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思考能力變得更強,你首先要掌握正確的思考步驟

2019-06-22     慕妤說

思考能力,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技能。

如果缺失這種技能,我們頂多只是一個「行屍走肉」的生物而已這樣是,很難提高自己處世層次,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的。

好的思考能力,不僅能夠提高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廣度,還可以強化我們對自己的認知深度,從而發現自己的欠缺之處,然後再加以改變。

一個具備良好思考能力的人,應該有以下兩個特徵:

1,解析困惑的能力;

當我們發現一個問題,如果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奇怪感」,卻總是無法梳理好思路去釐清頭緒,那說明你對於解析問題方面的思考能力,還是有所欠缺。

當然,對於這個世界的很多問題,我們或許都會覺得很奇怪,單憑我們社會目前的科技水平,也很難找到所謂的答案。

但一些跟我們自身生活關係密切的問題,良好的思考能力,就可以幫助我們省卻很多不必要的煩惱。即便別人罵你,你也可以通過敏捷的思考,識別出對方語言中的漏洞,從而反駁對方。

針對一般日常生活上的思考,並不會超出我們自身的能力範圍。只要具備良好的思考能力,我們才能分析出問題的核心原因,然後將其解決掉。

2,主動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法;

當我們身處某個困境的時候,不會思考或者懶得思考的人,往往就會逃避問題,任由事態變差。

而一個懂得思考的人,不是逃避問題的存在,而是會主動思考對策,儘量讓問題不再成為困擾。

儘管並不是每個對策都能夠有效解決問題,但「持續改進對策」這種舉措,就是不斷思考帶來的行動。

只要我們面對困境的時候,儘量去挑戰難題,無論成敗,我們的思考能力才能夠得到有效提升。

打破不會思考的習慣

「思考」這個行為,我們每個人時時刻刻都在做。

你今天不知道要吃什麼,然後對比不同餐廳的菜式,最終根據自己的預算和喜好,最終找到要前往的餐廳,這就是思考。

但為什麼依然很多人會覺得自己不會思考呢?

思考的結果一般會有兩種形式:

一,有標準答案的,只有一個方法可以來用解決問題;

二,沒標準答案的,只要方法能夠解決問題就可以使用;

如果我們習慣去思考有標準答案的問題,當要面對一些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時,由於沒有思考的「參照點」,我們往往就會很難入手。

同樣,如果我們習慣去思考一些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這時去思考一些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我們也很容易變得「一臉茫然」。

而思考高手,當然不會被這些思維習慣所影響到自己了,他們會根據客觀情況,運用相應的方式去思考問題,找到適合的答案。

在他們思考之前,先會確立思考的立足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頭緒」。有了頭緒之後,接下來的思考才會順理成章。

當你意識到自己受制於某種固定的思考習慣,你一定要敢於打破這種習慣,無論是長此以往的思維定式,還是認知局限導致自己的思考固執,都需要有意識調整和改變。

只有對自己的思考能力提出質疑,敢於挑戰自己的思考模式,你才會真正懂得如何正確去思考。

那這些思考高手,他們是怎麼針對問題開始構建頭緒,進行思考的呢?

通過大膽假設建立頭緒

我們一般人的思考方式,通常是從已知到未知,就是通過已有的情況,推斷出還沒有的東西。

但這種思考方式的缺點就是,如果手頭上已有的「證據」不足,我們就很難進行有序的思考了。

所以,開始構建思考的路徑時,假如思考的資料不足,先不要急著運用邏輯推理去得出結論,而是先提出某種假設,然後再通過邏輯推理去驗證,讓這種假設變成結論。

也就是說,我們先把假設的「結果」擺出來,通過對這個「結果」的分析,排除不合理的地方,篩選合理的部分,最後才得出我們想要的那個答案。

例如,飛機的發明,並不是因為隨著科技的慢慢發展,自然而然地製造出來的,科技只不過是讓飛機的製造變得更容易而已。

飛機的發明,是始於人類對飛翔的渴望,建立在「假如人類能在天空飛翔」這個假設之上,然後才慢慢通過各種方案設計的摸索和驗證,才最終通過科技發明出飛機這個東西。智慧型電話的出現也是如此。

這就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思路,先提出假設,再給予支撐理由,最後才去驗證可行性。

大多數人不知道如何開始思考,就是因為他們不敢對未發生的事情進行思考。當你沒有這些假設的事情作為思考的立足點,那麼你就很難入手去思考了。

試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個不會做飯的人,想去學習,那麼你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一般人提出來的解決方案,可能就是先做幾道喜歡的菜開始學起。

那麼「做幾道喜歡的菜」就是屬於一個假設了,完整的思路就是這樣:假如從做自己喜歡的幾道菜入手學習,或者學習做飯會更容易。

這句話之所以是假設,因為以幾道喜歡的菜入手學習做飯,是不是真的能夠讓你容易學會做飯,這並沒有確切的論證,畢竟還沒有被驗證。

但你通過這一點構建思路,有了這個頭緒之後,接下來你就有了思考的方向,找出自己喜歡哪幾道菜,然後購買相關的材料,再一步一步地做起。

再如,對於「跳出體制重新找一份新的工作好不好」這個問題,我們提出的假設就是,假如離開體制之後,重新找到的工作比目前這份待遇更差,老闆更壞,或者辭職之後,暫時找不到適合的工作,到時怎麼辦?

有了這個假設作為思考的立足點,我們就會權衡利弊,對比辭職的風險和繼續工作的優缺點,然後得出一個比較好的解決辦法。

想要假設好,一定要准守以下法則:

1,你的假設,一定要建基於現有的資料上,不能憑空做一些無謂的假設。

2,假設最好有一個驗證的可能,如果你的假設無法驗證,就很難有益思考。

3,你的假設要有足夠的理由去支撐,找出支撐的理由可以讓思考更充分。

4,當你不知怎麼假設時,問問自己想要一個什麼結果,再從結果進行假設。

通過這些法則進行假設,你就找到思考的起點,接下來的推論就會水到渠成了。

運用你的思考能力

當你有了思考的頭緒,接下來,就需要運用你的思考能力,對問題進一步解構了。

根據科學研究,我們可以把思考的方式劃分為以下這些類別:

記憶性思考:

個人對過去學習得到知識的回想、重現與掌握的思考能力。

想像性思考:

對事物的存在方式進行藝術性的重塑,展現和轉換的思考能力。

歸納性思考:

根據事物某些相似的特質,將其歸類或分類的歸納思考能力。

概括性思考:

依據某一特定規則或標準,衡量鑑別某一或某些事情是否具有相同特質的能力。

比較性思考:

辨識某個個體或群體不同於其他個體和群體的思考能力。

分析性思考:

從雜亂無章的資料當中,理出符合邏輯的頭緒或規則,從而獲得某個結果的思考能力。

演繹性思考:

由一般到特殊,由原則推論到事實或者新理論的邏輯推理能力。

這些思考形式,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經常會用到,有時甚至是綜合幾種不同的方式一起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

例如上述辭職找新工作的例子,你通過想像性思考對新工作的情況進行想像,做出假設,然後通過比較性思考,對比身邊朋友跳出體制之後的職業發展情況。

根據這些情況,你運用歸納性思考,發現每一個朋友跳出體制之後從事新工作的發展,並沒有自己想像中的那麼糟糕。再通過分析性思考,你對新工作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知道新公司的福利制度和薪金都有一定的保障。

最後經過演繹性思考,從上述這些條件中推斷出最終的答案:辭掉目前這份工作,開展另一個新的工作,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至此,你對於這個「辭職換工作」這個問題,就有了一個完整的思考流程了。

那怎麼提高這些思考能力呢?

一般來說,想要提高自己思考問題的能力,可以從三方面入手:

1,針對性閱讀提升思維的書籍。

好比你邏輯思維不夠好,那麼從入門級的邏輯導論看起,再慢慢閱讀一些比較複雜的邏輯指導書籍,這樣就很容易培養出的思維習慣。

2,通過相關的思考練習題進行鍛鍊。

思考練習題,一般都有標準答案,由於答案固定,某程度上可以塑造我們的思考方式。缺點是,這種練習多了,很容易讓我們行程思維定勢,但剛開始鍛鍊時,思考練習題的作用的確很大。

3,在日常生活當中,有意識運用不同的思考方式去解決問題。

最直接的方法,當然就是通過解決日常生活當中的問題,積累思考經驗,從而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

主動思考日常生活裡帶給你的問題,想一想,要解決它們會有什麼方法。每個問題都好像是一個「炸彈」,如何拆彈,讓自己成為「拆彈專家」,你的思考能力才會獲得提升。


提高思考力的步驟

想要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當然靠一篇文章是很難解決到問題的。

當你通過文章或者書籍的某些內容,啟發到你塑造自己的思考模式時,你就要不斷從現實生活當中經常去運用,才能將其變成你能力的一部分。

以下四個步驟,是正確思考最基本的運用步驟。當你遇到問題時,有意識地按照這些步驟去思考,你才有可能把問題解決。

第一,懂得定義問題的關鍵之處。

想要解決問題,首先你要知道問題是什麼。而你想要知道問題是什麼,首先你就要懂得如何定義問題。

如果你無法定義問題,找到問題的關鍵要素,即便是愛因斯坦,也很難給你提供解決辦法。而所謂「定義問題」,就是你要懂得根據現有的信息,找到那個最深層,最有決定性的那個原因。

例如你害怕騎自行車,表面看起來好像是你不會騎,擔心騎不好而跌倒。但核心的原因,就是那個決定性的原因,是你害怕跌倒而讓自己受傷、疼痛。

如果你全副裝備地保護自己去練習,你是不是就不會害怕了呢?

第二,懂得跳出固有的思考模式

如果你當下的思考方式,無法讓你解決到當前的問題,那麼你就不要執著了,跳出這個思維習慣,不要用你一貫的方式去思考問題。

一種思考方式,是無法解決所有問題的。當你用固定的思考都找不到想要的答案,那你就要去審視那些你之前認為不可能,甚至抗拒去思考的解決方案了。

頭腦風暴,就是一種激發思維的思考形式。

第三,懂得變換思考的角度。

宏觀來說,我們會有兩種視角:當局者和旁觀者。

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如果有時站在當局者的角度,找不到解決方法,可以嘗試旁觀者的角度來分析問題。

當你遇到一個束手無策的問題時,你脫離自己的視角,用旁觀者的視角去思考,問自己:假如自己是他,他會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畢竟對待公司的問題,站在員工的角度和站在老闆的角度,都會有不同的看法。有時候這種不一樣的角度,正是擴展我們思考方向的重要調整。

適時調動角度來挖掘問題,會有更好的效果。

第四,勇於試錯去檢驗答案。

當你提出假設之後,想要證明這個假設對不對,你就必須要去驗證。而驗證,並不一定就會得到正確的答案,所以懂得不斷試錯,你才能夠從中獲得思考的經驗。

有時候玩遊戲,走錯一步,回頭,重新再試一遍,從錯誤中分析問題,接著繼續走,走對了,那你也因此而有所得,明白到核心的關鍵問題。

當然,試錯只能在某些後果不會太嚴重的事情上使用,否則到頭來你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可能是教訓。

通過這一系列的方法培養自己的分析力,那麼即便我們遇到問題,也能夠針對性地去思考核心原因,從而找出解決之道。

所以當我們的努力無法讓自己進步的時候,不要急,停下來先想一想,到底是什麼因素阻礙我們前進。

提高思考能力,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繁複,但最重要的還是看你怎麼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fCSGWwBmyVoG_1ZM3K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