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國際唱片業協會(IFPI)發布了一份報告,《2019音樂聆聽報告》,報告里的一個排行引起了我的興起。
據IFPI的調研,中國人最喜歡的十大曲風,老歌(Oldies)排第二。
IFPI並沒有具體解釋Oldies怎麼界定。
在歐美,Oldies是電台系統常用的說法,時間範圍主要是1950-1980年代。
也有業內朋友解釋說,Oldies就是通常說的Catalogue,然而,Catalogue並沒有特別明確的中文定義和時間上的界定,主要是指歌手已經發行過的歌曲的目錄。
個人認為,我們一般說到的「老歌」,至少應該有10年左右以上的歌齡,聽起來,會有一定的「年代感」,讓人覺得不像是當下的作品。
當然,當下很多的新作,聽起來跟老歌沒差,甚至讓人覺得還不如老歌,這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也是本文想要探討的一個問題。
先回到正題,中國人為什麼喜歡聽老歌?確切的說,為什麼,當下的聽眾,似乎比較喜歡老歌呢?
從IFPI的調研看,這似乎是一個趨勢。
IFPI2018年發布的報告中,中國聽眾最喜歡的曲風前五名是:1.C-Pop(中文流行歌)、2.Pop、3.Folk(民謠)、4.Country(我的理解是鄉土民歌,包括「民歌唱法」的歌曲)、5.影視歌曲。
2019年,排行變成了:1.Pop、2. Oldies、3. C-Pop、4.影視歌曲、5.民謠。
「老歌」排到了一個比較顯著的位置。
至少從這個報告看,中國聽眾似乎越來越喜歡「老歌」了。
為什麼?(IFPI的報告里並沒有具體分析)
帶著這個問題,我做了一個小調研,回收有效問卷480份。強調一句,這並不是一個嚴謹的調查,而且主要是在新觀的社群里做,樣本非常有限,我也並沒有指著這些樣本下結論,我只是想試試看,能否從新觀讀者的選擇中,找到一些可以探討的方向。(本次調查的「老歌」,時間定位是2010年以前的作品)
所以,本文的討論是開放性的,目的不在於解決問題,而是發現問題。
從調研結果看,48%的受訪者對於新歌或老歌沒有明顯傾向,但是在有傾向的受訪者中,喜歡老歌的人達到38.3%,遠高於喜歡新歌的受訪者(13.75%)。
個人理解是,大多數聽眾(當然,新觀的受眾相對來說屬於比較重度的音樂愛好者),是中立的,並不以「新老」論英雄,最終取決於作品是否能打動他們。
有傾向的受訪者中,傾向跟年齡似乎有比較高的相關性:Z世代(95-00後)傾向新歌的人多,而95前的聽眾,傾向老歌的人多。
年輕人喜歡新東西,這是人之常情。
不過,在喜歡新歌的受訪者中,聽英文歌的受訪者要超過其他語言(中文、日語、韓語),達到47%。喜歡聽中文歌的受訪者,則有62.5%喜歡「老歌」。而且,在中、英、日、韓這四種語言中,中文歌曲的聽眾喜歡老歌多過新歌。
這是否可以說明一個問題,就中文歌曲來說,老歌比新歌更受歡迎呢?
也許吧。
在喜歡老歌的受訪者中,56%的中文歌曲喜好傾向的聽眾認為老歌比新歌好,61.3%的中文歌曲聽眾認為,新歌不能滿足自己。
在喜歡老歌的受訪者中,16-24歲的Z時代,也不少,其中,有45.2%的Z時代受訪者認為新歌不能滿足自己,還有27.1%的受訪者認為新歌不如老歌。
這裡提出第一個問題:中國人喜歡聽老歌,是不是因為「新不如舊」?
儘管數據很難證明這一點,但就近年來網際網路上的議論看,「新不如舊」是一種普遍存在的「情緒」。
就個人觀察而言,這種「情緒」建立在以下兩個現實之下,在華語音樂圈:
1.青黃不接:這種青黃不接,是一種表現在大眾認知層面的青黃不接,儘管新人層出不窮,但數據表現基本局限在各自的圈層,缺乏大眾層面的代表作。(所謂「不出圈」)。而大眾所熟知的、能夠引發大眾相對比較正向討論的歌手,主要還是「千禧一代」(千禧年前後出道的一代,周杰倫、蔡依林、孫燕姿、五月天、林俊傑、王力宏等)
2.流量當道:就數據層面上說,新人似乎更有優勢。無論是「老流量」還是「新流量」,反正這些年來,最不缺的就是「流量」,每年微博上都會有新的千萬級粉絲藝人出現,但是,又正如上文所說,他們都缺乏大眾層面的代表作。
在他們各自圈層之外的討論,大都是比較負向的,吐槽的多。除了藝人的高流量,還有作品的高流量。比如各種抖音熱曲。如果說,「流量藝人」難獲得大眾認同,「流量歌曲」則難以獲得業內認同。花粥也好,陳雪凝也罷,作品爭議性都非常高,重度音樂聽眾和業內的評價談不上是太正向的。
這兩個現實製造的「矛盾」還挺明顯的:你看,這些年明明出了不少新人,但真正在大眾和業內同時站穩腳跟的,只有一個「80後」(李榮浩);每年各種抖音熱曲層出不窮,但也大都是水過鴨背,並沒有獲得太多「正視」。與此同時,周杰倫和五月天仍然呼風喚雨,大家一邊罵一邊聽。
對比Taylor Swift這樣的例子,我們會看到,在華語樂壇,周杰倫之後,已經很久沒有出現雅俗共賞、全民津津樂道的超級巨星了。而在Taylor Swift身後,這些年,歐美樂壇沒少新秀輩出。單說今年,不但Ariana Grande勢頭強勁,還冒出一個「超級新人」Billie Eilish。
除了歐美樂壇,K-Pop這些年的強勢,也爭取到不少年輕一代的中國受眾。比如BTS這樣的藝人,沒有辦法不讓年輕一代為之瘋狂。
在本次調研中,傾向喜歡英文歌和韓文歌的「Z世代」,都占了多數。看起來,因為華語樂壇近年來的「疲軟」,中國的年輕聽眾越來越多的關注海外藝人。
這就帶出了第二個問題: 中國年輕聽眾會不會越來越不關注華語樂壇的新人新作嗎?會不會導致華語樂壇陷入一個「惡性循環「?
對此,我相對樂觀。
至少從這次調研看,受訪者對於中文「新歌」並不缺乏好奇心。
在中文歌喜好傾向的受訪者中,53%的受訪者對於「新舊」並沒有明顯的傾向,而選擇了老歌的中文歌喜好傾向受訪者中,75%的人選擇了「想聽新歌,只是不知道怎麼獲取」,另外有61.3%的人選擇了「新歌不能滿足我」。
為什麼新歌不能滿足他們(中文歌喜好傾向的受訪者)?69.2%的人選擇了不好聽,50%的人選擇了「歌還行,但歌手的水平不行」,46.7%的人選擇了品質不行,都高於其他語種。
從這個調研看,對於華語樂壇來說,我認為結果是比較正能量的。
看起來,業內急需解決的主要是兩個問題:
1.作品品質(包括歌手) :個人認為,「圈層化」可能被過分強調了,不出圈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圈層壁壘太強,而是因為作品的品質(從詞曲到演唱),還不足以征服大眾,沒有足夠的廣泛的說服力。
這種「說服力」,在傳統唱片業時代,是一種終極追求,所有出唱片的主流藝人,無不希望自己的歌曲被傳唱一時,因為,這是那個時代,歌手當「紅」的鐵律。
但是在網際網路時代,傳唱似乎已經不重要了,只要你能夠攢到足夠多的粉絲,想做什麼音樂都可以,如果你還沒有足夠多的粉絲,那就想辦法吃好吃透某一個網絡渠道(比如直播或者短視頻),在渠道里火了,金錢一樣滾滾而來。於是,大家似乎都沒什麼動力去做那種有廣泛性的內容了,內容越來越圈層化、渠道化,也越來越難出圈。
但我始終相信「好內容」自身的穿透力,只不過,在這個吃好某個圈子或某一個渠道就完全足夠了的時代,對於內容生產者來說,想要做出具有廣泛說服力的作品,可能需要更多的定力、才華和野心。(不僅僅是創作,也包括企劃、推廣和整體把控力)
2.渠道問題: 說音樂平台沒有幫用戶去發現新人新作,我認為是不公平的,實際上,為了幫用戶發掘新歌,各大音樂平台這些年都做了不少事情。但是,從調查上看,仍然有不少朋友「不知所措」。尤其是中文歌。
有意思是,選擇了老歌的受訪者,71.4%的中文歌喜好傾向的受訪者選擇了「想聽新歌,只是不知道怎麼獲取」,喜歡英文歌的朋友就沒人選這一項。
從傳播環境來說,歐美音樂確實有比較充分的傳播途徑,音樂平台、社交媒介、專業音樂媒體、音樂資料平台、音樂Blog,包括傳統電台等等。新聞、樂評、評分、數據、榜單、獎項,應有盡有。
相比之下,中文歌曲的傳播途徑就沒有那麼立體和豐富了,主要靠網際網路平台推薦以及社交媒介上的一些KOL的帶路,電台也在發揮餘熱,但是,從這些年的傳播看,新興媒介的影響力更大。比如社交短視頻。(參看:音樂在「下沉」,誰人在狂歡?)
問題是,對於音樂的較重度聽眾來說,社交短視頻是否是一個合適的渠道?社交短視頻對於音樂傳播的影響,更多是因為海量用戶行為製造的「病毒效應」。
音樂的傳播,不能只靠單一平台,好內容的脫穎而出,需要多種不同屬性媒介的平衡。如果大家認可中文樂壇確實「青黃不接」、確實「品質不行」,這就需要所有平台去努力了,有意識的去做一些具有針對性的事情。
話說回來,從IFPI的調查看,喜歡「老歌「的不只是中國聽眾,全球聽眾也似乎越來越喜歡「老歌」。
Oldies在2019年全球聽眾最喜歡的十大曲風中排名第三,而且,關於「新不如舊」的討論,在外媒上也屢見不鮮。(比如:不,流媒體並沒有讓音樂變得乏味)
全球範圍內的「老歌回潮」,原因比較複雜。其中,獲得普遍認同的一個原因是,網際網路幫用戶重新發現老歌的價值。
這個情況,在中國應該也是存在的。
網際網路不僅僅給了我們知新的機會,也給了我們溫故的條件。 「老歌」不僅大齡聽眾愛聽,Z世代也愛聽。
Spotify今年5月公布過一份「Z世代目前聽得最多的歌曲」名單。
從名單中可以看到,老藝人居多: Billie Holiday、Miles Davis、Grateful Dead、Selena、Joan Jett、Tiffany 。新一代藝人只有TOMORROW X TOGETHER和Tyla Yaweh。
另外,Spotify的數據稱,其平台上的爵士樂聽眾40%來自30歲以下的年輕人,而法國音樂流媒體服務Deezer的數據則顯示,過去一年來,18-25歲的爵士樂聽眾增長了15%。
看起來,Z世代不僅僅喜歡追新,也喜歡復古。
一位業內朋友曾對我說,「那麼多好的老歌都還沒人聽呢,哪有時間關注新歌?」確實,就我個人體驗而已,傳統唱片業精英治業模式下出品的一些中文老歌,也確實越聽越有味道。
只是,正如英國《衛報》的文章所說,「儘管眼花繚亂的技術讓我們能夠快速的接觸到各種偉大的經典,但我們仍然需要聽到屬於這個時代的聲音,就像我們曾經聽到的那樣。」(摘自《不,流媒體並沒有讓音樂變得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