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益之「子」

2020-07-13     家庭中醫藥雜誌

原標題:補益之「子」

「子」多為果實或種子,是植物繁衍的重要器官,含有豐富的營養,所以很多帶「子」字的中藥都具有補益甚至是「補精」的作用。

中藥中有很多藥名帶「子」,不過並不都是種子,而有很多以種子入藥的藥物由於炮製和外觀的緣故,名字與「子」無緣。下面我們一同來看看這些種子藥和名中有「子」的中藥到底有些什麼作用。

菟絲子

菟絲子是旋花科植物菟絲子的成熟種子,有補腎益精的功效,作用較為平和,略微偏補陽氣,所以是治療腎虛引起的腰痛、泄瀉、陽痿、遺精、尿頻、陰道乾澀、宮冷不孕、胎動不安、目暗不明的常用藥。單用本品研末蜜丸服,還能治療腎虛消渴。

沙苑子

沙苑子是豆科植物扁莖黃芪的成熟種子,味甘性溫。前面提到菟絲子略溫而不燥,能夠生精強腎,可治無子,又可安胎;而沙苑子似菟絲子平補肝腎但以收澀見長,偏治療腎虛引起的陽痿、遺精、早泄、遺尿、尿頻、白帶過多,亦有養肝明目之效。

枸杞子

提到滋補肝腎,怎麼能少了枸杞子!它是茄科植物寧夏枸杞的果實,味甘性平,能通過平補腎精肝血治療肝腎陰虛引起的種種衰老表現,如視力減退、內障目昏、頭暈目眩、腰膝酸軟、遺精滑泄、耳聾、牙齒鬆動、鬚髮早白、失眠多夢、潮熱盜汗、消渴。其保肝、降三高作用在現代研究也受到重視。

每日干嚼枸杞15~30克就有效果,可以說是養生的方便法門,不過嚼服的時間頗有講究,通常認為早上是補腎的最佳時機,服用枸杞還兼有叩齒的作用,可增強補腎的功效,不過民國時期的醫學大家張錫純則是在睡覺前嚼服枸杞子30克,來治療自己50歲後因肝腎不足引起的夜間煩熱,口乾咽燥。

女貞子

女貞子是木犀科女貞的成熟果實,除了像枸杞子一樣滋補肝腎,因其味甘苦性涼,還有一定的清熱作用。不過因其有效成分齊墩果酸不易溶於水,所以常做丸劑,如與墨旱蓮配伍的二至丸,用黃酒拌後蒸製可以增強滋補且避免苦寒滑腸。

韭菜子

我們平時吃的韭菜屬於百合科植物,它的種子是一味溫補肝腎、壯陽固精藥。在《本草綱目》中記載單用本品可治療腎陽虛衰,下元虛冷引起的陽痿不舉、遺精遺尿;《千金方》中以本品醋煮,焙乾,煉蜜為丸,治療腎陽不足、帶脈失約引起的白帶白淫。韭菜子還有補肝腎治療腰膝酸軟的作用。

葫蘆巴

作為種子的葫蘆巴也是溫腎助陽的中藥,是豆科植物葫蘆巴的種子,除了能治療陽痿滑泄、精冷囊濕之外,還能夠溫經止痛、散筋骨寒濕,治療寒疝腹痛、痛引睪丸、足膝冷痛。但韭菜子與葫蘆巴作為補陽藥,要注意辨別體質,陰虛火旺的患者忌服。

文章版權歸《家庭中醫藥》雜誌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摘錄。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編輯:桔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XWfXnMBd4Bm1__YcoI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