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龍盤虎踞樹層層,勢入浮雲亦是崩。 一種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漢文陵。——《途徑秦始皇陵》
五千年歷史長河,河水哺育萬千中華兒女,而古代社會代名詞莫過於一位位偉大的帝王,嬴政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後回到秦國。前247年繼承王位,時年十三歲。前238年,平定長信侯嫪毐的叛亂,之後又除掉權臣呂不韋,開始獨攬大政。重用李斯、王翦等人,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
我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發展歷史,在每一個朝代下,皆有其獨特的文化和底蘊。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時期起源於秦朝,而秦始皇也是我國第一位皇帝。在結束了春秋戰國諸侯爭霸的局面後,中華大地上形成了一個多民族統一的朝代,而秦始皇為了國家的發展,也做出了諸多改革,統一了貨幣和軌道,引領萬千中華兒女邁向更好的生活,秦始皇之所以被世人銘記,也是因為其出色的政績,以及偉大的生平事跡,在我國500多位帝王中,有出色之人,也有亡國之君,人們能夠研究這些帝王的事跡,也能更好地建設國家,作為第一位帝王,秦始皇樣貌復原後,長相出乎意料,網友稱看著眼熟。
提起秦始皇,人們腦海中浮現出來的,就是君令天下指點江山的畫像,作為我國封建時代下,第一位帝王,秦始皇用一生書寫了無數豐功偉績。能夠統一動盪的春秋各國,可見秦始皇出眾的能力,而在建立秦朝之後,秦始皇針對國家發展做出了無數改革。同時還修建了迄今為止,世界最偉大的建組兵馬俑,以及長城。這兩個偉大的工程,都象徵著我國的歷史文化,也匯聚了無數前人的智慧和心血,尤其是萬里長城,成為秦朝以及之後各朝代低於外地入侵的最大屏障。
這些偉大的工程,時至今日都是造福著萬千中華兒女,而這位距離我們兩千多年的偉大帝王,成為了世人敬仰的對象,而對於秦始皇的了解,我們都是從史書之中,世人皆想要區了解這位偉大帝王的生活,也想要去揭開其真正的面紗。而秦始皇的生平事跡也值得被大家去銘記,他的傳奇之路從公元前247年開始,那時候的秦始皇剛剛13歲就成為了秦王,因為年紀尚淺,對於管理國家大事方面還有諸多有待進步之處。
為了讓秦國發展速度加快,嬴政將呂不韋封為仲父,與其一同管理國家,在長達8年的時間裡,嬴政廣積人脈,同時也結識了諸多朝中有權勢的大臣,依靠著個人的關係,在21歲之際,秦始皇正真意義上開始了親自執政,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贏得了統一六國的戰爭,建立了我們熟知的秦王朝,雖然秦王朝存在時間不長,在秦朝末期政府暴政壓迫百姓,天下農民起義軍大亂,直接導致了秦王朝的覆滅,但秦始皇的事跡卻永遠烙印在人們的心中。
我國在建國之後,加大了對於歷史的研究,考古事業發展十分迅速,因為在國家的發展歷程中,以史為鑑是必不可少的必修課,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考古學家揭開了諸多歷史謎題,同時也找到了無數隱藏上百年的文物,像是秦始皇修建的兵馬俑,以及秦始皇陵,都是研究歷史文化的重要途徑,但時至今日秦始皇陵的真實面目仍然未被揭開,因為秦始皇陵的設計因素,在其中被秦始皇灌入大量水銀,同時層層機關也保護著整個秦始皇陵。
依靠如今的技術想要進入其中無法做到,因此人們只能從其他方面入手,人們將關注度轉移到這位偉大帝王的樣貌上,因為科技的成熟,我國的考古學家能夠利用3D復原技術,去通過各種畫像還原秦始皇的真實樣貌,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描寫到了秦始皇的長相,史記中寫到秦始皇蜂準長目,以及音調尖細,給人一種強大的氣場,而按照唐朝畫家所作的《歷代帝王圖》復原之後,我們發現秦始皇的長相十分眼熟,與我國明星張魯一有著神似之處,復原圖一經發布之後,就引起了人們的熱議,之前對於秦始皇樣貌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在科技手段的幫助下,人們對這位偉大帝王的樣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結語:
在修圖上看,秦始皇的樣貌與史記中的記載十分相似,細長的眼睛以及尖臉,讓人們感覺秦始皇更加具備著帝王之氣,但秦始皇最終的長相,仍然存在著一定的爭議,對於歷史人物外貌的研究,最佳渠道就是從遺體殘骸中獲取,但秦始皇陵一直未被人們發掘,我們目前能夠做的,就是保護好秦始皇陵,同時也保護好中華大地上的各種文物,這些文物都是中華民族們共同的財富,也是發展之路上必不可少的引路石。
參考文獻:
《途徑秦始皇陵》
《史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1077ca135ac1c7774f48f004c8c1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