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並稱為汽車新四化,其中電動化就是當下大家熟知的新能源,智能化則是指無人駕駛或駕駛輔助電子系統。智能化也是當下新能源汽車的主要競爭點之一,不過,高階駕駛輔助已經逐漸從原本30萬級才能觸及的高度,門檻已經逐漸下探到了10萬級,通常一套基本的智能輔助駕駛系統價值會達到1萬元或者更高。在入門級車型上花這麼高的代價裝配智駕系統,值得嗎?智能駕駛真的是新能源車的剛需嗎?
要我說,根本算不上,智能駕駛只是一些新能源品牌為了打造產品差異化的幌子。在入門級市場,價格、續航以及安全才是大家更關心的。新能源車的基礎是三電系統,只有三電系統做好了,智能駕駛才是錦上添花,否則都是白搭。
雖然很多車企都宣稱自家的智能駕駛有多麼厲害,但實際上的體驗卻千差萬別。根據輔助駕駛等級劃分規則,在特定情況下,只要車輛能夠自動轉向、加速和制動,就可以說該車就具備L2級輔助駕駛能力。對應的功能配置就是車道保持輔助和自適應巡航。硬體配置要求僅僅是一個攝像頭和一顆超聲波雷達,其實無論是燃油車還是新能源車都很容易實現。
在此基礎之上,還有車道居中保持、道路交通識別、自動泊車入位、遙控泊車、自動變道輔助、循跡倒車、信號燈識別、記憶泊車等等,也都屬於L2級輔助駕駛範疇。想要實現的功能越多,所需要的硬體就越多,對於晶片算力的要求就更高,除此之外,軟體算法也很重要。所以看似很多車都具備L2級的輔助駕駛能力,實際配置可能相差甚遠。
哪怕是相同的功能配置,實際道路上的體驗也會有差距。比如有些車輛的車道居中保持功能,是真的能夠讓車輛比較穩定地行駛在道路中央,減輕駕駛員的負擔,而有些車輛開啟該功能後,就直接開始畫龍了,還不如不用,在買車的時候還多花了冤枉錢。
雖然我認為智能駕駛不是新能源車的剛需,但還是希望更多入門級車型能夠在智能駕駛技術上「捲起來」。以零跑汽車和五菱汽車為例,都是注重性價比的車企,當它們的智能駕駛技術發展起來之後,那些所謂的高端新能源品牌就沒辦法再通過「智能駕駛」割用戶的韭菜了,大家覺得有沒有道理?(文/阿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