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茶葉的故鄉,擁有悠久的飲茶歷史。在外國人看來,茶葉是與瓷器、絲綢相比肩的文化符號。事實上,茶葉不僅在中國流行,在其他國家也大放異彩。1610年,中國的茶葉經由荷蘭的商人第一次傳入歐洲,然後開始迅速風靡起來,特別是英國,無論男女老少,飲茶,品茶等跟茶有關的活動成為當時英國民眾必備的生活習慣。
然而,與過去截然相反的是,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雖然中國依舊是個茶葉生產大國,飲茶的文化依然非常興盛,但是在國外市場,尤其是原來全民飲茶的歐洲,竟見不到一個中國的茶葉品牌。這幾百年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中國的茶葉出問題了麼?
因為茶葉,英國發動了鴉片戰爭
十九世紀的英國,為茶葉而瘋狂。在鴉片戰爭以前,全世界大約九成的茶葉來自中國。飲茶文化在英國流傳開來之後,造成其國內白銀的大量外流。英國的氣候並不適合茶葉的生長,但英國的人民卻對茶葉非常喜愛,那怎麼辦呢?只能用真金白銀來換。
當時的中英貿易中,茶葉的占比高達百分之80以上。而當時的中國老百姓,卻對所謂的「洋貨」並不感興趣。因此,中英之間的貿易順差非常巨大。
為了扭轉不利的態勢,英國想出了一個損招,用來糾正不利的貿易順差。那就是把鴉片出口到中國。
當時的英國已經將整個印度收入麾下。南亞次大陸溫熱潮濕的氣候和肥沃的土地非常適合鴉片的種植。於是,英國背靠印度出產的巨量鴉片,並源源不斷的運往中國,賣給中國人吸食,不僅在貿易上賺走了巨額的白銀,還從精神上徹底打垮了中國人。
後來,就是中國歷史上的虎門銷煙。這個事件徹底激怒了英國人,隨後便是鴉片戰爭。英國人用大炮打開了中國人的貿易大門。
為了不讓白銀流走,清國竟然將鴉片自產自銷
1840年,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被迫簽署了《南京條約》。不但賠付了大洋的白銀,還得無條件購買所有從印度運來的鴉片。
然而,鴉片戰爭的失敗並沒有驚醒中國人,當時的中國對鴉片仍有一種特殊的需求性。人生病了,就吸點鴉片,如果治好了,那就是鴉片的功勞,如果死了,那就是壽命已盡,還能沒有痛苦的早登極樂,在當時中國的市場上,鴉片依舊是一種搶手貨。
禁煙不成,還賠了大量的銀子,不但成了英國商品的傾銷地,老百姓也無動於衷。鴉片依舊是該吸就吸,仿佛什麼都沒有發生。
此情此景,令當時的道光皇帝心急如焚。這時,朝堂上一位叫許乃濟的大臣站了出來,給皇帝出了個主意:反正鴉片在中國仍舊流行,不如自己種,實現鴉片的自給自足,這樣不就既解決了鴉片外流,還能增加政府的稅收收入,兩全其美
道光皇帝一聽,喜上眉梢。一拍腦門,立即下令各省官員,積極種植鴉片。最適合鴉片生長的雲南、四川二省,成了盛產鴉片的大省。
原本喝茶的中國人,卻拋棄了種茶
中國自古地大物博,具有適合鴉片種植的氣候,加上中國廣袤的市場之下,中國的鴉片產業迅速增長,成為當時主要的經濟作物,給政府帶來了巨量的稅收。
由於鴉片產生的巨大經濟效益,許乃濟成了當時的年度人物,官運亨通。反倒是禁煙的林則徐,因為鴉片戰爭失利,被發配到了新疆。
在生長的條件上,鴉片和茶葉所需要的條件基本相同。既然鴉片和茶葉一樣賺錢,而且還能防止白銀外流,乾脆把茶樹全部剷除,改種罌粟算了,開花時能供人觀賞,結果時製成鴉片,完美的經濟作物。
在清政府的大力推廣下,當時的中華大地上長滿了美麗的罌粟花,政府和各大地主憑著鴉片賺的盆滿缽滿。更重要的是,本土的鴉片憑藉低廉的成本成功擊敗了外國的傾銷,其價格更是跌入谷底。
英國並沒有任由自己的貿易順差地位逐漸的被拉低。眼看著鴉片已經不能在中國創造巨大的利益,便又把目光轉向了茶葉。1839年到1860年之間,英國人福瓊四次來華,運走了2000株茶苗,1.7萬顆發芽的茶樹種子,還帶了8名制茶的專家到印度的加爾各答,直接催生了印度的制茶產業。
這一百年間,中國人痛心疾首,但卻無能為力。十九世紀兩大利潤最高的作物,茶葉和鴉片,在中國和印度的土地翻了一個轉。
於是,中國的茶葉在全球市場的競爭中漸漸敗下陣來,經過幾十年的時間,印度已經成為全球主要的制茶基地,其產品遠銷歐美各國。
結語
時至今日,中國的茶葉在全球茶葉市場的占比,不超過百分之一。英國僅僅一個立頓品牌就占了百分之八十,而我們老祖宗發明的茶葉,真正的利益,卻被外國人拿走了,就為了吸食鴉片。
中國茶葉市場在全球市場上失利的原因,還是自食其果。本以為能自產自銷,保住自己國家的白銀,卻不知弄巧成拙,將偌大的茶葉市場拱手相讓。暴利的鴉片只是肥了皇帝和政府的口袋,廣大的底層人民,依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人民遭受著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摧殘,東亞病夫的形象,直接烙在了每個中國人的臉上,成為了中國近代史上的恥辱。
當一個國家的人們,憑藉著鴉片來維持自己的精神世界時,那這個國家就無可救藥了。後來的中國,淪為了外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任由外國人侮辱,卻無能力。吃一塹,更要長一智。中國人必須銘記這段歷史的教訓,防止在同一個地方摔倒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