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起,摩拜單車在北京地區開始執行新的計費規則,用車費由起步價和時長費組成。其中起步價為1.5元(即30分鐘內為起步價),騎行超過30分鐘,收取時長費,每30分鐘1.5元,不滿30分鐘以30分鐘計算。而在此前,北京用戶騎行起步價為15分鐘收費1元,超出15分鐘,每15分鐘收費0.5元。在業內看來,摩拜單車此次調整價格目的在於避免繼續虧損,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高單次使用單價。
對於漲價的原因,摩拜方面表示,此次調價是為了優化運營效率。摩拜方面還稱,針對騎行套餐用戶,在生效期間,調價後,騎行前2小時免費,超出部分按每30分鐘1.5元收取。
記者注意到,除了摩拜單車,多家共享單車平台也不同程度相繼調價。今年3月以來,滴滴旗下的小藍單車和青桔單車在北京先後調整起步價。隨後哈囉單車也在北京、上海等地更新了計費標準,在北京地區騎行費每15分鐘1元,算下來騎行1小時需要花費4元,在上海調整價格為每30分鐘1.5元。
值得注意的是,摩拜單車成立至今,總體仍在虧損。在美團所有業務中,摩拜的表現似乎並沒達到它的期待值。
根據美團發布的2018年財報數據顯示,自4月4日起由摩拜貢獻的計入綜合收益表的收入為15.07億元;同期摩拜貢獻虧損45.5億元。這也就是說,去年,摩拜為美團帶來了2.3%的營收,但是同時也為其造成了41%的虧損。
那麼,此次摩拜單車調高北京地區收費標準,能否用漲價來緩解虧損難題?有分析人士指出,共享單車鋪的越寬,運營成本越高,而虧損也越嚴重。原本期待融入更多O2O場景,形成導流的前置入口的模型,並沒有發揮實際作用下,除了漲價來緩解虧損,別無他法。
汽車行業資深分析師、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案例研究員錢文穎在接受《財經》新媒體記者採訪時表示,市場經過白熱化競爭淘汰了一批參與者,不需要再像市場初期通過低價競爭來爭奪用戶。同時,資本退潮,共享單車平台必須靠自我造血活下去,要保證收支的平衡,避免繼續虧損,保持服務和運營的質量,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高單次使用單價。
「提高單次使用價格,其實對共享單車的活躍和高黏性用戶影響不大。這些用戶因為使用頻次高,一般會選擇月卡、季卡、年卡等消費方式,單次成本還是比較低的。」錢文穎進一步稱,價格只是對使用頻次低的用戶影響較大,這個用戶群遇到共享單車的使用場景時會考慮其便捷性。
在網際網路分析師唐欣看來,目前的價格調整,是企業回歸良性商業模式的重要步驟,也是資本熱潮退去之後企業的必然舉措。
事實上,作為曾經被資本瘋狂追逐的風口,共享單車如今的日子並不好過,自2017年起,一大批共享單車品牌因為資金鍊斷裂,相繼宣布倒閉或停止運營。
對於未來,錢文穎認為,資本退潮未必是一件壞事。缺少了熱錢在背後的支持,共享單車行業現存的企業可以更冷靜地回歸商業本質,從一味地擴大規模轉向提升服務體驗,進行精細化運營。前幾年在資本的帶動下,中國消費者已經快速被教育起來綠色出行的習慣,有了共享出行的需求,只要需求存在及合理的商業模式,共享單車還可以繼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