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首腦齊聚沙特,目的就一個,以色列吞下的領土,全都要吐出來

2023-11-14     科羅廖夫

原標題:多國首腦齊聚沙特,目的就一個,以色列吞下的領土,全都要吐出來

日前,包括伊朗、土耳其、埃及、巴勒斯坦、敘利亞等在內的國家首腦,齊聚沙特首都利雅得出席阿拉伯-伊斯蘭國家領導人聯合特別峰會,就當前的加薩走廊局勢進行討論。

【沙特主辦的阿拉伯-伊斯蘭國家領導人聯合特別峰會】

在峰會結束後,參會各方發表了聯合宣言,提出一個與以色列建立和平的前提條件,即以色列必須結束對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國家領土的占領,建立一個以1967年邊界為基礎,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並擁有獨立主權的巴勒斯坦國。說白了,就是「兩國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這則宣言並不長,但其實包含了很多信息。

首先,最重要的一點是,提到了「結束對所有阿拉伯土地的占領」。巴勒斯坦就不說了,已經被以色列不斷蠶食,至於其他阿拉伯國家,比如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就是被以色列占領了56年。那麼,這則宣言就是要告訴以色列,必須把占領的土地都吐出來,否則就無法與阿拉伯國家實現和平共處。

【敘利亞的戈蘭高地,現在正被以色列牢牢控制】

這則宣言雖然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實際意義,但政治上的象徵意義卻是拉滿了,向外界展現出了阿拉伯國家在巴以問題上的高度統一與團結。

這裡需要明確的一點是,「兩國方案」不僅是大部分阿拉伯國家的主張,其實也是中方一直以來的主張。可以說,在巴以問題上,中方一直都站在大部分中東國家一邊,站在公平和正義一邊。

所謂「兩國方案」,顧名思義,就是要讓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各自建立兩個不同的國家。而主要的問題,則在於如何劃分兩個國家的領土,而雙方在領土問題上的分歧,則要追溯到80多年前。

最早提出「兩國方案」的,其實是最早殖民巴勒斯坦的英國。1937年,為了解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不斷湧入的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愈演愈烈的矛盾和衝突,英國人便靈機一動,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提出把巴勒斯坦一分為二,建立猶太國家和阿拉伯國家的方案。但後來二戰爆發,英國忙於應對戰事,這一方案就被長期擱置了。

【二戰爆發前,巴勒斯坦曾是英國的殖民地】

直到1947年,二戰結束後,當時已經「日落西山」的大英帝國,自知沒有能力再解決這一問題,便將這套「分而治之」的方案,甩給了剛成立不久的聯合國。而聯合國接手這件事後,依舊沿用英國人的方案,做出了一個決議:將巴勒斯坦地區一分為二,分別建立一個猶太國家和一個阿拉伯國家。

然而,這一決議一經發布,便遭到了所有阿拉伯國家的強烈反對,至於以色列,就拿著這一道「聖旨」,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正式宣告建國了。眼光自家的土地被占了,阿拉伯國家顯然是不同意的,於是在以色列建國的第二天,數十個阿拉伯國家同時對以色列宣戰。直到1967年,期間雙方爆發了三次中東戰爭,但結果都是以色列以少贏多,不斷擴大自己的國土面積。

【經過五次中東戰爭,巴勒斯坦的領土是越打越小】

眼看以色列的野心越來越大,到了上世紀70年代,聯合國又再次提出「兩國方案」,要求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必須以1967年時的實際控制線為準,以此作為國界線。這樣一來,巴勒斯坦獲得的實際土地面積,還不足最初方案的五分之一,但出於忌憚以色列強大的軍事實力,絕大多數阿拉伯國家都同意了。

然而,以色列這時候就不幹了,認為這一方案是等於讓自己把1967年後占領的土地,歸還給巴勒斯坦,是在「割地求和」。既然不同意,那還能怎麼辦?於是雙方接著打,就有了後面的第四次和第五次中東戰爭,但結果還是跟以前一樣,巴勒斯坦的領土是越打越小,以色列則越打越大。

所以「兩國方案」現在面臨的情況是,以色列不願放棄已經占領的土地,而巴勒斯坦人被逼無奈,只能奮起反抗,為自己的生存爭取最起碼的空間,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人會投身哈馬斯的原因。

【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後,造成了大量平民傷亡】

視角轉回到現在。不論是巴以停火也好,還是實現「兩國方案」也罷,其實真正的阻礙都在以色列和美國這一邊。目前的情況是,以色列拒絕停火,似乎誰都拉不住內塔尼亞胡;至於美國,拜登其實是想拉住以色列的,但又沒有強大的政治魄力,所以只能繼續硬挺以色列,與國際主流背道而馳。

而這次在沙特舉辦的阿拉伯-伊斯蘭聯合特別峰會,從表面上看,看似是在向以色列開出條件,但其實是在向美國施壓。畢竟,美國一直在推動沙特與以色列的關係正常化,如今作為峰會主辦方的沙特,率領一眾阿拉伯國家開出了條件,如果美國還是拉不住以色列,那麼他們推動的沙以和談,恐怕在短時間內也沒得談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9052f0ffa97d722422852d9598cc5c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