而且她背後有千千萬萬被吸干血從來沒為自己好好活過一天的姐姐妹妹們...」
當然,安陵容裝扮的出圈可能單純是因為圍觀群眾覺得新奇好玩,但《甄嬛傳》的梗一定是人們過萬聖節所不能落下的。就比如在「安陵容」之外,「甄嬛」、「皇上」、「皇后」、「祺貴人」和「凈白」也出現在上海街頭,展現「臣妾要告發熹貴妃私通」的名場面。
不放過任何一個整活兒的機會
在這之前,上一次在公共場合出現一群身著「奇裝異服」以逗大家一樂的人,還是各地舉辦的馬拉松比賽。
今年年初,就有大學生cosplay四大才子跑馬拉松;此後國內各大城市舉辦的馬拉松賽事,更是讓人直呼「不知道的還以為是開漫展了」:8月末舉辦的哈爾濱馬拉松,「孫悟空」「哪吒」「財神爺」一眾中華經典人物閃亮登場,「阿凡達」「小丑」也混在隊伍之中,還有人穿著「東北特色」的花肚兜,給了外地人除了流水席之外的又一次震撼。
而被稱作「中國的佛羅里達州」的天津,10月中旬舉辦的馬拉松比賽也是「百花齊放」——「皇上」「關羽」「蜘蛛俠」「鳴人」和「盤頭大姨」齊聚一堂,網友辣評:「天津人馬拉松比賽策略:笑暈對手」。
前不久舉辦的濟南馬拉松比賽,參賽選手們延續這一「傳統」,將這一「整活兒」風格發揚到底,穿上「騎」恐龍、「騎」驢的服裝道具,成為賽場上一道閃亮的風景線。
馬拉松賽場,儼然已經成為了選手們盡情放飛自我的舞台。
同樣在10月中旬,沛縣的某家幼兒園為園裡養的兩隻小兔子舉辦了一場儀式感滿滿的「婚禮」。舉辦「婚禮」的當天,園方不僅在門口立起了充氣拱門、拉起了橫幅,還準備了結婚證和陪嫁。除此之外,這場婚禮還嚴格遵循習俗,接親、現場奏樂、賓客隨禮、發喜糖、吃席,該有的各個環節樣樣不落。
當一位家長在短視頻平台發布了相關視頻,並告訴大家自己的兒子晚上要吃了大席才能回家之後,網友們開始了熱烈的討論。大家大多認為,這是一場大型過家家,並配合地表示「貴州隨一車葡萄乾,記新疆帳上」「那後面還得不停地辦滿月酒,一月一窩」。一個高贊評論說:就是這種時候讓她覺得,這個世界真有趣啊。
也有人提到了前段時間重慶某家幼兒園舉辦的「髮型自由日」:從老師到小朋友,每個人都頂著精心設計而又「笑果」十足的髮型,尤其是四個小男孩頂著顏色各異的「殺馬特」造型假髮站在一起,漫不經心的樣子讓人忍俊不禁。
在網際網路上,經常能看到國外的學校舉辦這種活動,每當這時,就會有很多人表示羨慕他們的自由、快樂氛圍。
顯然,短視頻的流行讓更多人知道了這樣的活動,也讓這樣的風尚被更多人效仿。
於是,在很多中學運動會開幕式或文藝表演上,學生們表演的很少再是那些枯燥無聊的做操、合唱、詩朗誦,而是更有新意也更有活力的流行舞蹈和包含抖音熱點梗的節目,比如晉城一中前段時間舉辦的運動會開幕式上,四個男生一邊搭肩一邊入場,搭配著抖音熱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晉城話說給晉城人」的背景音樂,引發全場爆笑。
年輕人們沒有放過任何一個整活兒的機會,在他們眼中,生活處處是舞台。
快樂是核心要義
熱衷於過萬聖節,並非是因為崇洋媚外,相反,很多人認為,這是我們對外來節日的一次本土化改造,畢竟我們沒有「不給錢就搗亂」,也漸漸背離了裝扮成鬼的西方傳統,大多數人cos的是本土的角色,用的也是中國人熟知的梗。
更多意義上,這只是年輕人在找個由頭來釋放壓力、追求簡單的快樂。
至於為什麼是萬聖節,大概是因為萬聖節是一個不需要花太多錢就可以快樂一把的節日,沒有緬懷、紀念、反思這類沉重深刻的意義,唯一的目的就是快樂。
就像每年的情人節,單身的人也會通過去垃圾桶撿花和禮物的方式參與進去一樣,即使不付出太多成本也能體會到節日的氛圍。
他們這樣做,為的大概就是像一位網友評論的那樣:「沉悶的生活好像突然就鮮活起來了!」
年輕人越來越能夠通過自己的創意,花很少的成本,把生活過得有趣一些,也終於不再做每件事都執著於意義,越來越放得開,哪怕是成為別人口中的「顯眼包」。
近兩年逐漸流行最終成為常態的「發瘋文學」,便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發瘋,指通過大段邏輯並不十分合理但情緒非常激烈的文字,模擬情緒失控時人的發言以表達自己的感受,用一種不那麼體面,甚至是儘量體現出自己精神狀態並不正常的方式,將內心的壓力和情緒通通發泄出來。發瘋時,你再也不用顧及自己的臉面,畢竟「人活著哪有不瘋的?硬撐罷了!」
而中國人從小養成的追求意義感的慣性思維,也在被一點一點地打破。
在「好學生心態」豆瓣小組中,經常會有人會發帖說自己因為純粹的玩樂而有負罪感或者感到焦慮,認為自己做了沒有意義的事,浪費了時間。很多人在回覆中表示自己也是這樣的人,有人這樣安慰、開導他們:「人生本來就沒有什麼意義,唯一的意義就是不留遺憾地快樂」。
同樣,在很多個探討人生意義的帖子下都能看到一個論調,仿佛已經成為大部分年輕人的共識,那就是「人生是沒有意義的,人生的意義是由自己賦予的」。
近些年,一個梗圖在網際網路上廣為流行,圖上一隻海鷗問另一隻海鷗:「我們該飛向何方?」,另一隻海鷗說:「我打算待會去碼頭整點薯條」,「你誤會我了夥計,我說的是咱們這一輩子的終極目標。歸根結底,活著是為了什麼」「為了待會去碼頭整點薯條」。
這句荒誕、無厘頭的「去碼頭整點薯條」成了許多年輕人的人生信條——活著不為多麼遠大、有意義的理想與目標,只為了眼前簡單的快樂。
當世俗意義上的成功難以取得時,能夠讓自己快樂地度過一天也是人生的意義。
就像周杰倫在《稻香》里唱的那樣:「笑一個吧,功成名就不是目的,讓自己快樂快樂這才叫做意義」。
加入私密社區
主題閱讀
公園躲貓貓,年輕人有了自己的相親局
中藥版酸梅湯異軍突起,年輕人瘋狂入坑中式茶飲
蓋章式旅遊火了,現在的年輕人在玩一種很新的旅行
推薦收聽
褪去網紅濾鏡的民宿管家,到底要管什麼?
「1+10+30+N」:獨家復盤國家智慧旅遊建設工程「大棋局」
「文創燈光第一村」安吉蔓塘里,憑什麼?
從愛情神話淪落到「性緣腦」,觀眾還吃不吃甜寵這一套?
獨家解讀!全國70個虛擬現實先鋒應用案例背後暗藏玄機!
最會演戲的水鄉!烏鎮文旅的千層套路
行業窗口與頂尖新媒體【文化產業評論】已維近4000期(持續10年有餘,跨越近4000天),推送文化、旅遊、體育領域專業優質文章8000多篇。【文化產業評論】始終秉承權威、專業、準確、及時、實用的特點,聚焦文化、旅遊、體育等行業前沿動態、發展思考,直面新時代行業發展重大問題,融匯行業內外精英的觀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國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公務員、企事業單位負責人、精英從業者的高度關注與大力支持,亦架設起溝通各方的暢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文化和旅遊部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電影局、國家新聞出版署、國家文物局、國家體育總局等有關部門,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國各文化、旅遊、體育企業的重要助手。歡迎訂閱關注!
交流/諮詢/合作
請加主編微信號:7759813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加入「文化產業評論」,這裡,是你的舞台~
喜歡這篇嗎?分享、點贊、在看,都安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