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程超寰
宋人謝逸《蝶戀花》詞:「豆蔻梢頭春色淺。新試紗衣,拂袖東風軟。」詞中所稱「豆蔻」,是一種姜科植物,也是一種重要的本草藥物。古今文獻對豆蔻的植物來源說法不一,殊多混淆。
草豆蔻與白豆蔻
據考,古本草中凡言豆蔻者,多指草豆蔻。及至近世,豆蔻之名多指白豆蔻。草豆蔻與白豆蔻雖然都是姜科植物,但同科不同屬。草豆蔻為山姜屬植物,白豆蔻為豆蔻屬植物。但是,白豆蔻自古進口,草豆蔻多系國產,歷代本草對這一點均記載無誤。
豆蔻之名始見於魏晉《名醫別錄》,列為上品。宋《開寶本草》曰:「此草豆蔻也。」「蔻」,從「艹」、從「寇」。在古漢語中,「寇」字有「東西很多」的含義。《方言》卷一:「凡物盛多謂之寇。」郭璞注曰:「今江東有小鳧,其多無數,俗謂之寇鳧。」豆蔻去除外殼後為類球形的種子團,中間有黃白色的隔膜,將種子團分成 3 瓣,每瓣有種子多數,粘連緊密。豆蔻之名,「蔻」是種子很多的意思;「豆」者,謂其果實之形像豆粒。
至唐代,白豆蔻自海外引進。《酉陽雜俎》曰:「白豆蔻,出伽古羅國,呼為多骨。」伽古羅國,有文獻譯作「哥谷羅」,為東南亞古國,在今馬六甲海峽一帶。據現代文獻記載,白豆蔻原產泰國、越南、柬埔寨等地,我國廣東、雲南有栽培。「多骨」為其外來語音譯名,發音近似「豆蔻」,遂以此名附會,也譯作「豆蔻」。為與先前使用的豆蔻即草豆蔻相區別,就稱其為「白豆蔻」,取其花冠和果實都為白色之故。
可見,古本草凡言豆蔻者多指草豆蔻,那是因為豆蔻之名問世的時候,白豆蔻還沒有從海外引進;近世豆蔻之名多指白豆蔻,則是因為白豆蔻是常用藥,臨床使用白豆蔻的機率比草豆蔻大得多。正因為從唐朝開始出現了兩種功能相近的「豆蔻」,故《開寶本草》在敘說《名醫別錄》所載豆蔻時,才會刻意註明:「此草豆蔻也。」
在本草中,白豆蔻和草豆蔻都是溫中行氣藥。白豆蔻偏於行氣化濁,用於濕濁中阻證;草豆蔻偏於行氣燥濕,用於寒濕內阻證。《本草匯言》云:「草豆蔻和中暖胃、消宿滯之藥也。……其功用與白豆蔻相同。白者入脾胃,復入肺經,行氣而又有益氣之妙;草者僅入脾胃二經,長於利氣破滯而已。」
紅豆蔻與肉豆蔻
本草藥物中以「豆蔻」為名的,除了白豆蔻和草豆蔻外,還有紅豆蔻和肉豆蔻。紅豆蔻也是姜科植物,始載於五代前蜀的《海藥本草》。它與同科植物豆蔻植株性狀相似,果形相類,性味功能相近,因得「豆蔻」之名。果實表面紅棕色或淡紅棕色,故稱紅豆蔻。
肉豆蔻為肉豆蔻科植物。就植物的親緣關係而言,它與上述三種豆蔻根本就八竿子打不著,之所以也被稱為「豆蔻」,完全是「撞臉」。《本草綱目》曰:肉豆蔻「花實皆似(草)豆蔻而無核,故名」。肉豆蔻為外來藥物,唐時傳入我國,始載於唐代甄權《藥性論》。據《廣志》記載,「生大秦國及崑崙」。「大秦國」為我國古代史籍對羅馬帝國和地中海東部沿岸地區的稱呼;所稱「崑崙」,則是指今印度尼西亞的馬魯古群島。印度尼西亞至今仍是肉豆蔻的主產地之一。
紅豆蔻和肉豆蔻都是溫中藥。紅豆蔻偏於溫中散寒,用於脘腹冷痛、食積脹滿、嘔吐泄瀉、噎膈反胃等證;肉豆蔻偏於溫中止瀉,用於脾胃虛寒所致久瀉不止、脘腹脹痛、食少嘔吐等證。《證治準繩》四神丸方以肉豆蔻配補骨脂、五味子、吳茱萸共為細末,加生薑、大棗同煮搗丸,是治療脾腎虛寒、五更泄瀉、食少不化、久瀉不止的著名古方。
肉豆蔻
順便說一下 , 肉豆蔻的假種皮亦供藥用。所謂假種皮,打個比方,就相當於桂圓去掉果殼和核以後的果肉部分。取出種仁(肉豆蔻)後的假種皮,由於下部連合,上部開裂成數瓣,又呈緋紅色,猶如蠟制花朵,故藥市多稱其為肉豆蔻花,鮮有以「肉豆蔻衣」或「肉豆蔻皮」相稱者。功能健胃和中、澀腸,用於脘腹脹滿、不思飲食、虛寒久瀉。
《本草圖經》云:「豆蔻苗似杜若;春花在穗端,如芙蓉,四房生於莖下,白色,花開即黃;根似高良姜;實若龍眼而無鱗甲,中如石榴子;莖、葉、子皆味辛而香。」豆蔻花,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唐宋以來的文人墨客吟詠豆蔻,留下了許多雋永詩篇。後蜀歐陽炯《南鄉子》詞:「藤杖枝頭蘆酒滴,鋪葵席,豆蔻花間趖晚日。」陸遊《小園春思》詩:「小軒愁入丁香結,幽徑春生豆蔻梢。」最著名的莫過於杜牧的《贈別》詩,曰:「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全詩清妙空靈,揮灑自如。由此,還產生了一條充滿青春氣息的成語:豆蔻年華。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主管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主辦
中醫藥知識 健康養生資訊
零售價:RMB16元
郵發代號:82-654
內容來源:
健康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官方微信)
本文編輯:
秀瀧
投稿郵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6NzaXABjYh_GJGVYQ-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