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到底能讓軍隊的戰鬥力提升多少?最近央視的一檔節目,就生動揭示了在傳統操作模式和數字化操作模式下的巨大區別。在傳統操作模式下,PLL-09式122毫米自行榴彈炮從接收命令到炮彈出膛需要4分35秒,而在數字化操作模式下,全過程只需45秒!
(在中國陸軍作戰體系統,PLL-09式屬於中型合成旅的遠程支援火力)
這就意味著,數字化操作可以投射的火力密度至少三倍於傳統操作模式,炮兵的生存機率也極大提高。
這個概念可能對其他國家的炮兵沒什麼太大的觸動,但是對曾和中國陸軍聯合演習並同台競技,現在依然與北約武裝起來的烏克蘭軍隊戰鬥的俄羅斯陸軍來說,簡直都可以饞哭了。
從這段視頻來看,我軍122毫米自行榴彈炮車組首先的是展示傳統操作模式作業過程。接到命令後,車長一聲令下,戰士們隨即奔向各自的崗位,車長則向指揮所進行報告,之後疑似炮長的戰士操縱儀器獲得目標信息,可能是距離、方位和海拔等參數,另一位戰士用鉛筆在紙上寫寫畫畫,可能是在計算射表......此時時間已經快到3分鐘了。
(射表計算是比較繁瑣的過程,即使熟練掌握也需要臨場計算)
射表參數計算完畢後,作戰指令方才下達,只見炮長迅速搖動高低機和方向機,炮管開始指向目標所在方向。隨後,裝填手將炮彈推進炮膛併合上炮閂,之後,這發炮彈終於出膛,計時器也來到4分35秒。
隨後還是同一個車組,又演示了在數字化操作模式下的作業全過程,而且車組成員由5人減少到3人。
接收指令後,車長快速調整方位和仰角,炮彈在25秒時就進了炮膛,沒有計算和通報流程,炮長操作終端按鍵後炮彈就打了出去,計時器固定在45秒。
(數字化模式下只需45秒即完成射擊,算上進入陣地和撤離的時間也不會超過2分鐘)
按照央視的解說,還只是一次最基本的操作演示,言下之意就是仍有提升空間,這就是數字化操作模式的巨大威力。
說到這裡,即使是外行也能看出來區別,而實際上中國陸軍炮兵部隊的數字化進程開始得並不晚,但真正讓中國炮兵進入相對系統的數字化時代,還是從1984年引進英國「辛柏林」炮偵雷達。
其中一台被部署在了老山前線,用於快速探測並定位越軍炮兵的位置,據稱從敵方迫擊炮發射到完成鎖定發射陣地只需幾秒鐘,我軍炮兵一度壓得越軍炮兵都不敢輕易開火。
(「辛柏林」炮偵雷達)
從此起步,中國陸軍炮兵部隊開始著力推進數字化和自動化改進,到2000年代中後期,初步實現將指揮控制系統、火控系統、炮偵雷達等多個系統集成到一個平台上,形成比較成熟的數字化炮兵指揮體系。此次在央視節目中亮相的的PLL-09式122毫米自行榴彈炮,就基本可以視為中國陸軍推進炮兵數字化和自動化的成果之一。
09式的主炮為1門改進型96式122毫米榴彈炮,發射普通炮彈射程為18公里,底排火箭增程彈最大射程27公里,這個數據已經超過俄羅斯的2S3型152毫米自行榴彈炮。
(PLL-09式也證明有可靠的底盤是多麼重要)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數字化火控系統,這個系統集成了火控計算機、雷射測距儀和氣象傳感器等多種設備,這些設備將搜集到的相關數據輸入到火控計算機進行處理,再結合使用的炮彈類型進行計算,進而給出射擊諸元,並得出最優射擊方案。
同時,綜合通訊系統和數據鏈路可以與其他作戰單元交換信息,將每一輛裝甲戰鬥車輛納入作戰網絡並協同作戰,車內信息終端則負責將所有作戰信息顯示到所有成員面前,有助於提高決策效率。
可以說,中國陸軍多年的艱苦建設和推進,才有了如今先進完備的火力層次體系,這方面俄羅斯陸軍可以說是一把辛酸淚,如果俄軍也有類似的數字化陸軍,哪怕稍差一些,都不會在2022年9月上演「大飆車」,那段時間頻繁陣亡高級將官不說,還要忍受烏軍在得到北約支援後,不斷發起驚人的遠程精確打擊,消耗俄羅斯陸軍本就不多的機動作戰力量。
(射擊完成後費力撤離的俄軍迫擊炮班組)
(當時我軍出動的是PLL-05式120毫米迫榴炮,不如PLL-09式先進)
實際上,不止是炮兵,包括步兵、裝甲兵、航空兵在內的所有兵種,都被強調速度和效率的數字化進程大幅壓縮了時間窗口,無法適應者必然被淘汰,或者像如今的俄羅斯陸軍一樣,在戰爭中一邊承受不低的代價,一邊補上曾經落下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