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如今科技的發展,以至於現在很多人都寧願躲在手機背後,通過網絡聊天的方式跟別人接觸。
而內向的人本身不善言辭,社交圈子又比較小,於是在網絡模式的「推動」下,就更容易淡化社交和溝通的能力。
這是客觀環境給他們構建的一種人際溝通模式。問題是,這種模式在個人發展歷程當中,只會產生負面的影響。
想要更好地融入社會,發揮出自己的個體價值,掌握一些必要的人際交往和溝通技巧是必須的。
而內向的人之所以一直「原地踏步」,很大程度上就是缺失這些能力。
所以,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內向者就必須打造一個適合自己的人際溝通模式,既不會違背自己內向的個性,也能夠通過社會交往體現出自己的個人價值。
但在此之前,你首先要了解自己,是屬於哪一種內向的人。
內向的表現形式和種類
我們一般對於內向者的印象,通常是安靜,離群,容易焦慮,喜歡獨處,做事瞻前顧後,循規蹈矩。
但從心理學上來說,內向性格指的是「心理能量來自於內心的人」,而性格外向的人,則習慣「通過人際交往補充能量」。
所以,即便兩個同樣性格內向的人,他們表現出來的特質也並不都是一樣的,也可以分為很多種類型。
一般來說,內向性格可以分成四種主要類型:
1,社交型內向;
這種內向者,並不會排斥社交活動,也善於與人打交道,只不過他們並不是對每個人都喜歡交談,往往傾向於跟一些自己喜歡或者熟悉的人交往。
在那個熟悉的小圈子裡,他並不會給人一種內向的感覺。交朋友屬於重質不重量的人。
2,焦慮型內向;
這種內向者,與人交往時就比較負責,經常伴隨著不自信和強烈的自我意識,對外界感到異常敏感。
尤其當他們身處一些人多的場合,他們的關注點不是別人身上,而是自己,會時常擔心自己表現不好而會被別人嘲笑,很在意別人的看法,於是容易陷入焦慮的情緒中。
3,克制型內向;
這種性格的人,做事給人很有條理的感覺,而且事前會做好準備。好比去旅遊,外向的人想去哪裡,隨便考慮一下就買機票去了,但他們往往會考慮很多,做好行程規劃。
也就是說,這種內向者,比起其他性格內向的人會更注重細節,做事很有原則。
4,思考型內向;
這一類的內向者,對於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想法。但他們並不會開口去把這些想法表達出來,習慣把它們放在心底,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這種內向者,會給人深思熟慮的感覺,做事比較沉穩,不衝動。但有時候想得太多,反而會影響到自己的決斷力。
這幾種內向的性格特質,有時候一個內向者可能是屬於其中一種,也有可能是幾種類型的混合體,只是側重點不同而已。但這些都是內向者的基本表現。
那他們一般是如何交際的呢?
內向者既有的交際模式
在很多外向者的眼中,似乎覺得性格內向的人並不喜歡交際。
其實,並不是內向者不喜歡交際,在他們心底,也會存在與人交往的意願,只是,他們不是以一種跟外向者同樣的方式去與人交際而已。
內向者喜歡維持適量的朋友關係,也能夠為了某些人際關係而努力付出自己。
真實的情況是,當他們需要拓展人際關係,或者需要去處理某些人際關係時,他們固有的那些做法,無法很好地幫助他們解決這些問題而已。
這才是社交和溝通難題,才是讓內向者感到困擾的癥結所在。
那麼內向者固有的交際方式,一般是什麼樣子,以及分別存在哪些問題呢?大概體現在三個地方。
第一,喜歡用思考取代社交行為;
通常來說,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應該談話和思考同時進行的,就是我們會一邊思考一邊表達自己。就算其中的思路和邏輯出現問題,我們也能夠及時修正。
但對於內向者來說,他們往往是習慣以思考為先,不是思考自己接下來應該要怎麼回應,怎麼說話,怎麼回答,就是思考自己的話語有沒有問題,表現得好不好。
由於過於「心思細膩」,導致他們的談話節奏總是比其他人「慢半拍」,導致他們跟溝通對象有種「話不投機」的感覺。
可是,如果有足夠的時間留給他們梳理清晰,構建表達,他們也會說得很好。
只是在瞬息萬變的社交場合,很多時候的對話都是稍縱即逝的,於是他們這種方式,就顯得有點格格不入了。
第二,喜歡留有餘地的與人相處;
外向者的喜怒哀樂似乎都掛在臉上,想說什麼就說,想開玩笑也能夠開起來,有什麼不滿也能夠直接表達。
但對於內向者來說,由於思慮太多,考慮到各種言行的後果,所以他們無論說什麼做什麼都會表現得小心翼翼。
別人說錯話,儘管自己不爽,但為了保存別人的面子,憋在心裡一笑而過就算了;有什麼不滿,為了不傷及對方的情感,也只能咽下肚子裡。
他們對於別人的嬉笑怒罵,往往看在眼裡,卻很少融入其中。他們之所以喜歡保持安靜的狀態,是因為他們生怕自己對這種「嬉笑怒罵」的行為,掌握不好分寸,從而產生對自己和他人負面的影響。
久而久之,內向者對大部分的社交場合,都採取留有餘地的相處方式了。
第三,喜歡給自己塑造一個完美的形象;
內向者,由於自我意識很強烈,往往很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為了彌補自己心裡不安的感覺,他們說話做事都力求「完成」,或者喜歡以一個完美的姿態去示人。
相反,那些在社交場上如魚得水的人,很少在乎自己的完美形象,不是說他們不在乎,而是他們更關注與人相處的「整體印象」。
也就是說,只要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大體上是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那麼自己的某些言行尺度,就可以稍微寬鬆一些。
例如男女之間的相處,只要在大體上是尊重、友善、大方、輕鬆,那麼偶爾開幾句調侃對方的玩笑,這些「不好」的行為就沒必要去在乎這麼多了。
內向者就很難做到這一點,不能接受自己在別人眼裡有丁點瑕疵,最終限制了自己的表現。
知道這三種內向者「與生俱來」的社交方式以及其問題所在,內向者就可以針對性去改變自己了。
這時,他們就需要打造一個新的社交溝通模式了。
確立的你溝通階段
我們跟別人交往,大多數時候都不是採取同一種方式去跟別人溝通的。
從初次見面開始,人際關係的發展和溝通方式的變化,都會經歷各種不同的階段。我們會在不同的階段,採取不同的溝通方式。
而人際關係的發展,通常分為五個階段:
1,初始階段;
2,試探階段;
3,加強階段;
4,統一階段;
5,結合。
一般來說,我們在社會上跟別人接觸,彼此關係的發展往往只會徘徊在第一和第二階段,很難進一步到達加強階段,更不用說是統一階段和結合了。
因為後兩項通常只存在戀人和婚姻關係上。
所以,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人際交往和溝通,都是我們大部分人,尤其是內向者需要掌握和學習的部分。
那麼第一和第二階段,一個正確和有用的人際互動模式,到底是怎樣的呢?
在初始階段,也就是人們初次見面並進行互動的階段,我們的互動方式可能會是簡單的幾句話,一兩句有的沒的的問好。
通過這些簡短的對話,我們對別人做出一系列的評價——當然,別人也會因此對我們做出一系列的評價。
評價好的,我們當然願意繼續交往下去,進一步去交談了。
所以在初始階段,內向者只需做好以下幾件事就行:
- 保持熱情、大方、友善的態度;
- 整理好自己的第一印象,注意打扮;
- 適當展示你的笑容,不要壓抑情緒;
- 肢體語言要自然,放鬆,而不拘束;
- 展現應有的禮貌,主動打招呼、問好;
這些行為,可以讓我們給他人塑造一個良好的印象,從而讓我們更容易進入下一階段,進一步構建對話。
而第二階段,也就是試探階段,就是人際交往中,大多數人都需要做好的階段。
因為大多數人的關係,不會比這一階段有更進一步的發展了,怎麼處理好這一階段的關係,會決定我們人際關係的好與壞。
因此,我們所有的社交和溝通技巧,都是主要運用在這一階段的。對於內向者而言,這裡也是重塑社交模式的重要領域。
在這一階段,我們通常會用以下句式開始溝通:
你好,我叫XXX,請問你是……?
聽你的口音,你的家鄉是XXX嗎?
你也是在XXX公司上班嗎?很巧啊!
之前我也去過XX,你也是去嗎?
這些都是寒暄的方式。
經過初始階段之後,在試探階段,我們會通過寒暄入手,以此逐步試探出適合彼此聊天的節奏或話題。
也就是說,在試探階段,懂得構建話題,發表自己的看法,聆聽對方的話語並進行有效回應,就是非常重要的溝通能力了。
內向者需要在試探階段,塑造一種適合自己的溝通模式,才能夠更好地構建人際關係。
而這個溝通模式有四個步驟:
第一,發現和挖掘雙方的相似之處和興趣愛好。構建的例句類似:
「原來你也喜歡閱讀嗎?」
「我之前看過你的作品,做得很好啊!」
「我是10屆才畢業的,你呢?」
第二,通過試探性對話了解對方的想法和價值觀。構建的例句類似:
「在你看來,這件事應該採取什麼做法呢?」
「難道你認為,他們這種行為會對我們有利嗎?」
「最近發生那件事,你對此有什麼看法?」
第三,適當自我揭露,讓對方了解你是什麼樣的人。構建的例句類似:
「我很喜歡去旅遊啊,之前就用了一個月時間去歐洲遊玩!」
「我何嘗不是有這種煩惱呢?每天遇到的問題都不比工作少。」
「我之前也失戀了,對方認為我沒有未來,就把我拋棄了。」
第四,確定你們的共同之處。構建的例句類似:
「看來我們都是這樣的人啊!」
「所以嘛,你和我都逃不了這種命運。」
「大家生活在這裡,哪有什麼辦法解決呢?」
針對每個步驟,然後確立相應的溝通模式,採取相應的溝通手段,對於內向者來說,這種指導是非常有用的。只要平時注意鍛鍊和運用,就可以強化這種溝通模式。
但內向者,還需要從三方面升級自己的溝通方法。
升級新的人際溝通方法
性格內向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雖然出於謹慎而言語表現不多。
但想要突破交流中可能出現的冷場和僵局,繼續以前的固有做法是不夠的,畢竟「想太多」是不會改變局面的,重點是掌握一些有效的溝通方式。
對於內向者來說,有三種方法可以讓他們立刻獲得很大的改變。
方法一,開放式交談;
避免冷場的方法,就是選擇採取開放式的交談,例如你可以說:「最近天氣很冷,我們公司大多數人都患上流感了,你們那邊怎樣?」
這種問題,對方不會簡單用「是」或「不是」回答,等對方回答完之後,你可以順著對方的回答,聊聊工作壓力,辦公環境等發散性話題。
方法二,婉轉轉移話題;
並不是所有話題,大家都能夠聊下去的,當遇到聊不到的話題時,要懂得引入別的話題,打破尷尬氣氛。
例如別人說到一些道德審判的問題,你不知道怎麼回答,你就可以轉移說:「這些問題我們暫時先不去討論,我們可以把關注點放在對方的行為動機上。」
這樣就可以換到你能討論的地方了。
方法三,預見性話題引導;
如果已經形成了尷尬的場面,交談一定會很被動。這時,內向者就不要被動等對方開口了,而是要主動引導對方談論其他話題。
例如你們之前談老闆的壞話,而老闆對你很好,為了避免尷尬,你可以引導對方談論其他話題:「其實工作都是不容易了,我之前朋友創業,自己做老闆還不是一個樣。」
在交際場合,很多問題的出現都有其規律的,內向者只要找到這個規律,給自己塑造一個良好的溝通模式,克服自我意識,就能夠很好跟別人建立關係,進行交往了。