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道尋源使,從此天路回。」2013年,我國啟動「一帶一路」經濟帶的建設,依託古代絲綢之路,重新發展亞歐經濟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全人類共同發展。
古代絲綢之路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是世上重要的經濟帶之一。漢武帝時期,匈奴不斷向周邊擴張,不止與接壤的小國家爆發戰爭,也擾得大漢邊境不得安寧。於是,漢武帝決定給匈奴一些教訓,當時匈奴人來中原投降,漢武帝從投降的堂邑父口中得到消息:西域有一個月氏(讀音為知)國,他們與匈奴不合,常年征戰。
匈奴曾擊敗月氏主力,殺掉他們的首領,將月氏首領的頭顱做成酒杯。月氏被打得落花流水,不得不向西遷移,以求在西域地帶找到立足之地。也就是說,匈奴和月氏之間,有難以解開的世仇。無奈月氏力量渺小,復仇的計劃難以實施。
這個消息讓漢武帝陷入沉思。月氏在匈奴的另一側,又和匈奴有仇,話說敵人的敵人就是自己的朋友,如果拉攏月氏與漢朝一起夾擊匈奴,那麼攻打匈奴必定更加順利。並且,月氏占據重要地理位置,能切斷匈奴的補給,如果在攻打匈奴時能得到月氏的幫助,那麼無異於如虎添翼。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想要和月氏結盟,很現實的問題是怎麼走過去。大漢與月氏之間隔著匈奴,要想聯繫到月氏,就得穿越匈奴的地盤。這樣高難度的任務,讓朝中大臣都沉默了,因為,前途毫不明朗,誰也不願意去冒這個送命的險。正在漢武帝一籌莫展之際,張騫挺身而出,請命前往月氏。
接下來就是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他帶著100多名勇士和堂邑父作為嚮導,踏上尋找月氏的道路。不過,他們的第一次出行很不順利,剛到匈奴,就被匈奴人察覺蹤跡。當時雖做了偽裝,但因為語言不通,舉止也與當地人不同,所以引起懷疑,被帶到匈奴王庭。
在匈奴王的拷問之下,他們不敢說出想與月氏聯合的計劃,而只是說想與月氏互通使節。單單這個說辭,就讓匈奴王柏然大怒,反問張騫道:「如果我想與南越通使,你們漢人也會答應嗎?」
幸運的是,當時匈奴和大漢並沒有完全撕破臉,張騫作為大漢的使臣,匈奴王不能激化國際矛盾,沒有傷他們性命,只將他們放逐到草原深處,還給張騫找了個本地老婆,想要對張騫有所牽制。張騫對漢朝的忠心不變,但他也知道,現在不能硬碰硬,只能安分守己,韜光養晦,以便讓匈奴人放鬆警惕,獲得逃跑的機會。
過了幾年,匈奴終於放鬆警惕,張騫帶著老婆孩子和堂邑父才得以出逃。張騫還是沒有放棄去往月氏的使命,一路狼狽的往月氏而去,走了好幾個月才終於走出匈奴的地盤,到達大宛國。在大宛,張騫一行人受到禮遇,並在大宛勇士的護送下抵達月氏。
月氏當政的王后真爾朵接見張騫,卻表明月氏如今安貧樂道,百姓無心再起爭端,不願再提復仇。並且現在的月氏離匈奴很遠,不願意再與匈奴對抗,一句話,就是不願意和大漢一起打匈奴。張騫當然不甘心放棄,他花費十多年的時間,終於走到月氏,哪能憑几句話就被糊弄過去?
於是,他留在月氏,多次求見王后,王后每次卻都將攻打匈奴的事情繞了過去。這樣過了一年多,張騫終於心灰意冷,只得帶著人離開月氏。在經過匈奴的時候,居然又被扣押,幸運的是,這次因為匈奴內部發生矛盾,自顧不暇,讓張騫等人得以逃脫,回到故土。
這時候,離張騫出使西域已經過了13年。漢武帝對張騫的所見所聞十分感興趣,張騫用大量時間給大漢天子彙報一路上的所聞所見與風土民情,因為勞苦功高,張騫被封為太中大夫。後來張騫又一次出使西域,帶著浩浩蕩蕩的人馬往西域而去。目的不是與月氏結盟,而是宣揚大漢王朝的國威,在西域之外的廣袤地區,還有35個國家。
而在這一次出使西域的過程中,張騫為大漢尋到另外的盟友——烏孫,他們很願意與大漢一起出兵攻打匈奴。張騫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冒險家與外交家,他為漢朝與西域、中亞甚至更遠的地方,開闢了一條無人走過的道路,也為之後的2000年,打通一條繁榮的貿易之路,促進中西方文明的交流與融合。
參考資料:
《大月氏:尋找中亞謎一樣的民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123c8fd87b94ec68c04c3aa11fd1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