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千億資產無償交給國家,自己無車無房,葬禮李嘉誠親自為其扶靈

2022-03-12     生活幸福

原標題:他千億資產無償交給國家,自己無車無房,葬禮李嘉誠親自為其扶靈

《少年行》有言:「萬夫來由勇,生雄挾此風。」

在中國的發展進程中,我國曾經出現過很多優秀的商人,他們用自己的努力,成功推動了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雖然說在很多人看來,商人就是狡詐陰險的存在,但實際上,通過了解很多富商的故事,我們就會發現,他們雖然非常富有,卻仍然有著一顆愛國之心。

曾經,在中國出現過這樣一位富商,他將自己的千億資產無償交給祖國,沒給自己留下一間房子和一輛車,在這位富商的葬禮上,李嘉誠甚至也親自為他扶靈。那麼,這位富商究竟何許人也?他又為何會做出如此舉動呢?

這位特殊的富商就是莊世平,他出生於一個知識氛圍濃厚的家庭中,在莊世平小的時候,他就已經得到了較為系統的培養。在這樣優良的教育背景之下,莊世平也形成了一種堅韌的性格。而在後來求學的過程中,在先進思想的影響之下,他也決心投身於對我國的救亡運動中去。在上世紀初期,我國正處於混亂的戰爭年代中,而很多年輕人在時代的感召之下也紛紛參與到了保衛祖國的隊伍中去,而莊世平也不例外。在整個抗日戰爭年間,他都始終奔走在我的邊境地區,將國外華僑支援國內的物資源源不斷地運運送到祖國內陸中去,可以說,雖然莊世平並不是奮戰在一線戰場之上的戰士,但是,他對於我國的抗戰勝利而言,仍然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的。

作為一位白手起家的商人,莊世平在全國解放前夕,就已經參與到了南方商業銀行的創辦過程中,可以說,在莊世平金融創業的生涯里,他也憑藉著自己過人的膽識而收穫了巨大的成功。

在上世紀的香港社會中,莊世平先是在1949年時創辦了南洋商業銀行,又在1950年時來到了澳門地區,並創辦了澳門南通銀行。可以說,對於整個港澳地區會的經濟發展體系而言,莊世平在其中起到的貢獻也是非常大的。在那個時候,當南洋商業銀行正式開業時,莊世平也用自己的切身行動,向大家證明了他是中國人,南洋商業銀行也是不折不扣的中方企業。而在莊世平的帶動之下,兩岸之間的經濟往來也變得更加頻繁了。而在莊世平的努力之下,香港地區也升起了終於升起了一面屬於新中國的國旗。

隨著南洋商業銀行的不斷擴張與發展,在上世紀70年代時,南洋商業銀行也成為了香港銀行系統中的佼佼者與領軍企業。在1959年時,基於莊世平在經濟領域做出內的巨大貢獻,因此,他也被任命為了全國人大代表,與此同時,他也成為了全國人大中華僑委員會的成員。在政治發展的領域內,莊世平也是貢獻出了自己的力量的。作為一位對金融行業有著獨到見解的商人,在新中國的經濟發展事業當中,莊世平所提出的許多觀點都得到了國家的認同。可以說,莊世平的出現成為了我國兩岸之間經濟往來的一大橋樑。

雖然說莊世平始終都是在香港地區發展的,但是,對於祖國大陸,他仍然有著十分深厚的感情。在1979年時,莊世平就為廣東省政府提供了大量世界經濟特區的相關資料,而在這樣詳實的資料的幫助之下,深圳特區也成功地建立了起來。此時,為了支持深圳地區的經濟發展建設,南洋商業銀行就成為了駐紮在深圳城區內的第一個港資銀行。可以說,基於他的貢獻,深圳在發展初期也得到了很大的資金支持。因此,在1998年時,莊世平就被授予了深圳市的榮譽市民稱號。

由於莊世平對於香港經濟以及大陸經濟都有著充分的了解,因此,在兩岸往來的過程中,莊世平也是發揮出了重要的作用的。雖然說莊世平是從白手起家的,但是在有了一定的成績之後,莊世平也並沒有將這巨額的財富放在心上。在莊世平的日常生活中,他終保持著十分儉樸的態度,不論是對待子女,還是對待家人,他都是非常節儉的。可以說,在莊世平的一生中,他並沒有用自己的財富為自己謀取任何的好處,無論是房還是房子還是車子,莊世平都是毫不在意的。與很多生活奢侈的富豪相比,無房無車的莊世平顯然已經成為了一種異類。

在2007年時,莊世平因病在香港離世,而在莊世平去世之後,他也將自己家中市值近兩千億的銀行無償的交給國家管理。當時,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商人,李嘉誠也親自來到了莊世平的葬禮上,並為他扶靈送別。可以說,莊世平是一個成功的商人,但與此同時,他也是一個愛國主義鬥士。在莊世平的影響之下,很多商人都開始用自己的力量為國家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結語

通過了解莊世平一生中的經歷我們會發現,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商人都是狡詐、陰險的存在,對於莊世平來說,經商和愛國是並不衝突的,而他也用自己的切身行動向大家證明了,就算是商人也一樣能夠為了國家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雖然莊世平的一生都是十分低調、簡樸的,但是,在他的努力之下,很多人卻因此而改變了生活,可以說,如果沒有莊世平的存在,那麼我國的深圳經濟特區也不會順利建成,而香港地區也很難順利回歸。

在日後的發展過程中,我們也應該將莊世平這種心繫祖國的精神繼續傳承下去,這樣一來,我們國家的發展才能夠得到穩步前進。

參考資料

《當代人物專題》

《少年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2ad1be992e8a993e0aa362a3285260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