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雞毛房」?這是現代早已消失的一個名詞,但在清朝,它是乞丐們隆冬時節的救命之所。清代詩人蔣士銓曾寫過一首《雞毛房》詩:「黃昏萬語乞三錢,雞毛房中買一眠。牛宮豕柵略相似,禾稈黍秸誰與致。」即無家可歸的乞丐們花一文錢,就可以在雞毛房中安頓一夜,以此來熬過漫長的寒冬。
乞丐這種職業自古就有,他們身處社會的最底層,常常形成「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慘狀。一直以來乞丐問題都是各朝歷代不可避免的,乞丐多了還可能造成犯罪率的攀升,在這種情況下,清朝對於乞丐實行制度化管理,不僅將乞丐編入地方保甲組織,還為其打造丐戶牌冊。
「雞毛房」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展起來的,一開始屬於棲流所的一種,專門救濟乞丐貧民。最初雞毛房還會配備溫暖的棉被,但隨後人們就發現乞丐或貧民們會將被子拿去變賣,或者自己做成禦寒的冬衣,給救濟組織帶來了很多困難和麻煩。
但也不可能不放置被子,那和不救濟也沒什麼區別了。於是後來慈善機構的負責人想出了一個主意,就是在地面鋪滿厚厚的雞毛,並用滑輪將一床足以將整個房間蓋住的巨大絨被吊在天花板上,形成一個帳篷似的頂棚,晚上等關門睡覺時再放下來。
這個辦法的效果立竿見影,被子偷不走,乞丐們半夜也不會著涼。清末法國傳教士古伯察曾經專門考察過這種雞毛房,並在他的傳記《中華帝國紀行》中做了描述:「入夜,在這個羽毛的海洋里,人人可以盡興地經營與享用自己的安樂窩。」
在北方朔風凜冽的冬夜裡,小小的雞毛房給窮苦的乞丐們帶來了一絲溫暖,也帶來了生的希望。他們不必在橋洞中、小巷裡僅靠破舊的單衣蔽體,也不必擔心一睡就在寒冷中再也無法醒來,這種簡單又實用的救助場所,在清代不知救了多少乞丐的性命。
在古伯察的傳記中,還特別提到了雞毛房的收費問題,認為這「一文錢住一夜」的收費標準非常人性化。雖是給乞丐住的慈善事業,但雞毛房還是堅持收費,其原因有兩個。第一是為了幫助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如果完全免費,則有可能長期被一些本不需要雞毛房救急的人霸占,變成「先到先得」的場所而失去秩序性。
第二是告訴乞丐們,這裡不是你們的長留之所,即使迫於無奈需要短暫的救助,人也不可能一輩子活在他人救濟之中,最終還是需要靠自己雙手打拚,來尋求一個永久的安身之處。
做慈善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方方面面都要考慮到,最終才能真正地幫到需要幫助的人。好在自從國家富強起來後,真正無家可歸的人越來越少,雞毛房這種建築就漸漸退出了歷史舞台,這無疑是時代的進步。《大道之行也》中描繪的「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美好藍圖,相信終有一日會出現在我們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