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歲的香港刀王有多厲害?磨把菜刀要上千元,得提前3個月預約

2022-02-24     生活幸福

原標題:80多歲的香港刀王有多厲害?磨把菜刀要上千元,得提前3個月預約

君不見昆吾鐵冶飛炎煙,紅光紫氣俱赫然。良工鍛鍊凡幾年?鑄得寶劍名龍泉。龍泉顏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嘆奇絕。——郭震《古劍篇》

中華大地五千年來,隨著不斷發展的農耕文明,手工藝也隨著需求的增加不斷開拓自身,經歷了一代又一代的改革與傳承,最終成為中華文明中不可或缺的璀璨明珠。遺憾的是,伴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機械化與批量生產走進人們的視線。高質量、高效率的生產線取代了無數的手工藝作坊。世界現代化的腳步驟然加速,傳統手工業的生存市場也隨之驟然縮水,這些傳承千年的古老手藝帶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不僅面臨著作坊倒閉帶來的失業。同時沒有人願意再去學習那些賺不到錢的技術,後繼無人丟了傳承,才是最大的問題。

精雕細琢、十年如一日的開胚、鍛造、打磨,在全面工業化進程突飛猛進的現在,聽起來已經是遙遠且不可思議的事情了。幸運的是,在我們身邊還有許多這樣的匠人,十年如一日堅守自我,將傳統技藝繼承、革新與發揚,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一代文明的流失,成為了文化的「捍衛者」。

一、香港「刀王」,五十年如一日

來自香港的陳當華,是陳華記利器專門店的主人,有將近50年的磨刀經驗。經他之手磨的刀鋒利無比,質量上乘,經久耐用,而且都是手工磨製。他磨出的刀與剪,鋒利且持久耐用,他打磨過的菜刀,也能夠凌空削開番茄而番茄不出汁水。一把經他之手磨好的切肉大刀,不可以用力,僅憑自身的刀刃觸碰就能輕鬆劃開報紙,真正達到了削鐵如泥。為此他素有香港刀王之稱。

陳當華磨刀需要磨九塊石頭,耗時接近一小時。第一塊石頭是開鋒,之後就是要將刀刃磨得圓滑平整,直到最後驟然收口,這樣刀才能變得鋒利。他磨刀時習慣用耳朵聽聲音,而不是用眼睛去觀察。只要刀磨得越鋒利,就越是沒有聲音,越到最後關頭就越考驗手藝人的專注力和手藝。陳當華磨刀用的是所謂的「陰力」,也就是全身同時緊繃發力,尤其是在磨剪刀時的手法,棉裡帶剛,被稱作棉花手,而這獨特的技法使得他的手在磨了四十八年的刀後沒有太多的老繭和傷口。

磨一把最基礎的剪刀,需要消耗少則五塊多則九塊磨刀石。開封的第一塊僅僅是石沙煉製的密度只有幾百的普通磨刀石,然而後面的磨刀石都採用天然石。密度最大的「山心石」甚至達到了接近四萬的密度,價值更是達到了數萬元人民幣。幾十年來,陳當華堅持手工磨製每一把刀,手藝遠近聞名。找他磨一次刀的價格也達到了驚人的1000元一次。有趣的是,在採訪中,「刀王」回憶,最開始學習磨刀這一門手藝,僅僅是為了維持生計。

二、從生活所迫到匠人精神

陳當華出生在香港的一個普通家庭。在他13歲時,他的父母為了他將來不被餓死,於是將他送去學習磨刀這一門手藝。上世紀的七八十年代,機械化流水線生產還沒能普及到千家萬戶,磨刀這門手藝還算吃香,恰好當時的老師傅都還願意收徒,將技術傳承下去,陳當華便聽從父母的安排跟隨師傅走街串巷,開始了磨刀技術的學習。

學成後,陳當華開始了獨自走街串巷吆喝生意的磨刀生涯。他的技術起初並不精湛,生意的來源沒有保障,利潤單薄,收入也僅能勉強維持溫飽。更不用說由於疏忽不小心磨壞了客戶的刀具,還得將自己一天的飯錢悉數賠付。這樣的生活不能不說不辛苦,但陳當華還是拼著一口氣,將這份看似簡單的職業堅持了下去,而這一堅持就是數十年。

工業化的洪流隨著時代齒輪的轉動席捲了全中國的大街小巷,傳統手工藝人的生存空間一度被擠壓。面對時代的更迭,不少同行選擇了放棄,投身於更為穩定的行業以維持溫飽。陳當華最初選擇磨刀行業並不是出於熱愛,但在面臨選擇的時刻,他卻毅然踏上了這條堅守的道路。「干一行愛一行,我對它(磨刀)也是有感情的。」他這樣說到。從最開始扛著背簍和簡易工具走街串巷,到有了一些繼續後開了屬於自己的磨刀小鋪子,80歲的陳當華將自己大半的人生全部投入到了磨刀這門技藝里。

不斷地鑽研、實踐,幾十年來,他手工磨的刀越來越多,經驗逐漸累積,漸漸悟出了其中門道,並在此基礎上精進自我,技藝愈發純熟精湛。他的磨刀技術和他這個人也逐漸遠近聞名,被譽為了「香港刀王」。積年累月攢下的客戶對他皆是讚不絕口,回頭客、新客人也絡繹不絕。

曾有一位移居海外的老奶奶,為了磨一把普通的菜刀,專程趕回香港尋找陳當華。也有許多慕名而來的遊客,甚至是海外工廠都向他發出了聘請技術指導的邀請。他磨刀的價格也從從前的十幾塊錢上漲到了千元。刀王也終於熬過了鋼鐵時代的洪流,守住了自己一方手藝,成為了此行業標杆性的人物,他熱愛行業,具有鑽研的毅力,他身上所擁有的匠人精神,令人不得不讚嘆傾佩。

三、文化傳承與革新

「工匠精神」已成為了文化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工匠精神是我國自古以來就尊崇的優良品質,而到了現代,也還需要我們對此的繼承與弘揚。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科技與工業齊頭並進向前衝刺,傳統文化受到了無與倫比的沉重打擊。尤其是手工藝行業的從業者,在面臨「食不果腹」大環境現實的逼迫下,不得不選擇了放棄。我們在享受現代化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許可以試著思考能否在發展現代經濟與工業的同時,保存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傳承呢?

只要方法恰當,答案一定是肯定的。傳統文化積聚了中國千年來民族的歷史、思想與精神,體現了我國人民豐富精妙的創造力與想像力,囊括了工商、建築、教育、手工藝、文學等各個領域的精華。遺憾的是,並不是所有的傳統文化都能緊跟時代潮流共同發展,大多數傳承中斷於此,流失在了歷史長河中。

結語

我們在關注陳當華這樣優秀的例子的同時,也要學會將視野放得更加廣闊,學習他的「匠人精神」,並且將這種精神發揚出去,實際運用到各個領域,尤其是傳統手工業中去。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汲取精華部分,摒棄無用糟粕,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在發展的基礎上革新。使傳統文化能夠在被保護的前提下適應時代的發展,迎合人民的生活需求,呈現出更新的風貌,再藉由手藝人和我們之手,將其弘揚,真正意義上達到文化的傳承。

參考資料:《古劍篇》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0888cc1b3047b0bb547aa5751010a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