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來自小城,在一線城市從最底層打拚,相信終有一天你可以站得更高,改變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可是父母從小就教導你不要在人際關係中浪費時間,你把所有時間都用來學習和加班工作,生活卻總不是你理想的樣子。苦練內功 or 廣結好友,哪個重要?弱關係對於你的意義在什麼地方?來看陳虎平老師的精彩見解。
沒有實力(財富、權力、知識、信息)的人,只有強關係,沒有多少弱關係,只有親朋好友、同輩同學、工作同事,很少有其他社會聯繫。
這既可能與他實力不足有關,也可能與他在社會關係方面的行為習慣有關。一些人看起來沒有什麼本事,也不怎麼聰明,但善於經營社會網絡,也取得顯著成績。
構建弱關係本身也許是一種能力,與現有實力無關。另一方面,有實力的人可能因為性格、習慣等原因,與外界接觸很少,失去放大效果的機會。
實力不一定是弱關係強的原因,與社會接觸的行為習慣才是。最好的組合當然是,有實力+弱關係。
弱關係與實力是平行的
弱關係可以成就夢想。有個橋段是這樣的:
一位優秀的商人傑克,有一天告訴他的兒子......傑克:我已經決定好了一個女孩子,我要你娶她。兒子:我自己要娶的新娘,我自己會決定。傑克:但我說的這女孩,可是比爾·蓋茨的女兒喔!兒子:哇!那這樣的話......
在一個聚會中,傑克走向比爾·蓋茨......傑克:我來幫你女兒介紹個好丈夫。比爾:我女兒還沒想嫁人呢!傑克:但我說的這年輕人,可是世界銀行的副總裁喔!比爾:哇!那這樣的話......
接著,傑克去見世界銀行的總裁。傑克:我想介紹一位年輕人來當貴行的副總裁。總裁:我們已經有很多位副總裁,夠多了!傑克:但我說的這年輕人,可是比爾·蓋茨的女婿喔!總裁:哇!
這個說法肯定很極端,大家會覺得很可笑。但那個段子其實有深意,不能一笑置之。溫和版的資源整合和對接情況其實經常發生。通過弱關係得到高人舉手之勞的幫助,在聰明人看來,好像是不勞而獲,因此有時嗤之以鼻。
聰明人的特點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有多少努力做多大成績,自己得到的,都是自己的辛苦和智力換來的,自己得不到的,也不認為自己應該得到。這樣考慮問題,其預設是把社會成績的獲得看成是一個單純的線性因果關係。
但是,社會是網絡狀的,在今天網際網路時代尤其如此。一些人並不那麼辛苦,但所獲得的卻極多。原因在哪裡?在於社會網絡資源。他們能夠利用社會網絡的平台,用這個平台和資源網,去撬動更多的資源。
聰明人通常是用自己的努力和成績,去撬動一些收入和名聲。但如果他們也掌握了社會資源構建和經營的能力,就可以不僅用自己的努力,還可以用平台、用系統去放大努力的效果。因為是在網絡中,這個效果是非線性的。
令人不快的是,我們的教育往往告訴孩子,不要鑽營,不要在人際關係中浪費精力。有人的確把弱關係的管理當作鑽營的途徑,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弱關係都是這樣,都應該主動放棄。
如果不認識那些弱關係下的貴人,年輕人可能連好信息都接觸不到。弱關係是如此重要,社會資源的網絡必須刻意經營。唯分數論,唯成績論,這是考試製度下的適應模式,本身無可厚非。但它僅僅適用於一場場的考試。分數依賴、成績依賴,會成為一種路徑依賴,這在一些時候是有效的,在一些時候則是無效的。
社會不一定是考試。考試有確定的題目和答案,但市場、企業、家庭、民族、國家,卻有各種新問題,還沒有答案。在這些方面,會考試就一定能取得傑出成績嗎?不一定。
即使最後取得傑出成績的,都是曾經會考試的,這也僅僅表明,基本智力對結果的影響很大。只是會考試的人中很小的一部分取得了卓越成果,考試能力本身並不一定預示你在踏入社會之後取得傑出成績。少數成績好的人取得了傑出成績,不是因為成績好,而是因為太多成績以前和他一樣好的,後來都很平凡。
真實的原因在於他超越了既有的行為模式,打破了自己的路徑依賴,從會考試轉到會加強弱關係、經營社會資源,不僅用自己的力量,而且用平台、組織、系統的力量去取得成果。
他樂於分享自己的資源,他虛心、歸零,向其他人請教,學習不同專業的新思維,結交不同領域的新朋友。他不把自己曾經學習好當作獲取資源的理由,他決不認為社會對他不公平,沒有給他應得的,而是改變自己。
專業方面,他依然優秀,但跟他一樣在專業上優秀的人也許很多,也許是太多了,只憑藉專業能力,也只能取得中等、至多中上的成績。
在已經具備一定專業能力之後,要迅速拓展社會空間,打開視野,善用組織、平台,不要沉迷於自己的聰明,不要陷入小知識分子的清高和孤芳自賞。
甚至,要取得優秀的專業技能,也需要不斷與高手交流,在不同領域中獲取靈感。拚命地向下挖洞,從不哪怕在大專業的廣度上橫向拓展自己的視野,在專業領域做出成績的機會也是不大的。
人生不全是確定的題目
熟人之間相互了解太多;弱關係里的人,才具有與你顯著不同的技能和資源。工商業社會要有成績一定是團隊合作的結果,個人做不了太大的事。獨干幾乎必敗。而知識分子和小社區成長起來的人,往往習慣單幹,全憑個人勤奮和聰明勁,但走不遠。
少年時代的聰明孩子以解題為樂,以解題驕於人,這是天性使然。成人後待生活如解題,好生活=好工作+好房+好車。三好學生的生活標準,你爭優了嗎?聰明人面對這個生活題,使勁猛干,以他人為工具,以自己為手段,確保目標必達。這還在少年時代的思維軌道上運行:要社會給自己出題,自己解答正確!
但人生不完全是確定的題目。從這裡出發,向未來看,有很多可能的路。新的山頂並不真的存在,你創造了才存在。聰明人問,哪一條路更好?我只想問,你真心要走哪一條?你唯恐走偏軌道,遭人嘲笑;這種聰明只是在別人制定的標準下理性最大化,不能設立自己的人生主題。幻想與自足的價值都太少。
自己出題、自己創造,又談何容易!從這裡望出去,空空蕩蕩。每條可能的路上都隱約見到沼澤和荊棘,還有荒無人煙的原野。沒有人曾經經歷你的未來。不要一個人走。你的偏執,只夠讓你走進他們不敢去的沼澤。找一群不同領域的人,組織一個隊伍,大家一起走過無人區。
把「聰明」升級到2.0版
無名指比食指長,只是聰明的1.0版。這個比例由激素控制,高則說明系統推理強於共情能力,低則說明共情能力高於系統推理能力。按照 Simon Baron-Cohen 對男女大腦思維差異的研究,系統推理與共情能力負相關 (見The Essential Difference ) :關心身邊人很多,創造發明與改變行業卻很少;或者反過來,創造很多,關心身邊人很少。
多數人是陷在自己的聰明里了,表現有(1)我覺得自己應該得到更多;(2)我覺得自己的能力還不錯;(3)從未有過團隊經驗;(4)總是在自己的大學專業領域之內工作。
一個人的能力總是有限的。20多歲時熱血沸騰,憑藉自己的才能,打拚一片天地。你會將自己的性格槓桿用到最大。善於編程就一直編。善於讀書就一直讀。勤奮、上進、苦幹。30歲發現,其實自己能做的也就那麼多。如你一樣的聰明人太多,你一個人能把聰明人會編的程序會讀的書會做的事全做了?
真正聰明的人不拒絕向優秀的人學習,他們不需要以獨自思考來證明自己。他們總會尋找最好的信息源,吸收和利用。他們勤記筆記,聽各種講座,以正面的態度對待優秀的人。相反,自以為聰明的人,上課不記筆記,聽講座就說那個人哪裡不好、哪裡很假,且企圖獨自想出一切答案;他們用憤世嫉俗來證明自己獨立。
超越了普通的聰明,是聰明的2.0版。天生無名指比食指長,系統思維能力強,青春期略有反叛行為;但家庭教養好或遇到了貴人,情商得到鍛鍊和引導,通過組織學生和團隊活動獲得共情訓練。
單純的聰明和個人主義走不遠。要加上後天教養和自我修煉,掌握共情,才能達到聰明的2.0版。共情聰明+推理聰明,是真聰明。
社會是一個多層系統,你卻只用一個天生的基因和性格槓桿來撬動。一個槓桿會斷的,不要把先天槓桿放太大了。人生是分段函數,成功是多層結構,必得有很多你天生並不具備的要素來配合。一定要放低自我啊!
人的改變有內因和外因。內因外因的二元分析法,不一定符合事實,但可以帶來線索。
內因是自己的人力資本積累,多學編程、統計、工程、管理、營銷、邏輯結構等。積累多了,就有一些變化。能分析一些問題做出決策,能解決一些問題帶來收入。但你自己再聰明,也不能把什麼事都做好。
外因有時更重要。在你之外都是外因。一個人學還是幾個人一起學?單憑自律你堅持不了太久,但幾個同輩在一起卻會你追我趕。人力資本往一個方向積累,再加入團隊,做出需要多種技能的產品。加入公司,接入多層系統,與客戶、政府、資本市場連接,其效果是非線性的。選擇什麼朋友、團隊、公司,有時比個人才能還重要。
實力不是人脈的先決條件。不是先有實力才能培養弱關係,它們完全可以平行準備。以為有了實力自己會去經營弱關係,但這種事並沒發生。
一些中青年人,一直培養個人實力,從不善於甚至不屑於管理、經營社會資源網。他們覺得自己聰明一世,憑什麼那些比自己傻、比自己笨的人反而取得了更大的成績!他們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只好埋怨社會,或僅僅以自己運氣不好來辯解。
實力是在自己控制下的線性積累,弱關係是高度不確定的網絡效應,這兩種思維高度異質。所以,先實力後人脈有可能為自我封閉背書。同時培養這兩個能力才是最佳選擇。實力和人脈都要不斷練習、深度練習。人脈也是一種技能,絕不比解題、建模容易。
跟「不熟的人」做朋友
如何建立社會資源網絡,如何找到一個好的組織?令人迷惘!好的組織、好的方向,自己還沒到那個層次,往往看不出來。你在平面上,看不到立體層的人所看到的東西。
這時,你得有人指引。你要結識這樣的貴人。你要相信貴人的判斷,跟著走。如果你總是固執己見,從自己有限的見識出發,不去哪怕稍微偏離習慣的視野,而把未來的一部分交給貴人來指路,那麼你將永遠困在這個層次里。
而且,貴人要願意帶你玩,帶你進場,願意在你身上花時間,覺得你是好學的、可教的、可帶的,才給你進入新層次的門票。因此,這是一個交互的信任過程,在此過程中,你們有共同的理想、感受和判斷。因為這種共同的感受,你才不怕做出選擇,去以前你沒去過的地方、你的朋友們沒有想過的方向。
別人信任你,才帶你玩。信任靠頻繁接觸,都是自己的隊伍。你有能力,但你跟錯了人或游離在外,也沒有上升空間。公司的老大通常最有想法,你主要是執行,不是提出什麼想法。你要真有想法,還能放手做,那是老大信任你。如果你不跟老大接觸獲得信任,光憑能力,老大也不會放心讓你做重要的事。
除非被危機逼到走投無路,老大不會輕易把資源交給不是自己嫡系的人。你清高,不跟老大混熟,那你就沒有掌權機會。你要真有想法,不想聽指揮,覺得他們笨,那你辭職自己出來干就是了。當然,如果你連能力都沒有,獲得信任也沒什麼用,老大還是會拋棄你。他不拋棄你,公司也遲早會倒閉。
能力是自己的事;在北上廣深,有本事的人多了去了。信任和資源支配權移交,是組織的事。很多讀書分子、清高分子總是覺得自己有本事,怎麼不受重用,好像就自己稀缺。只有理論思維,沒有社會情商,幼稚得很。年紀一大把,還是老憤青,陷在小我里。要跟著組織走,跟著決策者走,跟著大政方針走。
在美國進不了主流圈子,才會社會關係簡單,因為別人根本不帶你玩。你吃苦耐勞樂意被榨乾,那他們當然對你友好。除了暫時在矽谷和曼哈頓工作的,其餘的人都要儘快回國!丟掉了中國平台和中國關係圈,你未來整個家族都上不去。
人是自然和社會演化最偉大的奇蹟。沒有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沒有接入不斷發展的新平台、新前沿,沒有為行業、為社會做點事情,悔恨是不可避免的。始終要注意個人小目標與國家大目標的協調,這樣,你的系統才能高效而持久地運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OxyOW8BMH2_cNUgePo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