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艾灸,體健又延年

2020-03-24     家庭中醫藥雜誌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灸法已廣泛應用。《素問·異法方宜論》云:「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 扁鵲心書·住世之法》中指出:「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藥第二,附子第三。」古代醫家、養生家在運用灸法進行養生方面,已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扁鵲全書》中指出:「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得百歲矣。」


時至今日,這種方法仍是廣大群眾所喜愛的、行之有效的養生保健方法,在保障人們身體健康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有「知艾者福,善灸者壽」之說。

又有《孟子·離婁篇》中說:「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施灸的種類繁多,所用的原料亦各有不同。歷代文獻記載有火筷灸、煙草灸、油捻灸、硫黃灸等,但應用最廣泛的為艾灸,所以艾葉為施灸的主要原料。


蒿屬野生草本蒿屬菊科植物,其味苦,性微溫,芳香,無毒。艾為陽熱之藥,主灸百病。我國各地皆產,但以蘄州產者為良,故有蘄艾之稱。古人認為在舊曆「端午節」 采者為佳。

艾葉經過曬乾後,加工搗舂,篩去塵渣,取其柔軟纖維則成艾絨。灸用以陳舊者為佳。艾絨點燃後,置於施灸穴位上,熱度持久而深入,溫熱感直透肌肉深層,施灸一停止,便無遺留感覺。這是其他原料所不及的,因而,艾是灸法的理想原料。


保健灸的作用


保健灸的主要作用是疏通經絡、補益氣血、協調臟腑,從而達到防病、強身、抗衰老和治療之目的。


01溫通經脈,行氣活血


《靈樞·本藏》說:「經脈者,所以行氣血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氣血循經脈流行,方可營運周身,濡養機體,而灸法其性溫熱,可溫通經絡,促進血液運行。恰如《靈樞·刺節真邪》說:「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氣血運行具有遇溫則散,遇寒則凝的特點,艾灸則可以溫熱通經脈而行血氣。


02健脾益胃,培補後天


灸法對脾胃有著明顯的強壯作用,《針灸資生經》中云:「凡飲食不思,心腹膨脹,面色萎黃,世謂之脾胃病者,宜灸中脘。」在中脘施灸,可溫運脾陽、補中益氣。常灸足三里,不但能使消化系統功能旺盛,增加人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濡養全身,還可達到防病治病、抗衰老和延年益壽的目的。


03升舉陽氣,密固膚表


《靈樞·經脈》云:「陷下則灸之。」氣虛而下陷,則皮毛不任風寒,清陽不得上舉,因而衛陽不固,腠理疏鬆。常施灸法,可以升舉陽氣、密固肌表、抵禦外邪、調和營衛,起到健身、防病治病的作用。


艾灸的種類


艾灸可分為艾炷灸、艾條灸、溫針灸三種。從灸的方法上又可分為直接灸、間接灸和懸灸三種。


01直接灸


亦稱艾炷灸,是將艾絨直接置於穴位皮膚上燃燒。


這是傳統灸法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施灸後不化膿者,稱為無瘢痕灸;施灸後局部化膿而形成疤痕者,稱為瘢痕灸。《針灸問對》中所說「若要安,膏肓、三里不要干」, 即指這種瘢痕灸。


02間接灸


施灸時,在艾柱下面墊上藥物,使艾炷燃燒產生的熱量和所墊藥物協同發揮治療作用,由於艾炷不直接接觸皮膚,故稱間接灸。


常用的間接灸有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隔蔥灸等。


03懸灸


亦稱艾條灸,是指將艾絨捲成條狀施灸。


將艾條一端點燃,懸於離皮膚1 ~ 2 寸處,由於艾條不接觸皮膚,僅用手懸起施灸 ,故稱懸灸。此方法操作簡便,不易燒灼皮膚,可以自已施灸,故被廣泛使用。


04溫針灸


又稱傳熱灸、燒針尾,是在進行針刺後,將艾絨套在針柄上,或用1 ~ 2 厘米長的艾卷,套在針柄上點燃。


這種方法一舉兩得,既可達到留針之目的,又加熱於針柄,借針體傳熱,進入肌體深部。


保健灸的方法


根據體質及所需的養生要求選好穴位,將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以感覺溫熱舒適並能耐受為度。


艾灸時間一般為3~5分鐘,最長至10~15分鐘。一般來說,健身、預防施灸時間宜短,治療、康復施灸時間宜長;春夏施灸時間宜短,秋冬宜長;四肢、胸部施灸時間宜短,腹背部位宜長;老人、婦女、兒童施灸時間宜短,青壯年則施灸時間宜長。在面部、毛髮處、生殖器官、大血管處、黏膜附近應避免施灸。


咯血、吐血、中風閉證、大便秘結等實熱證禁灸。《針灸大成》禁灸穴歌中提出的禁灸穴位有:啞門、風府、天柱、承光、頭臨泣、頭維、絲竹空、攢竹、睛明、素髎、禾髎、迎香、顴髎、下關、人迎、天牖、天府、周榮、淵液、乳中、鳩尾、腹哀、肩貞、陽池、中沖、少商、魚際、經渠、地五會、陽關、脊中、隱白、漏谷、陰陵泉、條口、犢鼻、陰市、伏兔、髀關、申脈、委中、殷門、承扶、白環俞、心俞,共45個穴。


避免燒傷和火災

要防止艾絨或艾炷脫落,燒傷皮膚和點燃衣被等,灸後將艾條的燃火一端剪掉,艾炷用鑷子取下,放入罐內,以免復燃發生火災。


保健灸常用的施灸穴位有:足三里、氣海、神闕、中脘、關元、湧泉等。

足三里

為陽明經主要穴位,常灸不但能使消化系統功能旺盛,促進人體精微的吸收,以濡養全身,而且可防病治病,抗衰老、延年益壽。古代養生家主張在此穴施瘢痕灸,使灸瘡延久不愈,可以保健延年。

「若要身體安,三里常不幹」 即指這種灸法。現代研究證明,灸足三里確可改善人的免疫功能,並對消化、心血管系統等有一定影響。取穴:正坐屈膝,膝眼下3寸,脛骨外大筋內。施灸5~10分鐘為宜。


氣海

為任脈之要穴,為諸氣之海,具有益氣固精、補腎助陽之作用,是全身強壯穴之一。常灸此穴,可補氣強身。中老年人保健施灸,尤其適宜。取穴:仰臥,位於肚臍下1.5寸處。施灸5~10分鐘為宜。


神闕

即肚臍之正中,為任脈之要穴,具有補陽益氣、溫腎健脾的作用。《扁鵲心書》云:「依法熏蒸,則榮衛調和,安魂定魄,寒暑不侵,身體強健,其中有神妙也……凡用此灸,百病頓除,益氣延年。灸7~15壯。灸時用鹽填臍心上,置艾柱灸之,有回陽救急之功。」


關元

亦屬任脈,仰臥,位於臍下3寸處,即四橫指處,亦為強壯要穴,臟腑虛乏、下元虛憊者宜灸此穴。灸7壯為宜。


中脘

仰臥取穴,位於臍上4寸,亦屬任脈,具健脾益胃、培補後天的作用,可治療脾、胃、腎等疾病。灸7~15壯為宜。


湧泉

為足少陰腎經之穴位,具有補腎壯陽、養心安神的作用,常灸此穴,亦可健身強心,有益壽延年之功。

取穴:腳趾蜷曲,在腳掌中心凹陷處。灸3~7壯為宜。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主管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主辦

中醫藥知識 健康養生資訊

零售價:RMB16元

郵發代號:82-654

文章版權歸《家庭中醫藥》雜誌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摘錄。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所載方藥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本文作者:賈佩琰

本文編輯:桔梗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l5BDnEBrZ4kL1Vi8N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