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博物館崛起,如何讓「鄉土文化」成功出圈?

2022-05-22     文化產業評論

原標題:鄉村博物館崛起,如何讓「鄉土文化」成功出圈?

第3539期文化產業評論

很長一段時間,提起博物館,大家第一反應是「高大上」、只有城市裡才有。對農村而言,博物館更像水中月、鏡中花,是一種很虛無的存在。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這一狀況正在發生逆轉,一座座帶著泥土氣息的鄉村博物館孕育而生,成為挺立在廣袤鄉間一道多姿多彩的人文風景。

關鍵詞回復【浙江省鄉村博物館建設指南】獲取全國首份有關鄉村博物館建設的PDF文件

作者 | 小軍哥 (文化產業評論作者團、三川匯文旅體研究院研究員)

編審 | 時光

編輯 | 半島

來源| 文化產業評論

博物館既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陣地,又是旅遊發展的重要載體,擔負著文化傳承、文化傳播和文化創新等重要職責。剛剛過去的5·18國際博物館日, 以「博物館的力量」為主題再次揭示了博物館在社會發展中應有的責任擔當和文化力量。

近年來,在以故宮博物院為代表的博物館風潮引領下,我國各類博物館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並熱度不減。據國家文旅遊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新增備案博物館395家,備案博物館總數達6183家,排名全球前列。 雖受疫情影響,2021年全國博物館接待觀眾仍高達7.79億人次。

與此同時,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昔日只有城市中才有的博物館,也在我國星羅棋布的眾多鄉村中快速崛起,成為振興鄉村文化、展示鄉村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 那麼,鄉村博物館都長什麼樣子?與城市博物有哪些區別?如何賦能鄉村文化振興?今天,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就帶你走進「鄉博」一探究竟。

我國鄉村博物館建設探索與實踐

關於「鄉村博物館」這個稱謂,目前在國際博物館學上還沒有明確、統一的概念和界定,其在不同的場景下有不同的具體內涵。放眼世界,因有很多知名博物館位於鄉村,故而被冠之「鄉村博物館」。

在中國,「鄉村博物館」形態脫胎於歷代保留下來的宗祠、名居以及新中國建設初期的「村史館」,後期亦吸收國外鄉村博物館和家庭博物館的建設經驗, 衍生出民俗博物館、生態博物館、非遺展覽館、大遺址公園、古村落博物館、名人故居等多元形態。

1988年,青州市何官鎮南張樓村成為德國巴伐利亞州某基金會與山東省進行土地整理項目的試驗村。在項目組德國方面幫助下,張樓村依託400多年的建村歷史及500多件鄉村「文物」,於2000年建成了南張樓村民俗博物館,博物館建築面積2208平方米,採用典型的北方民居建築風格。

青州市南張樓福龍民俗博物館建築圖(圖源:百度百科)

十六屆五中全會後,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指引下,鄉村博物館伴隨農村文化事業繁榮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2012年11月28日,素有「天下第一村」之稱的江蘇華西村大型文化工程「華西村博物館」建成開館,建築設計融合了故宮的太和殿、乾清宮、角樓、紅牆等元素,館內設有書畫館、古陶瓷展區、工藝美術精品展區等,總面積達1萬平方米,堪稱「華西版的小故宮」。

華西村博物館群落(新華社記者孫參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先後出台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關於做好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優秀村落建館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 先後通過五批次全國性調查,將6819個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農耕文明遺產保護群。

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網站截圖(來源: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十三五」時期,各地科學發掘、保護和利用鄉村文化資源,主動作為、亮點紛呈、成效顯著。 例如,2013年《山東省城鎮化發展綱要(2012—2020年)》提出,打造一批「活態化」鄉村博物館;北京市「十三五」規劃中提出,新建100家社區(鄉村)博物館;2016年吉林省啟動「吉林印記——鄉村博物館」項目建設,先後建成鄉村博物館91處。

2015年8月,位於北京通州區張家灣博物館正式建成開館,布展總面積2000平方米,是全國第一個鎮級博物館。(圖源:北青社區報)

特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後,在建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思想以及建設「美麗鄉村」、讓人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城鄉和諧發展理念引導下,如何通過文化賦能的方式打通鄉村博物館建、用、管環節,已經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重要課題。

吉林省農安縣遼金時代鄉村博物館展品(圖源:人民網-吉林頻道)

2022年3月,文旅部、農業農村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不僅廓清鄉村文化產業矩陣的潛在資源要素,也為鄉村博物館的未來發展指明方向。同年4月,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浙江省文物局印發了《浙江省鄉村博物館建設指南(試行)》, 提出「十四五」期間全省將建成鄉村博物館1000家。並從基本定義、建設目標、建設要求、服務要求、運管要求、認定程序等五個方面進行了規範。

這是全國首份「鄉村博物館建設指南」,首次提出「鄉村博物館」的基本定義: 鄉村博物館是位於鄉村範圍內,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重點展示、傳播、收藏和傳承地域歷史文化、特色文化、革命文化及鄉村生產生活、非遺保護、產業發展見證物,向公眾開放,具有博物館功能的文化場館。位於鄉村的國有和非國有博物館可納入鄉村博物館系列。

至此,文博「春風」席捲廣袤的中國鄉鎮和村莊,各地的先進做法和創新模式不斷湧現。

鄉村博物館與城市博物館開發的差異

與純粹的城市文物類、綜合類或主題類博物館不同,鄉村博物館源於鄉村,生長於鄉村,既承載著在地文化保護與傳承的使命,又肩負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與產業融合等職能。然而,隨著鄉村博物館建設進入快速升溫期,各地探索實踐案例雖層出不窮,但也暴露出了諸如極端化、同質化、形式化等誤區和共性問題。

一是定位不准,片面追求「高大上」

不少地方規劃建設鄉村博物館時, 忽視了本地文化資源特色和自身實際,一味模仿國家或省級大型博物館的模式,人為「貪大求全」、追求「高大上」。由於目標定位不明確,導致展品收集、陳列展示與當地生產、生活、文化等內在關係相脫節,更有甚者大量收集仿古文物「扎館子」,給鄉村博物館的生存與發展帶來嚴重的危機。

例如,位於河北省冀州市冀州鎮二甫村的「冀寶齋博物館」,由當地頗具實力的「明星村」二鋪村斥資5400萬元興建,主體建築面積14000平方米,收集了4萬多件「重量級」藏品,2010年冀寶齋博物館落成時,號稱「中國最大民間博物館」。然而,博物館開始運營不久,因頗受爭議的眾多「奇葩」藏品以及缺少正規註冊手續,被當地有關部門責令閉館整頓。

2013年河北新聞網關於「冀寶齋博物館」閉館整頓的新聞截圖

二是相互攀比,擴大規模「撐面子」

有的地區在推動鄉村博物館建設中,不是充分考慮鄉村振興、文旅融合以及文化遺產活化之間的共生關係,而是一味追求鄉村博物館建設的規模、數量和表面形象, 甚至在投資規模上相互攀比,提出「一村一館」「百鎮千村」等工程,忽視了鄉村博物館最基本的承載量和社會效益。在資金使用上重視建築的外觀,輕視內部陳列內容。

深圳市南山區粵桂社區村史館(圖源:南山文體通

與城市不同, 並不是所有的鄉村都適宜建立博物館,村村都建既不可能,更沒有必要。鄉村博物館建設必須與鄉村規劃相銜接,與鄉村的整體風貌及周邊環境相融合,與鄉村常住人口數量及文化需求相匹配,做到依村而生,因村而異,不攀比,不生造,不搞一刀切,更不能以規模決定容量,以數量代替質量。否則,最後不僅會失去「面子」,還會失去「民心」。

三是目光短淺,只生不養「難維繫」

近年來,個別地區在推動鄉村博物館建設中曾經發生過如此景象: 轟轟烈烈地「建」,熱熱鬧鬧地「開」,冷冷清清地「守」,無聲無息地「關」,給鄉村博物館建設與健康發展蒙上一層陰影。例如,全國鄉村博物館建設的「優等生」——浙江安吉縣2016年也曾曝出過類似新聞。

鄉村博物館「重建輕管」的相關報道(截圖:浙江新聞網)

導致上述問題的主要癥結是,一些地方政府對鄉村博物館建設普遍缺乏長遠規劃和制度設計,只注重場館的硬體建設,忽視相應的軟體配套建設,如博物館急需的專兼職人員編制、常規運營管理經費以及長遠發展的規劃和相應配套政策的支持等。因此,要站在鄉村振興和鄉村文化發展的戰略高度整體推動,使其真正成為實現富民強村的重要載體。

四是千篇一律,展品展示「同質化」

遊覽過鄉村博物館的人大都有這樣一種印象:館內陳列因陋就簡、簡單乏味,幾乎都擺有水車、耕犁、籮筐、扁擔、舊家居、老灶頭等早已退出生產生活的老物件,有的甚至成為堆放老物件的儲藏室。 由於缺乏專業化展陳體系與現代博物館敘事手段,最終淪為千篇一律的「雞肋」。

鄉村博物館大同小異的展陳(圖源:遼通發布)

每個村都有一部獨特的歷史,都有個性化的東西沉澱著,有些古村落,人文歷史豐富;有些名人村,歷代名人輩出;有些特色村,曾是農林牧漁的代表村。鄉村博物館建設要針對不同類型的村,提煉鄉村精神,講好鄉村故事, 努力做到「土」得有文化底蘊、「土」得有地方特色、「土」得有時代新意,才真正活起來、動起來、紅起來。

鄉村博物館建設的策略與路徑

綜合當前鄉村博物館建設現狀,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分析認為,鄉村博物館是我國中小城鎮特色發展中的新事物,承擔著傳承鄉村文化與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推動鄉村振興和促進人民群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等現實責任,應著力從以下三個方面加強引導。

一是強化規劃對接,有度有序推進

鄉村博物館建設是全面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載體,無論是構建城鄉一體化新格局,還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都需要鄉村文化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因此,在鄉村博物館建設中,要充分對接各級相關發展規劃, 如文旅發展規劃、文物保護規劃、農村農業發展規劃等,切實把握規劃的統籌性、項目建設的適度性和政策支持的協調性,避免決策冒進和盲目擴張。

在策略方面,可充分吸收借鑑「浙江經驗」,發揮各級文化和旅遊及文物部門的牽頭作用, 結合地區實際制定出台鄉村博物館建設指南或專項工作實施方案,通過目標牽引促進省、市、縣三級聯動,分級分批有序推進。如,浙江省目前共有908多個鄉鎮、19920個行政村,而建設目標僅提出,「十四五」期間,全省建成鄉村博物館1000家。其中,2022年建設鄉村博物館不少於400家。

位於紹興市越城區孫端街道安橋頭村的「魯迅外婆家朝北台門陳列館」(圖源:中共紹興市越城區委宣傳部)

二是強化功能定位,力避簡單複製

與基層文化活動中心(村文化活動室)等公共文化服務陣地不同,鄉村博物館雖然擔負了公共文化服務職責,同時也兼顧了在地文化遺產活化傳承、文旅產業融合及鄉風文明建設等功能。因此,鄉村博物館的定位不應追求場館的面積、展品的精美、裝飾的豪華等表面效應,要將主要資金和精力投入到保護、展示、宣傳、教育、研究等服務功能上。

在策略和路徑方面, 首先要突出特色化,結合當地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做到「一館一策」,不要簡單複製、千篇一律。 其次要因村制宜,針對不同類型的鄉村,突出「一村一品」,如非遺保護項目較多的鄉村,可建設鄉村非遺展示館,全國旅遊重點村可依託鄉村民宿打造鄉村民俗體驗館等。 再次要講好故事,要加強鄉村博物館講解服務,讓老物件開口說話,讓舊時光溫暖人心。

例如,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李家疃村有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落,通過對全村古街巷、古民居進行保護和修繕,並建設了李家疃鄉村記憶博物館,整個博物館展出各種展品300餘件,融入了李家疃村獨特的建築文化符號。自2017年開館以來,不僅宣傳李家疃村建設風貌,還推動鄉村旅遊產業發展,成為全省聞名的特色旅遊村和省級研學基地。

淄博市周村區李家疃鄉村記憶博物館(圖源:魯網濟東)

三是強化運行管理,提升規範化水平

目前,各地鄉村博物館建設數量不斷增加,但在實際運營管理的過程中,依然存在展品不夠豐富、設施管理欠缺、人員配備不足、運行模式單一等短板。因此,推動鄉村博物館標準化、規範化建設勢在必行。 在國家層面,應以浙江等省鄉村博物館建設試點為引領,通過先行先試為全國鄉村博物館建設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和標準。

5月15日,浙江省公布了首批56家鄉村博物館認定名單並授牌。(圖源:麗水發布)

與此同時,要結合創新實踐加快制定《鄉村博物館建設認定標準》《鄉村博物館管理辦法》等政策機制,積極推動鄉村博物館走上規範化發展的快車道。在建設及運營管理模式上,應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共建共享、改革創新」的原則, 探索鄉鎮、村(居)、合作社、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等多元化投資及運管模式,促進鄉村博物館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互哺。

例如,紹興市柯橋區平水鎮小舜江村鄉村博物館,是當地知名的紅色旅遊景點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近年來,小舜江村引進浙江紅色芳華文旅發展有限公司,統籌規劃全村旅遊資源,並提出「大門常開、活動常態、內容常新、服務常設、品牌常駐、效益常在」的「六常」運營理念,形成了「自駕線」「騎行線」「溪游線」「研學線」等多條特色線路,成為紹興市示範鄉村文化博物館。

小舜江村鄉村博物館(圖源:柯橋傳媒集團)

結語

鄉村博物館作為一種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是促進鄉村文化活態傳承和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載體,也是一項艱巨而深遠的鄉村文化工程。各級政府在推動鄉村博物館建設和發展中,應進一步強化政府主導責任,做到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積極探索產業化運營和市場化運作模式,走出一條以文潤富、以文促富、以文化富、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參考資料:

1.鄉村博物館: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作者:柏秀穎)

2.加強鄉村博物館建設 促進鄉村文化振興(作者:徐向陽)

3.留住鄉愁,鄉村博物館美術館大有可為(作者:陳履生)

4.鄉村博物館,要承載鄉愁更要服務共富(紹興日報)

話題互動

您對鄉村博物館建設與發展有何看法?

歡迎在留言區發表您的觀點

加入社區

主題閱讀

‍‍‍‍‍‍‍‍‍‍‍‍‍‍‍‍‍‍‍‍‍‍‍‍‍‍‍‍‍‍‍‍‍‍‍⊙數字文化賦能鄉村振興,帶來哪些產業機會? ⊙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從鄉村手工藝到指尖經濟 ⊙ 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袁家村憑什麼典型?

行業窗口與頂尖新媒體【文化產業評論】已運維3000多期(持續8年有餘,跨越3000多天),推送文化、旅遊、體育領域專業優質文章7000多篇。【文化產業評論】始終秉承權威、專業、準確、及時、實用的特點,聚焦文化、旅遊、體育等行業前沿動態、發展思考,直面新時代行業發展重大問題,融匯行業內外精英的觀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國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公務員、企事業單位負責人、精英從業者的高度關注與大力支持,亦架設起溝通各方的暢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文化和旅遊部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電影局、國家新聞出版署、國家文物局、國家體育總局等有關部門,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國各文化、旅遊、體育企業的重要助手。歡迎訂閱關注!

交流/諮詢/合作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加入「文化產業評論」,這裡,是你的舞台~

喜歡這篇嗎?分享、點贊、在看,都安排上~

請給 小軍哥 打 賞,您的打賞,平台都會給到 作者個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8f8acca7341d492a1b6fe65f027aac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