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利器!直-10用上全新「白頭彈」,中國版「硫磺石」低調亮相

2024-10-15     科羅廖夫

近期,央視軍事頻道在《軍事報道》節目中,報道了東部戰區第73集團軍某旅出動直-10武裝直升機進行跨晝夜實彈射擊演練的內容。需要指出的是,在演練過程中,直-10沒有掛載常見的AKD-10/10A反坦克飛彈。相反則是掛載了採用球形白色整流罩的新型遠程反坦克飛彈,即俗稱的「白頭彈」。

經過數年發展,加入中國陸航部隊與空降兵部隊戰鬥序列的標準型/升級型直-10/直-10K武裝直升機,除自身配備的23毫米鏈式機關炮外。設置在每側短翼的兩個掛點還可以搭載包括AKD-10/10A反坦克飛彈、AKD-9反坦克飛彈、AKK-90/90A直升機專用空對空短程飛彈、7聯裝火箭彈發射巢或32聯裝火箭彈發射巢等武器,具備對付各式軟硬目標的能力。

其中要著重提及AKD-10/10A反坦克飛彈,該型飛彈由5個艙段組成,從前至後依次是導引頭艙、戰鬥部艙、自動駕駛儀艙、發動機艙和舵機艙。該彈長約1.75米、彈徑0.17米、彈重46千克、有效射程2000~7000米(另一說為8000米),採用雷射半主動制導體制,有4種雷射編碼,在有效射程範圍內命中率平均不小於88%。

該彈採用有聚能破甲戰鬥部,據稱還使用了新材料藥型罩,靜破甲威力大於等於1400毫米均質鋼裝甲,穿透率則不小於85%,作戰效能等同於美製AGM-114「海爾法」重型反坦克飛彈。在第十一屆珠海航展上亮相的AKD-10A反坦克飛彈則是AKD-10的衍生版本,該彈據稱在有效射程方面有所提升。

達到了10千米左右,由於其與AKD-10極為相似,導致外界很難從外觀上將其分辨出來。另外便是AKD-9反坦克飛彈,系在AKD-10基礎上改進而來,與AKD-10相比,該彈制導體制沒有任何變化,主要在於尺寸更小更輕,並調整了有效射程(6000米),從而便於直-19武裝直升機掛載使用。

針對AKD-10/10A反坦克飛彈,外界爭論的焦點在於其採用的雷射半主動制導體制,兵器工業集團之所以會採用這種方式,源於其具有瞄準簡捷,自動尋的攻擊,適合攻擊複雜地形下的目標;不需要目標自動識別,便於實施頂部攻擊;可採用准比例導引法,彈道特性好;抗干擾性能較好等特點。

因此當雷射半主動制導武器在攻擊固定或活動目標時,就像長了眼睛一樣,打擊精度一般在1米以內(AKD-10打擊精度據稱在3米以內),命中率極高。另外,雷射半主動制導武器甚至還可以從地下建築物的通氣孔進入,炸毀地下目標,從而讓對方防不勝防。當然雷射半主動制導體制也有不容忽視的缺陷。

一是在以霧、霾、塵埃和戰場煙幕為主的戰場環境下使用時,作戰效能會大打折扣。以戰場煙幕為例,如果對手具有車載雷射告警接收器後,就可以在被瞄準後及時發出報警信號,從而提醒己方開啟車載雷射對抗裝置,干擾發射過來的雷射信號或者採取發射煙幕彈等手段,進而使其出現失效。

二是無法做到「發射後不管」,即指反坦克飛彈發射後還需要載機平台上的雷射指示器持續照射目標,為反坦克飛彈上的制導單元提供引導,直到命中目標為止。當然針對第二項缺陷,解放軍早在數年前就已經提出了應對方法,即使用無人機為AKD-10/10A反坦克飛彈提供目標引導。

再次引起熱議的「白頭彈」,該彈的典型特徵為頭部採用了球形白色整流罩,且整流罩直徑和軸對稱圓柱形彈體相同。與AKD-10/10A導引頭與彈體連接處呈錐形過渡設計,以及半球狀彈頭有著顯著不同。對此外界認為,「白頭彈」應採用雷射半主動+毫米波雷達雙模製導體制,與美製AGM-179A(JAGM)聯合空地飛彈相同。

這種神秘的遠程反坦克飛彈,至今未有具體型號透露,但外界分析很可能是AKD-21(藍箭-21)空地飛彈,其出口型曾經多次在珠海航展上展出。「藍箭-21」飛彈是一種超音速遠程空地飛彈,外形與美英的「硫磺石」飛彈很相似,彈體後部安裝了4片尾翼。

「藍箭-21」可採用多種引導頭,包括紅外熱成像圖像制導模式,雷射和毫米波雷達復合制導模式。具備超視距的多目標打擊能力,可以發射後不管。

「藍箭-21」飛彈的常用戰術與美英的「硫磺石」飛彈相似,由武裝直升機和察打一體無人機掛載,通過光學圖像處理或毫米波雷達進行目標指示,分配打擊目標,實現多目標的集群打擊能力。標誌著中國在多模製導、發射後不管、多目標打擊、三軍通用的空對地多用途飛彈領域,已經與美歐國家處於同一水平。

毫米波雷達制導方式的優勢由以下多點組成,一是尺寸小、重量輕、通過煙霧塵霾的能力強、作用不受氣候條件制約、機動性和隱蔽性好。機載使用時可以提高生存率,同時降低附帶損傷。二是波束窄、頻帶寬、空間解析度高、使得敵方難以截獲和干擾。

因此抗干擾性以及從背景雜波中區分出運動目標的能力強,對目標的速度鑑別性好。三是可以有效對抗關機的地方雷達目標等。當然針對毫米波雷達制導方式作用距離有限等缺陷,可以通過提高發射功率、增大天線效益,提高接收靈敏度等技術措施來改善。

「白頭彈」早在2020年就已同公眾見面,然而四年多過去了,有關該彈的具體參數至今都是一個謎團。由於迄今為止都沒有公開資料介紹過這款「白頭彈」,所以迫使外界只能從外貿版本反坦克飛彈中去尋找答案。

例如英國《簡氏防務周刊》就曾指出,「白頭彈」與此前在珠海航展上亮相的藍箭-21空地飛彈極為相似,該彈有效射程在18~20千米,所以外界認為「白頭彈」的有效射程至少也應在這個水平。可以在絕大多數野戰防空系統的火力範圍之外開火。

對於解放軍來說,採用雷射半主動+毫米波雷達雙模製導體制的「白頭彈」並不是終點。相反,發展出集成有毫米波雷達+紅外成像+雷射半主動的三模復合制導體制的反坦克飛彈,即類似於今年1月測試成功的美製JAGM-MR聯合空地飛彈時,才算是真正到達了彼岸,所以不妨讓我們拭目以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a0cb2a72af23ff1d2b762bff36451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