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社交媒體流傳的衛星照片顯示,正在渤海北部水域進行第三次海試的福建艦,突然返回黃海北部水域,從而引發了各界高度關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返回黃海北部水域的福建艦,又在展開上演一騎絕塵的戲碼,即展開高速航行性能測試,讓人為之側目。那麼福建艦緣何會原路返回,且為何又會上演一騎絕塵呢?
航母海試有幾大特點,一是項目繁多,複雜度高,例如當年「基輔」號航母交付給蘇聯海軍時,就獲得了約1萬多項檢驗合格證書。二是發現並解決問題,法國「戴高樂」號核航母就在海試過程中,發現了斜角飛行甲板缺少4.4米的問題。三是時間跨度大,如美國航母海試時間一般為1~2年,山東艦海試時間則為1年零7個月,至於法國「戴高樂」號核航母則花了整整4年時間來進行海試,由此可見,航母海試絕對不能馬虎。
航母海試大致分為兩個部分,即交付前海試和交付後海試,交付前海試一般由「船廠海試」和「交付海試」(又稱驗收海試)組成,主要測試系統和功能檢查,系留航行和航行試驗(包括電力機電設備、武器系統、損管、輔助系統測試)。具體試驗項目有航行設備和系統測試、動力裝置測試和滿功率航行及倒車測試、損管和消防救生系統試驗、彈射器無載荷使用試驗、直升機起降測試、航行補給試驗和空調等輔助系統檢查等。
交付後海試(服役試航)主要是驗證其在海上環境中的可用性、性能水平和極限、提高艦員操縱艦艇、武器和系統的熟練性、使其能夠全面、有效地發揮戰鬥力。需要指出的是,交付後海試階段工作全由軍方負責,以美海軍「福特」號航母為例,該艦於2017年7月交付給美海軍,但直到2020年3月才獲得飛行甲板資質認證與空中中心資質認證,2021年6月,該艦還於佛羅里達海岸外約100英里的試驗海域進行全艦衝擊試驗。
說回正在海試中的福建艦,7月20日晚9點,中國海事局發布通告,稱從7月21日6時~7月24日18時,黃海北部水域將執行軍事活動,禁止其他船舶駛入。這是福建艦開展本輪海試以後,中國海事局發布的第三則航行警告,同第二次,即7月8日發布的航行警告相比,時間相隔13天,但海試終止時間仍然保持不變,仍以7月24日為準,至於海試時間則為4天,所以就顯得有些倉促。
外界對此百思不得其解,難不成福建艦返回黃海北部水域,還有別的大事要做?就當各種議論浮出水面之際,坊間有說法認為,原因是7月21日20時~7月22日20時,渤海全境水域及黃海北部部分水域有雷暴大風天氣,會對福建艦的海試造成一定影響,因此才會讓福建艦返回黃海北部水域。同樣,折返回黃海的福建艦自然也有大事要做,那就是開展高速航行性能試驗。
高速航行性能試驗早在福建艦進行第二次海試時(另外還包括極限迴轉性能試驗)就已經開展過,其目的主要還是在考核動力系統的可靠性與穩定性,以確保未來的作戰需求。從流傳在社交媒體上的衛星照片來看,福建艦當時應處在全速航行試驗狀態,測試距離約為20公里左右。據分析,福建艦配備了4台蒸汽輪機和8座增壓鍋爐,擁有26~28萬馬力的功率,動力系統澎湃,可以進行30節以上的持續高速巡航。
另外需要注意一點的是,此次福建艦全速航行試驗狀態僅僅只是繞了一個單程而已,並沒有像此前一樣展開頻繁測試。為此有分析指出,這意味著有關福建艦的動力裝置測試、滿功率航行及倒車測試已經趨於尾聲,表明動力裝置符合預期效果,如果上述說法屬實的話,對於採用常規動力的福建艦來說,無疑是最大的褒獎。
高航速對於航母而言,可以使其更為快速地抵達(美海軍稱之為危機響應能力)或撤出作戰海域,主打一個快打快撤。其次是航母高航速前進時可形成更強且相對均衡的甲板風,有利於艦載機安全高效起降。再次是航母持續高速航行,能夠有效應對來自敵方潛艇的威脅。最後是持續的高速航行也能讓航母具備高速大傾角轉彎能力,可以有效規避水下打擊。
坊間認為,福建艦在結束動力裝置測試、滿功率航行和倒車測試等海試項目後,下一步試驗將圍繞著導航、機電、指揮通信、偵察探測等系統展開,以確保福建艦在動起來的基礎上能夠聽見,看見。待上述海試項目完成後,就會迎來外界最為期待的艦載機上艦測試環節。
考慮到福建艦已經疑似進行了觸艦復飛訓練科目,那麼屆時就會進入到實際著艦訓練科目。該科目的主要難點在於艦載機的尾鉤要掛住航母上的攔阻索,由於著艦攔阻與觸艦復飛的技術含量和任務模式差異性太大,因此即使經過觸艦復飛的反覆訓練,對於艦載機飛行員而言,首次著艦依然是充滿挑戰的。
因此相比於觸艦復飛訓練,實際著艦訓練更有看點且更具標誌性,因此只有完成這項訓練科目,才敢說航母訓練取得了真正意義上的階段性成果。所以對於福建艦而言,真正的挑戰在後面,自然,驚喜同樣也在後面,所以不妨耐心等待,福建艦的後續海試,會讓我們為之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