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食兩用說紫蘇

2020-02-25     家庭中醫藥雜誌

紫蘇,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臨床應用時分為蘇梗、蘇葉、蘇子使用。紫蘇也是居家常用的調味品,而且可藥食兩用。


蘇葉

蘇葉,為紫蘇的梗莖葉。中醫認為,紫蘇味辛性溫,入肺、脾經,有解表散寒、行氣寬中之功,本品辛香溫散、入肺走表而發散風寒,又能走脾行血而寬中,對外感風寒、內兼濕滯之症尤為適宜。


《本草綱目》言其可「解肌發表,散風寒,行氣寬中,消痰利肺,和血溫中止痛,定喘安胎」。《本草正義》言「紫蘇,芳香氣烈,外開皮毛,泄肺氣而通腠理,上則通鼻塞,清頭目,為風寒外感靈藥;中則開膈胸,醒脾胃,宣化痰飲,解鬱結而利氣滯」。


藥理研究表明,本品能擴張皮膚血管、刺激汗腺而有發汗作用,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強胃腸蠕動。


蘇子

蘇子,為紫蘇的成熟果實,生用或炒用。中醫認為,本品味辛性溫,入肺經,有降氣消痰,止咳平喘、潤腸通便之功,適用於痰壅氣逆、咳嗽氣喘、腸燥便秘等,《本草綱目》言其能「下氣,除寒溫中……補虛勞,肥健人,利大小便」。《大明本草》言其「止嗽,潤心肺,消痰氣」。


《本經逢原》言其「性能下氣,故胸膈不利者宜之……為除痰定嗽,消痰順氣之良劑」。本品既能消積通便,又能下氣平喘,對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患者咳嗽、便秘時,本品既可下氣止咳,又能潤腸通便,且能補益脾肺,可謂一舉數得。


蘇子藥用部位都是乾燥的成熟果實,分別稱為黑蘇子、白蘇子,一般用量都在3 ~ 10 克。


黑蘇子、白蘇子二味中藥飲片藥名類似,但相貌不一。走「黑道」的紫蘇莖葉呈紫色,果實就是紫(黑)蘇子,表皮棕褐,形態較小。走「白道」的紫蘇莖葉呈灰白色,果實表皮是灰白色或黃白色,形態較大。一般中藥處方上的「蘇子」,除個別地區炮製規範另有規定外,應予紫(黑)蘇子。


蘇梗

紫蘇有兩種,即黑紫蘇、白紫蘇,同為唇形科植物。紫蘇入藥宜分蘇葉、蘇梗,兩者入藥部位不同,功能各有偏重,蘇葉質輕長於宣散,故凡解表散寒宜選用蘇葉;蘇梗質重偏於走里行氣,故凡理氣寬中、順氣安胎宜選用蘇梗。


兩則粥療方


1

紫蘇葉粥:

紫蘇葉10 克,大米100克。

將蘇葉擇凈,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 ~ 10 分鐘後,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為稀粥,或將鮮蘇葉洗凈,切細,待粥熟時調入粥中,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 ~ 2 劑,連續2 ~ 3天。

可解表散寒、行氣寬中,適用於外感風寒所致的惡寒、發熱、頭痛身痛、鼻塞無汗、脘腹脹滿、噁心嘔吐、妊娠嘔吐等。


2

蘇子粥:

紫或白蘇子10 克, 大米100 克。

將蘇子擇凈,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 ~ 10 分鐘後,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為稀粥即成,每日1 劑,連續2 ~ 3 天。

可下氣止咳、潤腸通便,適用於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咳嗽痰壅、大便不通、燥結難解等。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主管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主辦

中醫藥知識 健康養生資訊

零售價:RMB16元

郵發代號:82-654

文章版權歸《家庭中醫藥》雜誌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摘錄。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所載方藥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本文作者:胡獻國

本文編輯:桔梗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fc5hHABgx9BqZZINOz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