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坎德爾頂著攔截硬炸「愛國者」,俄軍幫我們試出來一個結論

2024-10-15     科羅廖夫

俄烏衝突爆發之前,美國MIM-104「愛國者」防空系統可以說是全球最知名防空裝備,特別是海灣戰爭時當著記者的面大戰「飛毛腿」,一舉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也成了美國拿來衡量盟友含金量的標杆,值得信任的少數國家才有機會從美國引進「愛國者」。

然而在俄烏衝突中,「愛國者」的表現似乎沒那麼生猛了,近期在第聶伯羅前線有這麼個戰例,烏克蘭軍隊的「愛國者」疑似自救失敗,被俄軍的「伊斯坎德爾」戰術彈道飛彈一髮帶走,順道也回答了在如今的技術條件下,到底是防空飛彈更強還是彈道飛彈更強的問題。

(烏軍「愛國者」被摧毀也不是第一次了)

當然,如今俄軍給試出來的這個結論到底科學不科學,還要結合這個戰例,以及防空飛彈和彈道飛彈的特點,還有現代戰爭的特點來解析。

(「愛國者」發射2枚攔截彈企圖自救)

這個戰例的視頻證據是俄媒「今日俄羅斯」近期發布的,畫面顯示在一片開闊的農田中,分散部署著烏軍的「愛國者」防空系統,包括指揮控制系統、火控雷達、飛彈發射車和電源車一應俱全。

令人吃驚的是這些金貴的裝備竟連基本偽裝措施都沒有,就這麼大喇喇地擺在一片空曠的田野中。可能也就是這個原因,俄媒表示當時無人機飛手懷疑這是個假目標,所以進行了長時間觀察和監視,直到確定這是真的「愛國者」之後,才將坐標通知俄軍「伊斯坎德爾」飛彈部隊。

(烏軍已經將整套系統部署得很分散了,還是難逃厄運)

隨後的事情就簡單了,俄軍發射1枚「伊斯坎德爾」,據稱成功命中整套系統的核心裝備火控雷達,視頻中可以看到一團橘色的火球,從這個火球推斷,飛彈的戰鬥部應該是高爆彈頭,即使沒有直接命中,破片和衝擊波也足以摧毀精密設備。

更有意思的是,視頻顯示在「伊斯坎德爾」命中前,從兩個相距不遠的地點分別有兩枚攔截彈升空,很有可能是發現了來襲的「伊斯坎德爾」打算攔截自救,也直接證明這裡不是假目標,卻還是沒能改變結果,核心裝備火控雷達被摧毀。

(如果精確命中雷達,意味著俄軍可能使用了反輻射技術)

「愛國者」是北約援助烏克蘭的諸多武器裝備中最有分量的一款,俄軍也長期將其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按理說這麼能讓俄軍忌憚的武器,應該得到充分的掩護和偽裝,為什麼在毫無遮掩的開闊地部署,這就和戰鬥發生的地點有關了。

從俄媒消息來看,戰鬥發生在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的帕什納巴爾卡,距戰線近100公里,俄軍最近的「伊斯坎德爾」也相距超過250公里。以AN/MPQ-65火控雷達的探測距離和制導距離,這個位置可以威脅托克馬克和紅軍城上空活動的俄軍戰機,所以猜測烏軍可能是冒險將「愛國者」前出部署,意圖獵殺在前線支援作戰的俄軍蘇-34或蘇-25,卻沒想到自己成了獵物。

(被摧毀的「愛國者」部署在黃色方框里的位置)

防空系統難以有效防禦彈道飛彈打擊,這幾年來也算屢見不鮮,不僅「愛國者」被擊毀,俄軍S-300和S-400防空系統也有被美製「陸軍戰術飛彈」(ATACMS)摧毀的戰例,而且還不少。

在中東戰場,不管是哈馬斯和黎巴嫩真主黨的火箭彈,還是胡塞武裝和伊朗的彈道飛彈,都沒少讓以色列的「愛國者」、「箭-2/3」和「大衛投石索」防空系統破防。

(據稱是正在落下的伊朗彈道飛彈)

嚴格來說,也不能怪烏克蘭和以色列的防空部隊無能,實在是因為彈道飛彈防禦在哪都是巨大的難題,彈道飛彈再入大氣層時速度非常快,防空系統只有很小的攔截窗口進行探測、跟蹤和攔截。而且部分彈道飛彈還會攜帶誘餌和分導式彈頭,如果有彈翼和燃氣舵還能進行末端機動,這進一步增加了攔截難度。

(「伊斯坎德爾」發射)

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彈道飛彈還可能配備電子對抗和干擾設備,即使被鎖定也有逃離的可能。即使能夠成功攔截,彈道飛彈的技術和造價都在白菜化,防空反導系統的成本卻沒見有下降的可能,更不用說為了攔截成功率,通常是2到3枚攔截彈對付1枚彈道飛彈,所以這效費比也不得不考慮。10月初以色列沒有對伊朗的飛彈襲擊進行有效攔截,外界猜測是因為以軍防空系統之前消耗了太多攔截彈,新的還沒能完成補充。

烏軍這次戰例,特別是自救失敗被摧毀,以及以色列防空系統的敗績,可以說被台當局那些妄圖「以武謀獨」的頑固分子當頭一棒,曾經引以為傲的美製防空系統救不了他們,美國當然也救不了他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b407dff47896960e023d690baaa64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